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前概念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前概念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生的个体发展过程中,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这类概念一般属于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也是我们科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另一个途径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如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看到麻雀、燕子等,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而形成“鸟”的概念。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掌握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或前概念。前概念虽然也反映了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学生个人经验的限制,内涵中有的忽略了本质的属性而包括了非本质属性。如有的学生把“鸟”理解为“会飞的动物”,因而把蝴蝶也看做是鸟,却不认为鸭子、鹅是鸟。只有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扩大,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步提高到科学概念的水平。可见,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前概念对于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高效地掌握科学概念是多么的重要。笔者认为前概念是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石,并对“前概念”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际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以前概念为基石,自我发现问题,概念更加深刻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心脏和血液循环》一课的教学中,大多教师包括我在开始时都会让学生猜测:心脏是怎样工作的?怎样动的?甚至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心跳。这一环节会有90%以上的学生会回答:心脏在永不停息地跳动……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但是少有教师继续追问下去。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师:那请你仔细描述一下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呢?

生1:上下跳动。

生2:左右跳动。

生3:我认为是上下、左右跳动,有时还会前后跳动。

师:心脏为什么会这样永不停息地运动呢?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生:书上说心脏是血液循环的“泵”,血液就是靠心脏的运动进出心脏,循环全身的。

师:那就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模拟心脏和模拟血液,来模拟心脏的“跳动”,使“血液”进出心脏。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会发现凭借着前概念中心脏的跳动方式,根本就无法使“血液”顺利地进出“心脏”,只有挤压和放松,才能使血液循环得以顺利地实现。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凭借自己的前概念展开探究,从而发现依靠前概念所带来的问题,进而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概念,这样的概念转变过程应该是比较常用的,并且学生对转变后的科学概念的印象也是相当深刻的。

二、以前概念为诱饵,引发思维冲突,概念更加有效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与学习环境的关系是关键和核心。好的情境创设应该对学生前概念具有较强的衍生性与矛盾性(或问题性)。科学教师要善于制造“矛盾事件”,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学生想法不同,引起概念的冲突。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需要为学生建立这样的一种认知冲突情境,能鼓励学生不断地对已有的观点产生怀疑,不断发现新的疑问,不断做出新的假设,他们的探究欲望将会非常强烈,他们的学习状态也将从“要我学”进入到“我要学”。教师如能抓住机会,顺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新的有结构的材料,必将对学生科学的概念的建构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前概念为动力,形成合作交流,概念更加清晰

当《我是怎样出生的》这类课引入我们小学科学课堂之后,其中的科学概念的获得不再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方式,而必须通过合作和交流。因为只有通过不同个体的交流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才能从不同方面了解与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不断向科学概念靠近。回顾童年,我们那时对自己是怎样出生的,也一样好奇。但我们从父母长辈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你是妈妈捡来的”;“你是从妈妈胳肢窝里挤出来的”;“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这些模糊而不负责任的回答构成了我们早期错误的前概念,直到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现在的父母还在继续用以前的“解释”来搪塞孩子的好奇心,而给学生的头脑中早早地植入了错误的前概念。有些学生对“顺产”和“剖腹产”等名词只是听说,却无法解释。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平时可能会将一部分内容讲出来,但是并不完整,所以在学生的头脑里的印象非常模糊。因此,教师在课前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告家长书,上面罗列了必须了解的几个问题,如妈妈生我的时候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如我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多长时间等等。又设计了几个需要学生详细与父母交流的问题,刚出生的时候我是什么样子、妈妈在怀我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等等,避免了家长无法笼统地向孩子解释他们是怎么出生的这个尴尬的问题。然后带着正确的前概念和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与同学交流,看看自己的出生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再结合相关的视频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自己与别人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科学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前概念的重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概念。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准确地找到教学的起点,力求在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对已有的朴素的前概念分析区别,抛弃错误概念,形成清晰的科学概念,让前概念成为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张德等.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10.

[2]史柏良.课程与教学,2009(03):38-3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谭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