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交,渐轻如羽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交,渐轻如羽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2012年《美国青少年(12岁~17岁间)社交网络及隐私状报告》显示:95%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而81%的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传统的社交方式如信件、聚会等所占社交生活的比例仍处于持续下滑状态。此外,加拿大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受邮件量下降的影响,加拿大邮政2013年有可能出现亏损。

其实,这两条新闻都不是“新闻”了。作为新贵,代表未来的Facebook显然落下了传统邮政公司好几条街。不过,日前有研究指出,如此下去也许开心的只有那些互联网大佬们,社交的广度在提升的同时,其厚度也在逐层缩减。互联网社交正在面临着“浅薄化”的指责,而深陷其中的人们在社交中获取的幸福感也在逐渐减少,甚至有些人开始恐惧社交。

远去的家书

恐惧社交,这个表述也许有些夸张。但不夸张的是,如今QQ上隐身在线的人越来越多了,收到电子邮件设定自动回复“我收到了”的人越来越多,而接到问候短信装作视而不见的人也日渐增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千年之前杜甫收到家书时的喜悦终是昨日黄花,不复重现,因为书信这一社交载体正伴随着人们对社交的麻木一点点走向命运的终点。

曾经的书信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上世纪90年代中学生的作文考试中还有书信这一项“小作文”。2000年前,出外求学、工作的人们对书信有着更为特殊的记忆——谁没有趴在选修课上偷偷写过情书,谁没有咬烂笔头写着给父母报喜不报忧的家信,谁又没有曾翘首以盼远方家人一封封或薄或厚的书信?一封信,往往沉淀了数天乃至数个月的情感,字斟句酌间,思念、倾诉、感怀、鞭策……信件在社交生活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甚至让双方间的关系如陈酒般年久愈醇。

当更为便捷的E-mail出现时,人们都说,书信即将被电子邮件取代,却没有想到当更便捷的社交方式在互联网上一浪接一浪出现后,信件即将从实体到实质都走向没落。

随时随地,嘘寒问暖,人们的交际圈像肥皂泡一样膨胀起来,而在这些交流间,一起被取代的,还有那些暌违许久的感动与思考。有人笑言,说出名要趁早,若是曾国藩出生在这个时代,被视为修身治学范本的《曾国藩家书》最多也就是本短信集,唯能供人茶余饭后消遣而已。家书在远去的同时,我们习惯了定期给家人、亲朋打电话发短信聊QQ,短短的字数越来越觉得无话可说。原来在无声无息间,众多井喷的可供选择的互联网社交方式碎片化了我们的交流。

碎片化的社交消费

李展,90后大学生,和周围天天聊QQ、微信来去的同学不太一样的是,他被父亲严格要求每周必须写一封家信。刚开始写家信,李展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恨不能做个文抄公,而时间久了,他才感觉到这种交流方式的可贵之处。“写信比网上聊天来得深刻,也能锻炼表达能力,一篇两三千字的信写出来,比起一条几十字的聊天记录来得有味道。”李展说道。不过,李展知道,如今写信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交流也越来越“零碎”了。

有事儿打个电话,最多5分钟;没事发个聊天信息,了不起70个字;再时尚点,留个微信语音,超不出30秒……这就是现今大多数都市人的社交速写。人们一睁眼就打开电脑登录QQ、MSN、旺旺、YY,手机更是24小时不关机,一副“有事儿您说话”的架势。但社交本身却被这些形形的交流工具分割成愈见细微的碎片,一对一的深入交流逐渐被一对多的碎片化社交取代,促膝长谈和抵足夜话也随即成为了历史书中的片段。

美国研究机构Pew Research Center和美国伊隆大学,曾就社交碎片化所可能引发的问题,共同开展了一项调查。这份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时,新千年出生的人们也许会“为了娱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交换简短的社交信息上,注意力被分散,不再关心与人深入交往或者学习知识。”他们很可能会失去耐心,失去“深入思考能力”和“面对面的交流能力”。这份调查报告最后指出,人们也许应当学会如何管理多个信息流,学会如何过滤、分析、整合信息。同时试着保持内心宁静,专注于沉思。

很显然,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正在被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爆炸所覆盖。只有努力在信息泛滥中保留独立的思考,并保持交流的深度,才不会被越来越碎片化的信息爆炸摧毁了正常的社交活动,变成信息的浅层消费者。如此,人们才不会被碎片化的互联网社交工具粉碎了交流本身的意义。

社交呼唤真实

另一项困扰互联网时代社交生活的问题是社交正在逐渐向着非熟人社交发展。在“网友见面”的风潮过后,伴随着互联网更为深入地影响社交生活,人们正在把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变成网友。陈奕迅歌里唱着“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而身边的故事却告诉人们,“十年之后,我们是网友”。

2009年,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科幻电影《未来战警》上映,其中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机器人泛滥的世界。那个世界里,人们都是宅男宅女,大街上行走的是一个个被远程操控的机器人,他们代替操控者学习、生活乃至社交。不少人是擦着冷汗看完这部电影的,因为那正是虚拟社交发展到极致的写照,人们在虚拟的社交环境中会逐渐遗忘什么是真实。

电影里如此,现实生活也如此。社交网络让社交变得更轻易,却同时让社交在生活中的真实比重也随之减轻。人们在依赖于聊天工具、微博、SNS网站构建个人网络社交环境的同时,却忘记了有很多真实是不可替代的,比如不醉不归,比如牵手同行……没有几个人能把一段聊天记录记一辈子,但却能清晰回忆起某一个动人瞬间,这才是真实的可贵。这些真实,才是人们在社交生活中留给记忆反复品味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