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德民:鞠躬尽瘁采油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德民:鞠躬尽瘁采油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事业,

倾注在北大荒那片他所钟爱的沃土,

无怨无悔默默奉献46年,

创造了采油技术上的奇迹,

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实现年产油5000万吨、

稳产高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德民是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我国石油工业著名专家。他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事业,倾注在北大荒那片他所钟爱的沃土,无怨无悔默默奉献46年,创造了采油技术上的奇迹,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实现年产油5000万吨、稳产高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挑战采油业 攀登采油技术高峰

大庆油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相沉积油田,比美国最大的普鲁德湖湾油田还大。这方圆百里范围的百层岩石经千百万年的沉积,缄默成金。上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决定开发大庆油田后,世界公认测算水平最高的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运用他们的技术计算,大庆采油率只有32%,王德民却运用他研究的一整套开采工艺技术,使大庆油田的采收率达到40%以上,打破了国际采油权威的断言。王德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有恒志节节求”的韧劲儿,为大庆油田创造了巨大价值。

王德民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留美学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中国籍的瑞士人,从教于中央对外贸易大学,家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的王德民毅然回绝亲人的挽留,打起背包,带上书本,奔赴大庆,到油田采油地质室测压组参加了工作。

创业初期的大庆,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王德民开始住的是牛棚,“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那“篝火”是在棚子里放块铁板,烧原油取暖。油烟把王德民这批大庆人都熏成了“黑人”。在如此艰苦环境下,王德民开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

当时“试井”,一个月搞一次“测压会战”,把所有的井都测一次,将特制的仪器下到1000多米深的井里,测定油层的压力。千米地下石油储藏在“磨刀石”中,油石缝隙仅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在120个大气压下才可出油,当低于100个大气压时,气就出来了,若气泡阻力大就会不出油,而气压太高,又容易出水,油也出不来。

对这个压力的计算,当时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国外的“赫诺法”。此法误差较大,不符合大庆油田地下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工人们来回扛着100多斤重的绞车上井测试,劳动强度很大。

当时只有24岁的王德民决心发明一种新的测试计算方法,解决这一难题。

王德民学的是采油专业,试井测量只是他所学32门功课中的一门。他在校攻的是英语,为掌握数学推导知识,研究当时苏联这方面的资料,他又自学俄语。他废寝忘食,连续奋战100多天,终于在1961年2月17日,即参加工作5个多月后,根据不稳定热传导原理,推导出了符合大庆油田实情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

经过鉴定,新的计算方法被定为“松辽法”,并很快在全油田应用推广。实践证明,“松辽法”比“赫诺法”精确两倍。

接着,王德民又搞出第二、三、四种测算方法。他的“松辽法”一直用到现在,45年来被用了100多万次。

坚持学以致用 拼命攻克难关

大庆油田地下储油石层非常复杂,最薄的有1尺左右厚,最厚的有30多尺厚,这样的油石层达100多层。哪一层进出水、哪一层油多哪一层油少?光凭测量压力是得不到准确回答的,还得将仪表下到各石层里去测数据。当时世界上都是用承重10吨、食指粗的电缆或钢丝绳将仪表下到千米地下测试。这些注水井口的大气压力达到120,水像喷泉一样直喷而上,王德民和技术人员在寒冷的冬天往井里下钢丝绳、送仪器,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喷过水的衣服常常会被冻成“盔甲”,弯不了胳膊、迈不了步。这样长年累月地工作,王德民得了关节炎,夜里疼得翻不了身。

艰苦的劳动,使王德民意识到,沿袭这种旧的测试法,效率太低又不科学。一夜,他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细的钢丝代替钢丝绳?

这个试验的风险是巨大的。若改用2毫米细的钢丝,其承重只有100多公斤,一旦钢丝断了,将仪器留在1000多米地下,就会酿成严重生产事故。

但他决定试下去。经过两年苦战,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推广一套钢丝起下分层测试仪器,用细钢丝将6种仪表下到井下,及时掌握每一油层油、水、压的详细情况。这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直到现在还作为油田的主导技术在使用,其可靠率达99%,而原来旧法可靠率仅为80%。

王德民情系大庆油田的发展命运。他说搞科研必须学以致用,不能为了搞鉴定、出论文、获奖励。只要大庆油田生产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他总是勇于承担重任,拼命也要攻克难关。

1969年,已开发10年的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出油产量下降、含水量上升的问题。这被称为“两降一升”的问题,决定着大庆油田的命运。王德民没等谁指派,主动承担这一失败风险很大的科研项目。他和同事们攻关一年多,经过1000多次试验,研制成功我国自己的偏心配产、配水器,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5倍多。对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现在大庆油田1万多口井历时30多年,仍在用偏心配产、配水技术。

进入70年代,大庆油田进入中含水开采期,原有采油工艺大部分已不适应新的需要,必须采用新技术满足生产所需。王德民夙兴夜寐地一心扑在新技术研发上,他自愿承担科研责任,和同事们一起选择一批油田实用的新课题,共取得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3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分层压裂法推广使用后,每年为油田增产100多万吨原油。

大庆油田有1/4薄差油层,厚度仅为0.2米至0.5米。这在世界上还没有开采先例。要让这部分薄差油层多出油,须采取高压注入液体,压裂薄差油层,使之产生比原来大100倍的裂缝,渗透出油。难就难在怎样只压裂所需要的油层,在技术上要求能在地下1000多米射开0.2米薄的油层,深度误差得小于万分之二。业内人说这比当个神还难。但王德民又一次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这个难关,使大庆未被列入开采量的薄油层,也变成可开采的油藏。开采这些薄油层,每年可新增采储量5000多万吨。这项成果在油田推广后,使储量增加7亿吨,等于又找到一个大油田。

王德民成为大庆石油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后,发挥科技带头人的作用,针对油田继续强化注水,可能造成大面积水淹和大批套管损坏的潜在威胁,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深入现场试验,分析数据。一次不慎将腿摔断,可他仅住了3天医院,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办公室,组织全局300多名工程师投入这一科研攻关,使大庆油田年产量由5000万吨上升到5500万吨。

在大庆油田进入高含水期,王德民积极倡导并落实采取钻2次、3次加密调整井的技术措施,使大庆油田可采储量又增加6亿吨。

不断超越自我 创新脚步永不停顿

上世纪中后期,一个问题摆在了大庆人面前: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油究竟可持续开采多少年?有外国专家预测,加上已用的各种方法,大庆油田年产5000万吨油可持续到1995年。但是王德民不信,他和很多大庆人坚信,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更新的采油技术,大庆能继续保持更长时间的高产、稳产。

世界平均采油率为33%,而大庆油田采油率已达40%以上。别人都认为大庆人已做得很好了,可王德民却问:那剩下的将近60%的油藏怎么才能更多地采出呢?他打个比方说:“采油就好像洗衣服,用冷水洗是洗不净的,要想洗得更干净,只好用化学的办法。”

事实上,王德民已提前10年研究化学驱油技术了。在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都不用化学驱油,认为它是一个不好掌握的技术。而大庆油田从1996年就大量投入使用了,开发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动用地质储量达2亿吨,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这项被叫做“聚合物驱油”的技术,使大庆油田采油率提高到50%,相对增长25%。此技术荣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回顾这件事,大庆人感慨良多。当初,当王德民提出这一科研项目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压力。有人甚至怀疑:“国外都没搞成功,你能搞成功?”可王德民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使这个关系到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项目正常运行,如期成功。

王德民何以敢承担如此大的责任?

他说:“大庆油田是很难开采的陆相油田,要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就要采用新技术,敢为人先、放胆前行,坚持创新精神,用创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王德民以这种务实创新精神,在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基础上,又研究开发出“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这一技术经过8个现场试验,驱油率又增加50%。

王德民是那种不需扬鞭自奋蹄的人。在创新之路上,他总是不断超越自我。在攻下“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后,他又向“泡沫复合驱油”新技术的高峰攀登。

“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就是将聚合物、碱、活性剂加上天然气合而为一,充分利用泡沫上浮顶油和“油流水阻”、“大缝堵小缝钻”的特点,把油岩上层的油驱走。经现场试验表明,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可使出油率高达70%。这是目前国际上绝无仅有的原始创新技术!

该技术现已获得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发明专利,并荣获2005年度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

王德民从未停止过创新思维,他在考虑未来5年、10年大庆油田的长远发展。大庆过去所搞的工艺都是适合水驱的,不适合化学驱油,现在他正在研究一套适合化学驱的采油工艺,对“凝合剂弹性增加洗油效率”新课题进行研究,并在考虑“改进活性剂加碱工艺”,研究一种不怕硬水的活性剂驱油技术,以适用世界多种油层不同驱油的需要……

无怨无悔 与大庆油田共命运

王德民坦言自己不喜欢在气候寒冷的地方生活,但他却热爱与之相伴一生的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在哪里,我家就在哪里!人生能与这么大的油田共命运,是件很荣幸的事儿。”他对此生选择以大庆油田发展为业无怨无悔。

几十年科研下来,他的知识已兼跨数学、仪表、机械、化学、流体力学、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地面工程等20多个学科和专业。凡是大庆需要的,他就努力学,凡是采油工作用得上的,他就努力学。即使今天,他还是在不停地学习。

为大庆学习,他不知疲倦,只知道幸福:“我是学采油的,一生上哪儿去找这么大的油田干事业啊!”

说起自主创新,王德民说:“改进的东西好搞,创新的东西风险大。只有将评价改进与评价创新区别开来,社会才能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王德民现在还坚持自己在电脑上写讲稿和论文,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还坚持站着讲课,而且一讲就是半天。他坚守着自己的教学科研个性,不改勤学之风。

王德民研究推广的每个项目,都是超亿元的复杂工艺技术,但却简单易行,便于工人掌握。他始终都在致力于科学技术简单化的实践。因为他一生都提醒自己,要“学以致用”,学要为国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