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灯烛琐谈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灯烛琐谈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烛给人们带来光明,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照明用具。

早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了关于“烛”的记载。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这儿的“烛”并非蜡烛,而是指一种用手拿着照明的火炬。这种火炬,多用剥掉皮儿的麻秆制成,比较轻巧。此外,还有一种放置在地上的大型火炬,称为“大烛”。

到了汉代,蜡烛才逐渐普遍起来。《西京杂记》载:“寒食禁火日,赐侯家蜡烛。”唐诗人韩《寒食》诗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之句,说明那时蜡烛已经逐渐取代火烛。

蜡烛,又称蜡炬,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名句云:“蜡炬成灰泪始干。”烛、炬相通,恰恰证明了二者在古代实际上是指一种东西。

点燃的烛芯结成穗形,称为“烛穗”,即今天所说的烛花。结了烛花,火焰便昏暗不明,需用剪刀把烛花剪掉,才会重新明亮,故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蜡烛燃烧时滴下的油称为“蜡泪”,而烧尽留下的残根则叫“跋”。

在宫室之内,火炬虽然渐渐被蜡烛取代,但在乡村山寨夜间行路,却仍为常用照明之物。南方山区,人们多用浸泡过的竹子取出晒干,制成火炬,称为“烛竹”;而北方则多用老松劈成条子点燃照明,称为“松明”。这类火烛的使用源远流长,相沿不衰,直至近代。

,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本写作“镫”。为什么叫做镫呢?原来,镫是古代盛放食物的一种“瓦豆”,早期的,上面有盘,当中有柱,下面有底(也有盘下有三足的),样子与镫颇为相似,故取以为名。

古代点,用的不是植物油,而是动物脂肪。韩愈《进学解》中“焚膏油以继晷”,“膏油”就是指动物脂肪。

早期的形制比较简单、粗糙,后来才逐渐繁复、精致。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做成一个宫女双手执的形象。罩可以自由开合,能随时调节亮度和照射角度。体内空,宫女的右臂与烟道相通,可以容纳冒出的油烟。我们的先辈在两千多年前,就能造出结构如此精巧的具,实在令人惊叹!

渔船上的火被称为“渔火”。古人描绘夜间水上景色,常喜以渔火入诗,如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

,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艺人们就地取材,以竹、木、角、琉璃、云母等为原料制成各种花,称为“彩”。如宋代的苏州、福州、新安等地,就是以彩精妙绝伦而闻名于世的。在大城市里,每逢上元之夜,到处张结彩,火树银花,蔚为大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首词把元宵节火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游人的兴致如在眼前。

(摘自《张庆文集•文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