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玉敏:超越自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玉敏:超越自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无法享受安逸的生活,总想找到新的突破,我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给自己制造麻烦,但我乐此不疲。

——孙玉敏

或许孙玉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几乎是中国当代女画家中获得奖项最多的一位。早在1981年,孙玉敏的大学毕业创作《天天向上》就引起了轰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2004年3月23日,孙玉敏的中国画《求》再次让她走上了艺术的历史舞台,使她在瑞士洛桑总部国际奥委会每4年举行一次的“2004年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上获得绘画作品类唯一金奖,这也是中国画家首次在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中获得金奖。

孙玉敏的作品以深刻的内涵、简洁而动人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在充斥着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当代艺术格局中,孙玉敏的笔触依然在工笔人物画的世界徜徉,但又不断在技法上以及表现方式及文化内涵上创新,探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

“天天向上”

从小喜欢画画的孙玉敏在初中毕业就参加了宣传组,开始画像。1970年,她因为绘画的特长进入文化馆,一边完成宣传画任务,一边当起了教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绘画技艺。而最终走向工笔绘画之路则是在结束后的那个尊重知识、尊重艺术的春天。

1977年,由于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十年中积压下来的570多万青年男女,从车间、农田、军营……走进了改变自己和国家命运的考场。虽然按照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孙玉敏却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

在读大学的4年里,孙玉敏和其他渴望知识的青年一样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读书和画画上,即便寒暑假她都不休息,也不回家,而是去农村、去海岛体验生活,寻找绘画素材。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涯的1980年,孙玉敏为毕业创作,放弃了市学联组织的泰山之旅,只身来到东北松花江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寻找最朴实、最动人的画面。那时恰是东北的3月,天空还下着大雪,山村里除了窝头以外,基本没有其他食物,更没有菜。她在淳朴的山村的小学校里,看到孩子们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认真读书的情景,深受感动,确立了《天天向上》这样一个农村小学创作题材。

这幅画凝聚了孙玉敏大学4年中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也凝聚了她的大量心血。从3月体验生活开始,到构思、画草图,然后再重返乡下挖掘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加之后期的反复推敲和在技法上的探索,整幅作品直到当年12月才基本完成。为了在画面上处理好“黑板”,孙玉敏打破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限制,在传统的技法上加入现代的手法和新的语言的创造。她将黑板的木纹作为重点描绘的对象,她找来木纹鲜明的木块放在绢底下用白蜡拓印,再用墨找出纹路,白蜡留下的地方就出现了发白的黑板形象。她还将油画棒运用到画面中,将农村小学黑板陈旧发花等诸多真实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为了画出乡村孩子黑黝黝的皮肤和褶皱破旧的衣服,孙玉敏便在画面中染上很多膏点,提升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将太阳照射在孩子们身上的光芒表现出来,使之焕发出一种“天天向上”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天天向上》成为鲁迅美术学院77级颇受关注的毕业创作,取得了全班最好的毕业成绩,并被发表于《中国画》、《迎春花》、《美苑》、《美术大观》等多种刊物上,轰动一时,孙玉敏也由此确立了自己工笔淡彩的艺术风格。

求索

1981年,孙玉敏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即被分配到了辽宁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成为画院的一级美术师。此后她创作了《银色世界》、《春蚕》、《静静的桦林》、《早雾》、《梦》等一系列工笔淡彩画作品,并获得了中国青年美展、中国体育美展、中国建军六十周年美展、辽宁省政府颁发1980-1989十年优秀文艺创作成果奖等多次奖励。但站在自己摘取的艺术成就的面前,孙玉敏不但不欣慰,反而有种危机感:“这条路走得太轻松了,不能继续轻车熟路,必须要去探索新的语言,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于是,1989年孙玉敏离开了家,告别4岁的儿子到中央美院研修一年,进行中国画造型艺术语言的研究和创作。在中央美院的那一年里,孙玉敏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教室、图书馆、美术馆度过,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画了《兰子》、《老默》、《红衣老者》、《紫衣》、《孕》、《祥子》、《水》、《灰衣男子》、《老者》等一系列肖像画作品,对于中国画艺术语言造型有了更深的研究,继而又创作了《三个女性》、《清茶》、《卓如》、《两个带随身听的女人》,并获得了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中国首届重彩画大展学术奖等。

2002年,孙玉敏被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她将自己的创作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去,把艺术转化成了教育。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孙玉敏和学生一起画画,亲自实验,一边讲课一边示范,不但学生的进步很快,自己也有了质的飞跃。

2003年,为迎接2004年雅典奥运会,并参与“2004年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孙玉敏创作了她的代表作之一《求》。

为了能在一幅画中表现出运动员努力拼搏、不断追求更高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表现人类对于运动的更深层思考,孙玉敏在经过近几个月的画作选题的痛苦思索后,最终确定了“排球”这一主题。中国女排是一个坚强的运动球队,女排的姑娘们以超人的意志和技术曾创造了五连冠的不败记录,又以坚韧不拔的勇气走出低谷,再创辉煌。在这些女排运动员的身上,孙玉敏看到的恰恰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这也是使她产生创作的巨大动力。

为了捕捉最能诠释出奥林匹克精神的画面,孙玉敏费尽周折争取到了去中国女排训练现场体验生活的机会。虽然体验期限只有一天,但还是给孙玉敏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孙玉敏并没有截取运动员运动时的动态画面,也没有选择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领奖的画面,她将目光聚焦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思索的瞬间——一位疲惫的女排运动员站在场地中央,她的许多关节处因训练受伤而缠满胶带,她的双手紧紧抱着一个排球,头深深地埋在球后,她忘记了疲惫而努力思索如何发好这个球,如何从这个球上超越自己。在她的周围,到处滚动着她刚刚拍落的球。“其实人想超越自己的时候是非常痛苦的,任何一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那种场面让我很感动。”孙玉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