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们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了突出地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们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一、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二、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三、鼓励指导学生生疑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生疑。要产生疑问,首先必须阅读课文,咀嚼文字的含义,尤其是遇到内涵丰富的语句更要停下来,读上几遍,想一想。这样,学生脑海中便会涌现出一连串的问号,思维如活水,脑子转动起来。

要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可以采用推敲课文中的字词的方法;还可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发现问题;也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包括阅读所得、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在戏剧文学《日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课文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戏剧人物的矛盾冲突,加以展示,激发学生的思考,创设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在分析人物形象、谈观点的过程中又有疑的生成,再作进一步探究。

四、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我认为,千万不要把过去的启发式教学变成“满堂问”,那就走极端了。问题的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

如,学习《细柳营》一文时,课之初可设置问题“古今中外真将军的形象知多少”,导入新课;再问:“看着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授课中可围绕“真将军的风范表现在哪几方面”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设计小问题。授课结束时,围绕“周亚夫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发散思维,让学生自由设计问题,相互提问。比如,“由周亚夫,你想到了谁?”此时,任长霞、孔繁森、焦裕禄、牛玉儒、叶欣等人物形象便自然地从学生脑海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