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创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创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师范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作者对现阶段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国内师范院校的勤工工作先进管理经验,对进一步改进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提出创新举措,以期给师范院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以经验借鉴。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勤工助学 创新举措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高校开展好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师范院校和其他类型高校一样,也存在着贫困生资助的各种难题,但师范院校的贫困生比率较高是不争的事实,贫困生问题尤其突出,且因地而异、复杂多样[1]。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国家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的基地,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解决好师范院校的贫困生资助问题对国家教育的发展尤其重要。当前勤工助学工作是家庭贫困学生“奖、助、勤、贷、补、减”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2]。笔者通过所在师范院校调查发现,93%以上的贫困学生更容易、更乐意通过勤工助学获得经济资助,以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问题。但目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等资助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不仅严重影响了贫困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成长,而且制约着师范院校高等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因此,加强师范院校勤工助学资助体工作建设,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

一、当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师范院校以其学费较低、补贴设置有倾斜、就业去向相对稳定的优势吸引了许多寒门学子,因此,师范院校贫困生比例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位置,显著特征是贫困学生人数多、贫困程度深,且随着我国各高校实现了大规模扩招,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社会背景下,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特别在勤工助学资助方面,由于许多师范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使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

勤工助学工作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学校的科学管理和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经费上的保障。但目前许多师范院校由于对勤工助学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比如没有专门或专业化的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和专门的指导老师来指导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勤工助学岗位层次低、数量少,管理技术含量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勤工岗位信息渠道不够通畅,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岗位需求,找工作存在困难。与此同时,校外的勤工助学的各类不正规的组织良莠不齐,导致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岗位性质单一,层次不高,岗位数量严重不足。

当前,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岗位不足、经费不充裕与贫困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通过教育部的统计,师范院校相对其他高等院校贫困生比率会高出很多,普遍达到30%以上,有些地方师范院校贫困生的比例达到60%[1]。贫困生数量大、比例高,且绝大部分贫困生有勤工俭学的意愿,大大地加重了师范院校的勤工助学的压力,然而师范校在勤工助学工作很多方面是沿袭传统的做法,原有工作岗位层次不高、大多停留在单一的劳动服务型上,如打扫卫生、收发报纸信件、图书馆助理、行政机关助理等,而随着学校的扩招,学校提供的原有勤工岗位数量不增加,造成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例如,学生为求得一份家教的工作,通宵在该校勤工助学中心排队的现象不少见,学生因求职心切被骗到外地从事传销活动或参与直销活动的现象也不罕见,这些现象折射出学校勤工助学岗位与贫困生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

(三)缺乏系统化指导培训,育人功能不够突出。

现阶段,师范院校在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更多是侧重于济困而忽略育人功能的发挥。许多师范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多停留在劳务型上或是一味地追求为贫困生提供工作岗位,甚至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情况,没有进行系统的全程培训和指导,让学生参与的岗位更多的是临时性的,没有深层次地挖掘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忽略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和思想价值观等的方面引导,且贫困生素质参差不齐,岗位适应能力较弱,这些都影响着用人单位对他们的接纳程度,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等心理问题;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全程培训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得不到实践锻炼,就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容易造成他们未来的就业信心不足,同时有些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思想动机不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以挣钱为目的,通过勤工助学吃喝玩耍,形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懒散工作生活习性。这样就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因此,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施和资助效果。

(四)校地合作方面落后,缺少多元化的岗位平台。

师范院校主要通过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解决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缺少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当地的企业或商家店铺合作方面不足,制约了长效勤工助学体系的建立健全。目前,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存在“供不应求,僧多粥少”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可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少、范围窄、层次低,如校内有保洁员、各机关助理、辅导员助理、实验室工作助理等;校外有派单员、家教、促销员等[3],这些岗位类型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原因在于相对于综合院校和专业院校(如理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同企业、社会之间的校地合作较少,在和校外企业合作勤工助学方面较为落后,从而缺乏多元化的岗位平台不能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结合,缺乏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利于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参与校内的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忽略和校地之间的合作,在学生自动从校内岗位向校外岗位的延伸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劳动时间、劳动合同、劳动报酬等发生纠纷,容易出现学生的合法收益受侵害的现象。

二、改进师范院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创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