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识字教学:从继承与创新说开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字是古老的文字,它载负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教育学生从小热爱汉字、学好汉字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识字教学走到今天,可以说有“继承”也有“创新”,下面就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 继承方面:溯本求源 承接传统
千年历史,沧海桑田,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变迁、发展着,汉字亦是如此。在识字教学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抛弃传统,另辟一个新的文化生存空间。因此,识字教学应该承接传统,遵循汉字的特点和规律,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传递汉字文化信息,来提高识字质量。所谓溯本求源,就是通过追寻字义形成的渊源,搞清字形的来历,以此作为资源、依据来引导学生识字。具体的操作思路如下。
(一) 象形入手,图解分析
首先从象形字入手。象形字如同汉字的字根,字根掌握扎实了,对于由字根添加部首偏旁后演变出来的其他合体字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象形基本字,如“口”“耳”“目”“山”“水”“鸟”“鱼”“日”“月”“人”“火”等,都可以采用象形图解法进行剖析,这样能取得极佳的效果。如教“鱼”字时,课件出示简笔画“鱼”和楷体字“鱼”,在图画和字之间演示“鱼”字的形体演变,鼠标点击鱼头,鱼头变成“”,点击鱼身,鱼身变成“田”,点击鱼尾,鱼尾变成“一”。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同时传承了汉字最初的造字法,为学生们学习、了解汉字文化做了铺垫。
(二) 指事会意,活化内涵
汉字中有不少指事字和会意字,一般采用看图会意法和部件解构法来教学。指事字抓关键笔画进行形、义联系;会意字则采用部件解构法展开联想。部件解构法即将汉字直接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字义,或者将其分解成几个构件,分别了解各个构件的意义,再将这些构件的意义连缀起来理解字义。例如“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大灾。教师还可用动作、表情、体态来演示字义,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呆”字,做张着大嘴巴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的表情;教学“闪”字,表演人在门口快速地一闪;教学 “串”字,学生一眼就看出了两个“口”是两块羊肉,当中的一竖是穿羊肉的铁签。这样形、义间搭建联系,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生动与神奇。
(三) 形声突破,掌握规律
在积累了一些独体字构字法的基础上,再以形声字为突破口,通过解析字理渗透汉字文化。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形旁,而大多数形旁来自于象形字,学生容易接受;读准字的读音后再认识声旁,并逐步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和“形旁表义”的规律,展开联系性的教学。如学过“木”字,认识了木字旁,学生建立起木字旁的认知结构,再来学“桃、李、杏、树、梨”等,就比较容易掌握,这就是“形义归类”,是字形和字义的迁移;又如,学过“勾”字,再学“钩、拘、狗、枸、构、购、够”这些形声字,就是字形和字音的迁移。以后遇到其他类似的字族字,学生显然就能抓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
(四) 抓住规律,学会迁移
汉字教学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以熟字带生字来学。随着学生所学的汉字越来越多,同音字、形近字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这就是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汉字教学要最大限度地防止干扰,适当地讲讲字理,剖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的干扰主要是字音、字义、字形的干扰。字音干扰指同音字易混淆,如“提纲”写成“题钢”,“启事”和“启示”不分,等等;字义干扰是由学生不理解字义的差别所导致,如“莫名其妙”写成“莫明其妙”,“奇形怪状”写成“奇型怪壮”,“川流不息”写成“穿流不息”等。这些都可利用字义上的解析,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适当讲析汉字文化,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辨析、迁移来抵抗干扰,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
二、 创新方面:激发想象 妙解汉字
识字教学中不能刻意、盲目地传授字理,而要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以儿童最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施教,鼓励学生用童眼观察汉字,用童心体悟汉字,并按今日的汉字字形,说出自我体悟的一些“字理”,期待产生新的“说趣解字”“说事解字”“说生活解字”等,赋予汉字鲜活的时代气息。具体的方法如下。
(一) 诱发想象,直觉感知
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可以激发孩子的直觉想象。如“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落笔写“人”字时,要运足气势,使人为之赞叹。教学这类字时,应设法诱发学生的直觉,任其想象驰骋,带着对汉字浓厚的情感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感知法”。安子介先生曾在《解开汉字之谜》中举过一例:“教学‘人、大、天、夫’几个字,一个人站着,叉开两腿就像‘人’字,人伸开两臂就成了‘大’字,上面再加一横,至高无上就成了 ‘天’字,天字出头,敢于冲破天就成了大丈夫的‘夫’字。”我觉得这也未必就是古人造字的本义,但这样的解释丝毫无损汉字的尊严,反而让人更加仰视先祖的智慧,大增汉字的魅力与光彩。
(二) 拆解部件,组合记忆
允许学生把汉字当做玩具一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拆解、组装。如“怕”字,由“心”“白”组成,学生由此展开联想:由于心里害怕,脸都吓白了。又如“停”字:“人到亭子里坐坐,不走了就是‘停’”。“贪”字:“今天想宝贝,明天想宝贝,老想宝贝,真贪!”“骗”字:“一旦被人看穿,‘马’上被人看‘扁’。”“舒”字:“‘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舒心。”“起”字:“人生的每一次提升,都是自‘己’‘走’出来的。”“令”字:“‘今’天努力一‘点’,明天才有资格命令别人。”“狡”字:“是‘狼、狈、狐、狸’之间‘交’了朋友,相互勾结利用,既‘狡猾’又‘狡诈’。”“拓”字:“要想有所开拓,必须挪开自己的绊脚石。”“竞”字:要‘站’在‘兄长’的头上,超过自己的兄弟。”“杂”字:“何以为‘杂’?原因是‘八九十’都混到了一起。”……这样的解释既风趣幽默,还有言外之音,效果不错。实践证明,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运用游戏、赏玩的策略引导儿童对汉字进行创造性的拆解、组装,学生们的识字兴趣会空前高涨,且对所拆解的汉字一学就懂,记忆深刻。
(三) 把玩字形,趣解汉字
通过对汉字各个构成部件与生活进行对应转化,按照生活中人、物、事件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进行相应趣味性的解释。如“姓丁的开口了(可)”“北京尤其美丽(就)”“眼皮垂下来就睡着了(睡)”“爪字头,秃宝盖,小朋友,真可爱(爱)”“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思)”等等,都出自于对汉字的一种感性理解,很合孩子的口味。再如谜语“有一个人他姓王,口袋放着两块糖(金)”“自大一点,人人讨厌(臭)”“开始还有点美,谁知后来全是丑(羞)”“一条白手巾,人人都称心。还想更显眼,边上贴着金(锦)”等,这些谜语充满了谐趣,对字形字义的包蕴十分巧妙,谜面直白、好玩、逗笑,绝不晦涩难懂,深受学生喜爱。再如汉字幽默对话:“木”对“困”说:“凭啥把我关进牢房?”“大”对“尖”说:“小子,你什么时候爬到我头上去了?”“日”对“曰”说:“你太胖了,需要减肥了。”“夫”对“天”说:“总算找到出人头地的日子了。”“巾”对“币”说:“戴上博士帽一下子就身价百倍了。”“门”对“问”说:“你何时装上猫眼了?”等等。这种加工方式出自孩子的心理,更容易达成识记的目的,而且学生也知道这只是自己的联想,绝不会误将其视为古人造字的原理。所以,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识字方法,也是可以的。
(四) 趣味比较,巧妙辨析
汉字中有不少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好玩乐的心理,采用生动形象的比较法来教学。如在学习“乘”字时,把它和“乖”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和联想。大部分学生都会说,“乘”比“乖”多了一撇一捺。教师问:“这一撇一捺看上去像什么?”就有学生说,他们可能是双胞胎,而且是龙凤胎,一男一女。教师赶紧问:“那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呢?”很多学生马上说道,“乘”是女孩,“乖”是男孩,因为“乘”穿着裙子呢!再如区分“真”和“直”:“有脚真开心,无脚直犯愁。”辨析“苞、抱、饱、泡、炮、咆、跑”等字时,教师说是“包”字变魔术,变出这么多!谁来编儿歌,把它分清楚。看,儿歌也能编得很有趣:“草帽头上戴,像朵荷花苞;加点白米饭,肚子撑个饱;火字旁边站,一声鞭炮响;左边加个口,黄河大声吼;左边三点水,泡泡冒上来;左边足字旁,看谁跑得快。”区分“国”和“固”,“国”说:“我们家是做玉石生意的。”“固”说:“我们家是做古玩生意的。”
用这样巧妙有趣的方法教学,孩子必定乐在其中,汉字教学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因此,笔者主张识字教学应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与创新并非截然对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为合作,促进统一。传统的字理要继承,但不等于简单的回归;创新也不能沦为一句空口号,更不等于胡编乱造。坚持科学的精神,传承古文化的精髓;激励创新的品质,挖掘新文化的要义。这是“继承”与“创新”两大识字策略给予笔者的深刻启示。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