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16-02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阅读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新课标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笔者发现,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低效或无效的。基于阅读在整个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反应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而非普遍化和单一化的。但由于长期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师不能从根本上对其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而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热情给予无情的歼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将阅读教学演变成为固定化、程式化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思考和感悟,最终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轻视阅读教学直接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据专家调查,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无效劳动几乎达50%,中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意识令人堪忧。为适应时展的需要,真正让学生从应试教育步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倡学生自主阅读势在必行。

二、加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可以说,“阅读低下”是现代社会的通病,在我国尤为突出。据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人均读书4.5本,与之前比,算是很进步了,即便如此,也不到美国的九分之一。中国是一个延绵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相比之下,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美国只能算是一个新生代国家,但美国前总统布什在2001年就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该法案提出了10项改革主张,其中第一条就是“强调阅读先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在法案中,有这样一段警世之言:“我们的国家正在逐渐地被分为两个‘国家’――个‘国家’的公民具备阅读能力,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不具备这种能力;一个‘国家’的公民心怀理想,而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则没有理想。”可见,美国强调阅读,不仅是一种能力提高的措施,更是培养有理想公民的期待。

我国的有识之士也呼吁过“大语文”“大阅读”,并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水平”。在语文组长的努力下,我校也曾经开设过每星期一节的语文阅读课,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阅读课最终还是被“歼灭”了,更没有“大”起来的可能。

传统阅读文本品质的缺失。让现代学生的精神躯干也随之萎缩。深入观察发现,大部分当代中学生精神境界低下,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离“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差之甚远。如何落实课改精神?如何让学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课改中成为真正的受益者?我觉得,光凭课内几篇范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是显然不够的,没有一定的阅读和体验,就没有视野和见识的拓展,也就没有语文能力的提升,更谈不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探索

1.深化对阅读本质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对阅读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进行有效的阅读。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思维活动,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进行想象、联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感悟生活的认知活动。应该说,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思维发展、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样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有必要让所有教师、学生、家长知道,阅读不是消磨和浪费时间,从一定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古代不是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吗?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就不会牺牲阅读时间去关注大量的习题。阅读本来就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轻视阅读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

2.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阅读作品的理解、感悟,乃至思想认识的提高,只能通过学生本人才能完成。以前的阅读教学,大多是以教师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常常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无疑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导致语文教学的低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其主体性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放权,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

教学研究者认为:“阅读首先要调动阅读主体的心理动力,把被动的阅读转化为主动的阅读动机,阅读中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心向,形成积极的阅读动机、一种求知若渴的阅读期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在阅读教学中,应优化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见解,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剖析。

3.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的阅读,营造全民参与的大阅读氛围

当前,很多教师慑于应试教育的威力,拜倒在分数的脚下,除了教材和习题上的文章几乎没有什么阅读。没有阅读,自然就没有思考,很多教师的大脑长在了教材编者的嘴上和命题人的笔下。某位教育专家曾说:“在学校里,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缺乏智慧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因为这样的教师会辛辛苦苦地把本来聪明的孩子教得不会学习。”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个连对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意识?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呢?

读书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教学的不竭动力永远来自不断的学习。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师过去一时一地的学习已不可能成为终生享用的财富。教师与学生不只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学生更需要的是“一潭鲜活的有质量的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报告会,创建读书沙龙,建立读书交流会,给教师、学生提供专门的读书场所和交流平台,保障读书时间不被变相挤占,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倡导师生共读,营造全民读书的浓郁氛围,才能激活师生读书的“原始需求”。

4.重视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人阅读,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会思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能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潜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很可能阻碍潜能的发挥。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阅读品质。

(1)精读与略读

精读即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细细揣摩,边读边想,在内容重点处、感触最深处、思想困惑处圈点勾画,深入地理解文章(或全书)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序言、内容提要、目录,了解文章(或全书)的文体、内容和篇幅,再阅读全文(或全书)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尾句,最后浏览全文(或全书),综述大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把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2)阅读与思考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阅读的一种渐臻佳境的境界,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不同,一味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为学生自主阅读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当然,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自己同样的见解和感受,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3)摘录与写作

郭思乐教授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浸润下,学会思考、喜欢表达,自然而然就具备了“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片段摘录下来,消化并吸收,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语文素养就会不断得到加强,语文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总之,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学生就会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和空间,在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