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宗教伦理观的思想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宗教伦理观的思想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伦理深受其宗教环境影响,藏传佛教是社会的主流宗教,明了藏传佛教的伦理就大致通晓了社会伦理的基本规范。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与苦修著称的噶举派米拉日巴大师的宗教伦理在起着举足轻重的深刻影响,他们的宗教伦理观随着全民信教的大环境渗透于社会伦理的各个角落。这些伦理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前提条件与思想基础,本文就对他们宗教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作以探究。

【关键词】宗教伦理;出离心;菩提心;空心正见;清净正见

一、出离心

“出离心”指的是出世、出家之心,因为厌恶世间苦恼而生。佛教的最终目的是渡众生脱离苦海,获得解脱、快乐。要修的佛果就必须先斩断苦根烦恼,所以,产生出离心,自我超越是不如佛法之门的首要前提。关于这一点,宗喀巴大师与米拉日巴大师给与了一致认同。

宗喀巴大师在其《三根要道颂》中提到:“无出离心,无息灭,希求有海乐方法,由欲有乐缚众生,故先寻求出离心。”宗喀巴认为,没有出离心,烦恼便无息灭。三界轮回,本质是苦,要想跳出苦海须跳出轮回,跳出这因烦恼而衍生出的苦根之地。所以,认清苦的来源和因果业报轮回之世,产生希望解脱的想念,斩断恋世思绪,激发出出离心,乃是步入佛门首要的基础和条件。米拉日巴大师关于发出离心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叙述。米拉日巴以苦修著称,米拉日巴走向佛门修得佛法与他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米拉日巴有着凄苦的身世,因此,米拉日巴看清人世间诸烦恼与轮回的无尽之苦,坚定不移的苦修而终得佛果。米拉日巴一家的敌人受到了他咒术的惩罚,但是血淋淋的现实与仇人更为强烈的仇恨令其难以心安,因此产生了厌离心与出离心。在这之后,米拉日巴怀着出离心寻访距足德的大师,并拜在噶举派创始大师玛尔巴门下。经过数次磨练,米拉日巴终得师尊的慈悲摄受并加以学习与掌握。某天,米拉日巴在观修时,得到梦兆的启示,决定回乡。回乡后,他所见到的一切正如梦中一样,曾经的珍宝《宝积经》破损不堪,堆满了老鼠麻雀的粪便;血脉相同情深手足的妹妹白达沦为乞丐流浪他乡,下落不明;深爱的母亲已化作一堆白骨散落在破损屋檐下的草丛中。看到眼前的凄惨一切,米拉日巴深深感到世间一切无常,对痛苦的人世轮回产生了深刻坚定的厌离心,彻底断绝自己的留恋。米拉日巴与宗喀巴大师都认识到世间诸受是苦,唯有断除自我对现世欲乐的执着才能断除现世的苦恼与痛苦,从而获得世外的快乐与宁静。这也正是佛教的最终根本追求——了生死,脱离苦,获永乐。佛教指出众生具有因果业道轮回,只有摆脱这点,才能不再贪恋轮回中的暂时之乐而陷入无尽的苦痛。因此,彻底认清苦的来源,发出离心,跳出轮回,断恋世执念才能获得永乐所以,具备出离心,是了藏传佛教佛学大师共认的皈依修持佛道的首要根本。

二、菩提心

“菩提”,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之心。具有了菩提心,即使是平庸的普通人思想也会变得高尚脱俗,终得觉悟而成佛。菩提发心,是大慈悲引发为万物众生立志成佛的愿心。这种无比伟大的发心是大乘佛教的轴心,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根本所在。宗喀巴大师明确指出:“出离若无菩提心,所持则已不能成,无上菩提乐因故,智者应发菩提心。”即若修习者不抱着发菩提心来修持,那么将无法成就大圆满。

米拉日巴大师对于菩提心对于修持佛法的重要给予这样的定位:“身如田土,依此,自身则能依次上升登各种乘门的阶梯。自己所承诺守持的戒律,要如眼珠一样严加守护。如破坏戒律,则须改正,若仅为了自己寻求寂灭,只属于下乘类,而发大菩提心,以救度一切众生出离无边轮回,无论作什么均用慈悲心去回向和利于他人,这才是大乘之发心。”米拉日巴大师也将发菩提心作为修大乘佛门的基本之心,有了这种利益众生的无私菩提心,凡夫俗子也会觉悟而修佛得道,若没有此心,即便有神通与智慧,也仍旧无法成佛,甚至连大乘之道的门都进不去,因此,藏传佛教称“皈依佛法僧三宝是入佛法之门,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为此,藏传佛教的两大著名上师——宗喀巴与米拉日巴都给与了论述。

三、空性正见与清净正见

佛教把“因缘”看作万物产生的根源。佛教创始人佛陀否定了世界万物本原理论,提出“万物因缘”论。宗喀巴大师承袭了佛陀的这一观点,指出“从来没有一样事物不是依缘存在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不会无由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因缘”,有因就有果,所以,宇宙万物就是这样一种永恒不断地因果链。宗喀巴大师认为万物由因缘而生,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结果。离开了这些要素条件,事物也就不复存在与发生,由此所看,事物没有自己的独立性与恒常不变性,也就是说事物本身是“空”。佛教把事物的自性空的观点称为“正见”,将事物是非空实有的观点称为“妄见”。对于“空性正见”的观点宗喀巴大师与月称大师都曾以蛇绳为喻例进行事物究竟是自性空还是自性有的辨析。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宗喀巴说:“一切法皆由唯名言分别假立,都唔少许自性可得,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较易了解。如黑暗时,见绳盘聚宛如真蛇,便觉此处有蛇,顿生怖畏。尔时彼绳一一部分,皆非为蛇,诸分积聚亦无有蛇,离绳诸分及积聚外亦无有蛇,然由见绳便生蛇之心全无相违,故彼绳上之蛇,唯由错诸蕴而起蛇觉,若观色蕴一一部分及彼积蕴,皆无有蛇,离彼诸分及积聚外亦无有蛇,然于蛇蕴唯由分别假立为蛇则不相违。”在这里宗喀巴大师将绳比喻为蛇,指出蛇是主观认定的蛇,是把绳子认为是蛇,蛇并没存在,进一步的,宗喀巴又指出即使是蛇此刻真的存在,那也是主管分别心假立出的,蛇的是由各个物质要素构成,是各个要素积聚形成的蛇形整体,它的自性不存在,这就是宗喀巴大师以蛇绳为喻例对“空性正见”的见地。

米拉日巴大师对于修习佛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米拉日巴大师认为,要真正舍离声闻独觉小乘之道须以“清净正见”立根本。这里的“清净正见”与宗喀巴大师的“空性正见”本质虽几近相同,都是认清事物的本质非实有,但“空性正见”是指大千世界、万法诸相本质是空无自性的正确见解,是对客观存在的诸法本质空的认识,而清净正见则是从修习者主体出发,修习者通过对佛法的修持,让自己保持清楚、明白、亮晶晶的寂止境界来看透万法无常本质为空的真谛。佛教主张真理“空”,万法自性空,无法不空,甚至连诸佛、真如、涅槃也都是空。他著名的十二虚幻歌,都是指出事物无实性,一切法无自性空。

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大师的“空性正见”和“清净正见”最终的归属点都是佛教所讲的“空”。修法者只有明白了“空”才能拥有正确的心识,认识到世事无常,产生“出离心”,再通过修习,发菩提心获得佛果,获得圆满快乐。因此,“万法皆空”这一正见是佛教整个伦理学的理论依据。

小 结

认清“人生唯苦”而产生的“出离心”是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大师宗教伦理的理论前提;“菩提心”是他们宗教伦理的宗旨;“空性正见”与“清净正见”则是他们整个宗教伦理体系的理论依据。事物总是建立在一定得基础上才得以产生,宗喀巴与米拉日巴大师的宗教伦理思想亦是如此,“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与“清净正见”就是两位大师宗教厦的房基,它们的存在,支撑着整个“厦”,是两位大师宗教伦理思想的基石与基点。

【参考文献】

[1]刘俊哲.藏族道德[M].民族出版社,2003.

[2]李光元.宗喀巴大师宗教伦理思想研究[M].巴蜀书社出版,2006.

[3]宗喀巴.宗喀巴大师集[M].民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