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策划中的“新”与“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策划中的“新”与“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4月24日,宜昌剧院。宜昌市劳模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当市委领导宣读表彰决定时,身为宜昌市气象局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的毛成忠百感交集,一张照片浮现于其脑海中。画面是毛成忠手拿2008年11月1日的三峡晚报。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中山站前向宜昌人民拜年。

毛成忠缘何对这幅照片记忆如此深刻?生长于宜昌的《三峡晚报》为何“飞”到了万里之外的南极?回答是:这是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发挥的效应!在“宜昌南极科考第一人”的报道中,我们与同城媒体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通过科学而有创意的新闻策划,牢牢把握了主动权,最终让《三峡晚报》这面大旗高高飘扬在神秘的南极!

一、缘起:宜昌诞生南极科考第一人

2008年10月15日,宜昌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给本报副总编辑贺少雄透露了一个独家信息:该局国家气候观象台台长、45岁的毛成忠已收到国家海洋局的正式通知,11月份将赴南极参加为期一年半的中山站科考。当天的采前会上,编委会领导要求我们精心策划,全力做好这个报道。

在读者的印象中,南极是个陌生的地带,虽然风光美丽,但气候异常恶劣,条件相当艰苦。市气象局介绍,自1984年我国组织参加南极科考以来,24次考察中还没有出现宜昌人的身影。在湖北省来说,参加过南极科考的科研人员并不多。毛成忠成为其中的一员,意味着南极即将烙上宜昌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415万宜昌人的骄傲,新闻的重大性不言而喻!

二、实施:《宜昌人看南极》的“四步曲”

经过认真考虑,我们决定推出一个专门介绍毛成忠参加南极科考的专栏――《宜昌人看南极》,并按照“四步曲”进行策划。

重磅出击,牢牢把握报道主动权。10月16日,由本人采写的独家组合报道《神秘南极即将烙上宜昌印》、《为了上南极,我准备了5年――本报记者专访毛成忠》在头版头条刊发,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毛成忠也迅速成为新闻人物。宜昌市委书记郭有明看到本报的报道后,特意向毛成忠表示祝贺,希望他为宜昌争光。

求新求变,召开欢送大会为毛成忠壮行。本报的报道见报后。省内诸多媒体纷纷跟进采访。一时间,“宜昌南极科考第一人”成为各大报纸、电视、网络报道的热点。为了使本报的追踪报道胜出一筹。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毛成忠出征南极之前,本报为他举行一个大规模的欢送会。10月29日。在总编辑冯正安的大力支持下。欢送大会在本报大会议室隆重举行,市委副书记李亚隆欣然与会,代表市委勉励毛成忠不辱使命,为宜昌争光;50多名小记者向他献上鲜花,并现场采访了这位南极英雄。通过本报的新闻策划,宜昌市掀起了一股“南极热”。

精心准备,三峡晚报上了南极,毛成忠通过本报给宜昌人拜年。本报的报道以及欢送大会让毛成忠感动不已,11月4日,他在出发之际专门找来11月1日的《三峡晚报》(当天的报纸有他出征南极的报道),表示要带到南极做个纪念。随后,记者又请他在大年三十晚上给关心他的市民说几句话。结果,除夕之夜,毛成忠给本报记者发来独家邮件,为家乡人捎来新春的祝福。于是,牛年上班的第一天(2月1日),《三峡晚报登上南极,毛成忠通过本报给宜昌市民拜年》的报道在本报见报。

密切联系。关注毛成忠在南极的“一举一动”。毛成忠到了南极后,我们的新闻报道没有停止。一方面,我们通过邮件的形式。与对方紧密联系。了解他在南极的科考、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当我们得知他在遥远的异乡思念亲人、怀恋家乡,于是请他将自己的日记发给记者。并及时在本报上发表。2010年2月4日,毛成忠结束14个月的科考回到宜昌后,本报又以《宜昌南极科考第一人的“非常”之旅》为题,推出两个版的专访。据统计,2008年10月中旬以来。《宜昌人看南极》专栏共发表文章40多篇,约3万字,成为宜昌人了解毛成忠乃至南极的一个最便捷的通道。

三、启示:新闻策划需求新求变

在南极科考宜昌第一人的新闻大战中,本报的报道为何获得了市委书记和广大市民的好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手笔有新意的策划带来的效应!

现在,随着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一家媒体想独自控制新闻资源已变得比登天还难。媒体之间更多的是看谁更能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有限的共享资源,变共享为独享。在这种背景下,各家媒体几乎都把新闻策划作为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法宝。

在《宜昌人看南极》的报道中,本报的第一篇报道是独家,取得了新闻报道的“发球权”。第二天,我们的消息见报后,这条新闻就成了公共信息,各大媒体不可避免地会展开更加深入的报道。这时。如果和其他媒体一样,仅仅按部就班地跟着毛成忠的“脚步”走,局限于采访当事人及其亲属,报道他的行程计划,根据他的邮件整理成文,然后打个专栏程序式地刊登其日记,我们的报道也不会赢得这么多的掌声。如何让我们的报道始终出彩?我觉得,本报的跟踪报道应求新求变、更有个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为毛成忠举行了欢送大会,并让三峡晚报登上了南极。

这组报道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在新闻策划中。要做到“求新求变”,必须给新闻事物加一个外力,而且这个力的方向要符合新闻事物的发展方向(本报为毛成忠送行就符合这条原则);其次,所加外力力度的大小要和新闻事物固有的频率成正比。力度过小不起作用,过大适得其反(毛成忠很自然地为宜昌市民捎来新春祝福就是明证)。

当然,求新求变并不是要记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制造”新闻,而是策划新闻报道,具体说来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守则,对报道思想、报道程序、报道手段、报道时机作出周密、合理的安排,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社会价值,推出受众所喜爱的新闻精品,使新闻事物达到波峰状态,收到最佳的社会效果。后来发生的市民自发到火车站为毛成忠送行、200多名中小学生慕名来到市气象局参观、枝江市市长慰问毛成忠的母亲。以及他本人当选为“2009年度宜昌十大民选新闻人物”和“2007~2009年度宜昌市劳动模范”,就充分证明了我们的策划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