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痴迷传统文化 抒写风骨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痴迷传统文化 抒写风骨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河流今古,云帆漫水来。群山掩青翠,大地映彩霞”的自然环境优美的平谷,在唐代大诗人陈子昂抒发幽思“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的历史悠久的京郊平谷,有一个庞大的艺术家群体,贾宝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踏进贾宝明先生的工作室,不仅有主人迎接你的谦和笑容,更有那四壁琳琅满目的书画佳作,古色古香的座椅、陶瓷等收藏,满堂雅洁的陈设,让你深深感受到主人的情趣高雅与中华翰墨文化的浓浓馨香。

当我们走近这位善谈、率真的贾宝明先生时,不得不被他的激情与艺术才华所折服。

笔底走龙蛇

贾宝明的学书道路是广泛的,他不拘泥于一个时代一种书体,更不拘泥于一家一派。他的学书经历是从楷书练起,对颜真卿的《多宝塔》、《勤礼碑》、《麻姑坛》用功多年,最后形成了宗颜为主的楷书风格;行书初学二王,后对黄庭坚用功多年,更研习了坡,最后定型于孙过庭的草书,而大草书是走祝枝山的路子。这些年又精研了东汉的《曹全碑》、《石门颂》,把隶书补了上来。他广猎诸体,深研书理,颜真卿的遒劲雄浑,王羲之的俊逸倏变、黄庭坚的豪纵跌宕、坡的藏巧于拙、孙过庭的飘逸刚健、祝枝山的雄强秀逸,《曹全碑》、 《石门颂》的浑穆古拙,成为他书法的丰厚的艺术营养。这么多年来,他临池不辍, 池水尽墨,说他费纸三千、秃笔成丘亦不为过。

他书法的创作素材,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历代留下来的最经典的古典散文、诗词及名人名句。他曾经一口气创作了通篇《论语》,六尺对开整二十个条屏,铺天盖地,很是壮观。他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和这些古人进行时空的对话,成为一种享受。书法成为他一生最割舍不断的情缘――无论是在人生得意时,还是失意困顿时,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认为书法是艺术中最抽象的,是最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字艺术。

一点一墨总关情

绘画在贾宝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了重要位置,从最初学画到如今定型为焦墨山水,应该说他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理解正在走向成熟,而绘画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令他心情愉悦,他一生中最高兴的事便是自己选择绘画这条路。

他从上小学时便喜欢拿起铅笔在纸上涂画,画小草、小木屋、小鸟、蓝天。真正拿起画笔是1997年,最初绘画范本定在黄宾虹大师,他购买了大量的大师画册,大师的墨法高古,浑厚华滋,美不胜收,但学起来很困难。他便从最初的临摹开始,一有时间就去美术馆看馆藏品,或者买经典书画藏书,用心研究大师的真迹。宋人山水,五代名家,元四家,明四家,石涛,清四王,潘天寿,李可染,齐白石,萧谦中,陈少梅……他反复咀嚼和品味,像嚼橄榄一样,弥久而真味始出。专注之至,有时睡梦中都在和诸大师对话。后来有幸得到王心昌、陈志良老师的指导,以及受张仃先生的影响,贾宝明创作了大量的焦墨山水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艺无止境德为上,崇尚艺术文化做底蕴,是他对绘画人生的最重要的理解。立足传统,走出传统,是每个书画家的期待。如今他用草书入画,放下浮躁,走进自然,回归自然,师法自然,追求古人的意境,表现心中的山,心中的水,心中的情,心中的爱,在焦墨山水方面突破着自己的一个又一个目标。

唱着京剧一路走来

贾宝明从小爱听戏。1976年贾宝明上初中一年级。村里当时只有唯一的一台彩色电视机,那是乡亲们最奢侈的精神文明园地。一天下午放学天已是擦黑,宝明背着书包回家,进村口便听到大队部电视机里传来京剧样板戏,宝明被这美妙的声音打动,脚步不由自主地迈向大队部。电视里传出清脆的声音,“无产者等闲看……”他一下子被剧中人的形象及唱腔吸引住了。从此他爱上了京剧,有事没事就要喊上几嗓子。多年来,他对京剧的热忱从未削减,京剧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对京剧艺术认识的加深,他感到京剧既然是国粹,就应该让更多的百姓走进京剧。因而他把传播国粹艺术,普及京剧知识,为振兴京剧艺术做点实实在在的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正因为自己对京剧的热爱与痴迷,他花费了很多时间、经济、精力,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3月,宝明在平谷区民政局注册了京剧爱好者协会,并筹备了挂牌仪式;7月14日在平谷影剧院搞了台大型名家名段演唱会,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艺前来主持。孙毓敏、朱宝光、刘桂娟、张萍、杨燕毅、朱强、刘勉宗等老师,和票友们轮番登台献艺,那隆重的场面,热烈的氛围,或高亢或婉转的音调,或铿锵或婀娜的身段,这样的视听盛宴,使他如醉如痴;他本人也被艺术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大雪飘”,赢来了阵阵掌声。本区的京剧票友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艺术家们进行交流、切磋、学习,增长自己的技术本领。2008年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在北京戏曲学校召开了第三届理事会。贾宝明荣幸的当选了第三届理事,会长。著名京剧荀派传人,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老师亲自颁发聘书。他对京剧可谓用心良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国粹艺术的一往情深。

披沙拣金话收藏

贾宝明的收藏爱好缘起于故宫。1986年9月,贾宝明任历史系83级班长,联系故宫博物院,他带着全班到新华门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专业实习,为期三个月。他们的工作就是把第一档案馆没有整理过的满清历史档案分门别类整理,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归纳。那一次他近距离地接触了满清入关以来的奏折及其它机密档案。那时故宫博物院开放地区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没有开放的地方。由于对故宫的强烈好奇,他利用此次机会,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故宫里穿越,寻找历史遗迹,凡是能够欣赏的地方及物品,他就停下来,如饥似渴地参观了大量的瓷器、玉器、青铜器、明清字画及清代的典章制度。历史文物一次一次激荡着他的心,哪怕是一件小饰物,那里面仿佛都是一个故事,都是历史的一扇窗。故宫的整体建制、恢宏气派,至高无上的皇家尊严,深邃的历史文化,使他百看不厌,思索不止。

直至今天,他最喜欢去的仍然是故宫,带朋友去的最多的地方也还是故宫博物院。这次实习后他便发誓,要成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坚定实践者。大学第一次小组聚会他就明确地说出:“我要成为一个古董收藏家!”于是他更加关注电视上关于收藏类的栏目,看文物收藏的书,结识了许多收藏文物界的朋友,到旧货市场里摸爬滚打,贾宝明练就了披沙拣金的眼力。

艺术是没有捷径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贾宝明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用一生去学习,而且永远也学不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艺为人,重在 “风骨”二字。而这正是贾宝明人生路上的执着追求!

贾宝明,1964年出生于北京市平谷区,198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职业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一级书法师。现为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课题班画家,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长城书画家协会理事,师从于王心昌、陈志良、汪港清、踪岩夫、范扬诸先生,擅长草书和焦墨山水,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央美院陈列馆、烟台美术馆等展出和收藏。其作品极具学术性和收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