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引言

农业旅游是现代农业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为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欧洲是世界农业旅游的起源地,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旅游发展非常迅速,农业旅游收入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历史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农业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解决农民就地安置、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明显成效。

理论界已对国外农业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发展经验、类型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的启示,同时关注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个案。早期农业旅游的研究集中于农业旅游对乡村及农业文化传承的价值,随着农业旅游的迅速发展,其对农村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提出农业旅游是农村发展过程中的替代性活动,有助于改善自然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旅游在保持农场家庭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同时,能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经营的长期利润。农业旅游是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对于农业旅游类型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于农业旅游的展现形式或发展模式,基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研究了国外农业旅游的政策选择和制度支撑提出国际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政策——包括政府干预、区域结构调整、社区变革、构建合作机制;研究美国、日本、西班牙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从管理体系、资源保护、产品开发三个方面进行经验借鉴;研究国外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投资融资情况、财政支持政策,以及国外休闲农业协会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旅游内容、组织保障、财政支持、土地管制、集群经营模式等方面概括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发展农业旅游的建议。

上述关于国外农业旅游的研究成果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感性素材,但研究内容尚局限于概况介绍及经验总结,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分析及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经验借鉴的成果仍不多。本文通过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典型模式的比较研究,总结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成功的共性规律,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政府扶持型:日本绿色观光农业

政府扶持型模式是指政府建立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通过税收、补贴、公共产品等手段对农业旅游进行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促进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扶持绿色观光农业发展最为典型。日本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贵、人力贵、农业生产的先天优势不足,农民弃耕情况突出,因此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农业发展。日本农业旅游也在这一进程中得以快速发展。1994年制定实施《农山渔村余暇法》,对绿色观光农业旅游设施建设进行软硬件支持;1995年颁布《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制定“促进农村旅宿型休闲活动功能健全化措施”和“实现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措施”。通过政府立法支持,日本绿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国绿色观光设施超过5000个,年接待旅游者近800万人次。

政府扶持型模式依托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旅游实施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以完善的农业旅游法律法规环境为前提,从制度层面为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保障,内容涵盖开局、融资筹资、税费优惠、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章程,着力于实现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位布局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持续利用,进而实现农业旅游发展的整体效益。

(二)非政府组织型:法国农业旅游协会

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机构进行农业旅游的行业自律与规范管理,以法国农业旅游协会为代表。在法国乡村发展之初,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便应运而生。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行业自律以实现农业旅游的持续发展。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户从事农业旅游,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休闲旅游,占全国旅游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

与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由各类协会、社团和联合会等多元化的农业旅游中介机构主导,组织农户、企业等参与主体,整合农业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提供咨询培训、整合营销等服务。非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通过行业自组织推动农业旅游发展,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效益集群效应,适用于行业协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协同型: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

产业协同型模式是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以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最为典型。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开始了商业化的葡萄酒酿造和销售,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澳大利亚以葡萄庄园的生产设施、田园风光、特色饮食、葡萄酒酿造工艺生产线、葡萄酒历史文化为吸引物,开发体验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产品组合。通过成立维多利亚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南澳葡萄酒业旅游委员会促进葡萄酒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吸纳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产业经济乘数效应。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吸引了66万国际游客和410万国内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产业协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农促旅,以旅带农”,是基于本国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产业协同型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生产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产生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益。

(四)生活生态型:德国市民农园

生活生态型模式是指以满足城市居民农耕体验需求为中心,强调农业旅游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衡协调,以德国市民农园为代表。1919年德国颁布《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市民农园运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块公有土地或向农民租地,用于出租给没有农地的市民种植花草、蔬菜、果树,体验农业耕作、田园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乐趣。德国市民农园与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市民农园既是一种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城市规划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国市民农园更加突出为都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经营方向相应地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市民农园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及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640公顷,超过400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

生活生态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发展规划中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工程,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为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空间,改善城市空气、水和噪音等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袭了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习俗,通过农业旅游满足了农家生活体验和休闲娱乐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态型模式是发挥农业旅游生态功能、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层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径。

(五)科技依托型:新加坡农业科技园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挥科技研发推广优势以促进农业旅游发展,新加坡发展农业科技园是典型。新加坡全国可耕地面积仅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科技农业成为新加坡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园区内建设了生态走廊、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现今,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已成为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园区展示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万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农业科技研发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选址布局,结合农业生产,以科技园、科普基地、博物馆、展览中心等景点形式,集中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发挥了独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体一般是具有较强技术和科研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

(六)民俗节庆型:美国农业节庆旅游

民俗节庆型模式是将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入传统节日或主题庆典中,通过农业节庆活动推动旅游、会展、贸易及文化等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并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美国南瓜节、草莓节和樱桃节是民俗节庆型农业旅游的典型。旧金山半月湾南瓜艺术节是世界著名的农业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与南瓜、万圣节相关的艺术品摊位250个左右,给当地带来约1000万美元的直接经济收益。北卡罗来纳州草莓节、田纳西州草莓节、加州草莓节、佛罗里达草莓节等节庆旅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包括草莓采摘品尝、副产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选举及专门为儿童和残疾人设计的娱乐项目。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企业紧密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带动草莓加工销售,拉动农民就业,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节庆型模式挖掘地方农业和农村的历史人文内涵,通过市场运作,以传统节庆为中心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活动,进行农业旅游主题展示、广告策划、公关和网络营销等传播活动,从而推动地方农业经济增值,发挥农业旅游的产业乘数效应。该模式适用于具有浓郁农业旅游人文资源且商业经济发达的地区,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旅游的创新与发展。

(七)居民参与型:印尼农业旅游度假村

居民参与型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并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坐落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的玛尔戈乌托莫阿格罗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经典的旅游项目包括在乡村花园内参观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热带作物种植和加工过程,夜间在沙滩边观看海龟产卵等。玛尔戈乌托酒店有服务员工近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当地村民。村民广泛参与旅游活动不仅获得良好的收入,同时也在与旅游者的交流互动中传播了乡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满意度,改善了当地社区福利水平。

居民参与型模式多见于以农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中国家,以乡村生态景观和生活情景为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农业旅游度假村开发、乡村特色纪念品加工销售、农家餐饮住宿经营,为农村居民创造就业和增收机会,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文化交融。

国外成功经验

国外农业旅游依托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类型,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基于政府、行业协会、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角度,对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政府支持,加强农业旅游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和管理职能,一是制定农业旅游经营、建筑、环保、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除日本农业旅游法规体系较为健全外,欧盟1990年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美国加州1999颁布“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对农场和牧场提供游客过夜服务做出法律规定。二是对农业旅游区建设给予财政支持。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农业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平均每个农舍的乡村建筑整修翻新补贴约5万欧元。英国政府为农业旅游划拨专项促销经费,由1998年的54万英镑提高到2003年的500万英镑。

(二)协会组织,提供农业旅游服务支撑

农业旅游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农户的组织,加强农业旅游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技术推广与项目交流等服务支撑,对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国家旅游基金协会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墨西哥庄园计划协会改造老庄园成为中小旅馆,对种植果园等农业旅游经营单位进行销售补贴。

(三)企业主导,推进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与整合营销

国外农业旅游企业注重调动上下游企业的主动性,农业旅游景点企业、旅行社、酒店、农业旅游科研单位等相关单位结成战略联盟,互利合作,积极开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综合运用广告、公关推销等传播工具,借助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博览会等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的整合营销传播。

(四)居民参与,创造农业旅游和谐社区环境

国外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或农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吸引物的观光体验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将农业旅游发展为副业形态经营,积极支持农民组建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户及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沟通交流。农村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游客满意度、减少摩擦和冲突,营造资源整合、风情浓郁、文明和谐的农业旅游社区环境。

(五)均衡协调,实现农业旅游整体效益

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控制农业旅游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强调农业旅游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等社会文化效益。

对我国的借鉴

结合我国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农业旅游发展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一)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农业旅游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做到“以农为本,以旅促农”,以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为核心,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发展绿色食品和特色作物生产,既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又为城市居民提供城市绿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系列配套服务,从而提高现代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二)重视农业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等现象,以及舍本逐末、过分放大农业休闲旅游功能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功能等现象。因此,农业旅游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方面,进行农业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降低市区及旅游热点的拥挤程度;另一方面,综合考虑生态农业和林业建设问题,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的干扰破坏,同时降低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的污染。

(三)兼顾农村社会福利和农民素质提高

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必须兼顾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及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提高。发展农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农业产业功能,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通过发展农业旅游促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社区环境和福利水平。

(四)调动农业旅游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农业旅游涉及农业、旅游、国土、规划、建设、科技等部门,必须发挥政府、协会、企业、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各自的职能。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明确规划重点及空间布局,制定财政贴息贷款、延期还贷等农业旅游财政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监督工作,加大交通、信息、农村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产品建设力度。发挥行业协会自组织功能,带动企业开发农业旅游,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创新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模式,加快经验交流和成果转化,提高农业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加强专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调动相关企业积极性,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多元化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开展服务营销、品牌营销等实践。

(五)培育农业旅游地方特色和营销主题

目前我国农业旅游普遍存在项目雷同、盲目扩张、缺乏个性等问题,农业旅游地方文化特色不鲜明,营销方式单一,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此外,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周期性导致农业旅游产生淡旺季需求矛盾,如观光果园在夏秋挂果期间车水马龙、乱采乱丢、环境破坏等问题严重,而到冬季农业旅游景区则门庭冷落造成了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闲置。应加强农业旅游地方特色和营销主题培育,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旅游特色产品组合,举办各类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人员推销等工具,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