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格式塔理论看《天净沙.秋思》中“秋”意境的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格式塔理论看《天净沙.秋思》中“秋”意境的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天净沙·秋思》是写秋的千古名篇,作者在短短28字之内,将秋景写的细致入微,将悲情抒的淋漓尽致。本文将用格式塔原则中的整体性原则、异质同构原则和闭合性原则对其写景、抒情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该作品及格式塔理论

关键词:格式塔原则;《天净沙·秋思》;意境

中图分类号:H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3-02

一、总述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逐渐兴起,认知语言学也越来越受到众多语言研究者的关注。我国学者对其研究也如火如荼,大量认知语言学著作问世,研究领域迅速向相邻学科扩展。包括认知心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都成为其研究对象并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德国,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考夫卡、苛勒等提出,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对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译为“完形”,表示统一的、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征的有意义的有机整体,因此,格式塔理论也常被称为“完形理论”。格式塔理论主要有整体性、闭合性及异质同构性等,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将这些原则运用于翻译、美学、诗学等,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理论

(一)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注重整体概念,主张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学派否定元素主义简单相加论,认为对各个部分所进行的分析不能解释整体所具有的某些特征。[2]整体必然具有一种个体不具备的因素——格式塔质。这种能保证整体固有性质不变的第七种因素在格式塔理论中就被称为“格式塔质”。

(二)异质同构

自然界中的事物同人一样具有表现力,这种表现力的基础就是力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种力的结构之于自然界,如同力学的“场”之于物理,决定着心理的运动方向,运动过程和运动结果。人看到物体后,大脑会自发的将其力的结构与人感情中力的作用相比较、对应,从而在生活实践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并借此表现。如人看到垂柳就有悲哀之感,这并不是因为它从形态上像人,而是柳枝低垂的形态、柔软的枝条和随风摆动的样子使人想到了一个悲哀的人的外形。柳树的外貌同一个人悲哀时垂头丧气、无依无靠的的样子所展现出来的力的结构相一致。异质同构原则赋予事物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特征,基于此许多诗人借物抒情。

(三)闭合性

人在认知过程中,由于“完形压强”的存在,迫使大脑皮层活动,把看到的不规则、不完整的现实事物“完形”成一个理想的完美的事物。这是格式塔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原则——闭合性原则。如人们看到一个不完整的三角形,通常会在知觉中把它恢复成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或梯形。这一原则指出人脑在“反映”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所具有的“艺术化”倾向,它是创造性心理机制产生的源泉,而意义空白或者意义的不确定正是人的心理机制进行完形闭合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三、分析

《天净沙·秋思》全文仅5句,但是却描绘了12个意象。这些意象看似是孤立,实则不然。作者虽然仅是并列放置了这些意象,但读者内心存在的“完形压强”却会自发的将这些零碎的景物拼成一幅完整的图景。第一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枯藤缠绕着古树,书上落着乌鸦;第二组是由近及远的排列:近处的桥、桥下的水和水边的人家;第三组则是由远及近的排列,弯弯曲曲的古道和在上缓缓而行的瘦马,其中加入了西风这个意象,更具跳跃感;最后是正在下落的夕阳和行走在天边的离乡人。运用整体性原则能刚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一组意象中“枯藤”是在深秋时节才会出现的景物,而“树”和“鸦”虽然不是秋季所独有,但与枯藤并列,前面又没有限制词,则根据关联准则,读者自然也认为是深秋时节的景物。“枯”字点出了秋天万物枯萎,百物萧杀的天景。“老”本是用来形容老人风烛残年。中国自古有落叶归根的说法,作者独自一人在外远游多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在异乡看到此景,感触愈深。且人若“老”就已近人生尽头,正如一到“秋”一年也即将结束。由一年结束影射一生完结,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昏”字则更是精妙,它不仅可以指时间,与前文一年、一生相照应;还可指人到黄昏;更可以指乌鸦的精神状态。通过并列三个毫无生机的景物,暗示秋天的萧索与冷清,心境的凄苦与悲凉,这感情则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景物所无法表达出来的。

第二组意象则一扫前文的萧条。“流水”暗示附近必有“人家”,建在“流水”之上的“小桥”又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小桥”之上既可以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一副繁荣的生活之境;又可以空无一人,加之桥下“流水”,给人以萧索破败之感;更可以有人凭栏眺望,思念未归之人。水边安静独立的“人家”既可以炊烟袅袅,又可以有农人“带月荷锄归”,一副恬淡惬意的村野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组意象与上文意象并不连贯,但“完形压强”会迫使读者寻找关系:承接上文,抒发悲情。“流水”的力的图示是从家而出,这与作者离家远游的图示一样。且“流水”向下的力与作者窘迫的生活一样,异质同构更显作者孤单、落魄之情。

第三组意象最突出的是“瘦马”,侧面暗示了游子离家之间之长,旅途之艰辛。“古道”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也是一副荒凉破败的景象,李白诗《忆秦娥》中“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抒发的亦是此感。“西风”并不是指从西边吹来的风,而是指秋风。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属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中正是因此而以西风代秋风。这组通过并列三个意象,虽是写路、写马,但实际上是在写人,以物衬人,更显荒凉。

第四句中“夕阳西下”虽然与秋无直接联系,但夕阳已近黄昏,一年四季中的秋季正是由盛夏向寒冬的过渡时期,在时间轴上,二者的相对位置是一样的,所抒发的感情也相差无几。因此,“夕阳”意象所抒发的感情在此处就可以确定为悲凉、落寞。且“夕阳西下”过程中力的图示是向下的,与人到迟暮健康状况走下坡路一样。以物写人,借物抒情,异质同构原则使表面上毫无关系的二者相结合。

末句既是写人,又是写己。“断肠人”与“天涯”意象组合就表现游子离家,思念故乡的感情。思乡之情正是这首词的“格式塔质”,它建立在部分之上,存在于整体之中。这也正是元素主义简单相加论不能解释的。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大都讲究意境,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抒情方式,基础则是异质同构原则。当自然界中“力的图示”与人的感情的“力的图示”相一致,作者便可以更好的抒情。而若要探索作者所抒之情,则必须在阅读诗词的基础上整体把握作品,综合运用格式塔原则细致探索。《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通过描写了一系列的景物,营造了一个凄凉、萧杀的悲秋之景,借物抒情,将在外漂泊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蔡碧珍,杨新亮.论时序律与汉语的空间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