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晋商裕庆当账簿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晋商裕庆当账簿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研究了刘建民先生收藏的一种当铺账簿。它虽然是民国时期的,但还没受到西方会计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它既保持着“四柱结算法”的格式,同时又采用了“合龙门结算法”双轨式计算利润的方法,是从“四柱结算法”向“合龙门结算法”发展的有力证据。同时对它的资本、利润研究还发现,它的负债少了,资本规模小了,利润反而上升了。

【关键词】 账簿; 四柱结算法; 合龙门结算法; 证据

山西省钱币协会副会长刘建民先生收藏了一种裕庆当铺的账簿,它记录了裕庆当铺从民国十六(1927)年开张到民国二十四(1935)年的经营状况。这种账簿虽然是民国时期的,但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账簿的术语和格式,没有受到西方会计的影响,所以它对会计史研究有一定的价值。此外,它也提供了一些反映当时经济生活的材料,值得重视。

这个账簿共有五十二页,除账簿外,还包括三份合同,分别记载着当铺开张、改组、分配利润等重大事件。它虽然没有用会计专用的腰格通天条账纸,就用的白纸,但字迹清楚,数字大写、小写混用。有的账页上盖着很多红色的印章,有的账页上有印花税票,非常漂亮。根据账簿前的合同可知,这家当铺在山西灵邑,即灵石县,是典型的晋商股俸制当铺。王念恕堂是当铺的东家,出了一万元银元为本钱,占银股十俸;景长龄、耿儒琅、、王兴辉、郭永安是当铺的伙计,各占身股一俸、九厘、六厘、四厘、三厘不等。民国二十(1931)年,由于晋钞低落,当铺亏损严重,所以第二年进行了改组。银股王念恕堂添出了本银3 580.28元,本钱补足到4 000元,并取消了人力股,伙计们日常支用的定额也取消了,但他们的工资却提高了。这一年当铺发行了银洋角票4 000元,第二年兑现了2 400元,第三年兑现了1 600元。据刘秋根先生研究,大概从清代中叶开始,当铺还开始发行钱票。所谓钱票,是由当铺签发的一种兑换券,让它代替货币在市面上流通,随时兑现。这就减轻了货币的重量,便于携带;而典当铺则既可以藉此扩大资本、改善经营,又可赚取一定的帖水①。这里的角票应该就是钱票的一种。

一、会计史方面的意义

这种账簿不是当铺日常使用的日记账,而是一种会计报告。这种会计报告一年一份,共九份。它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名年总,另一部分名清录,定期而全面地反映了这个当铺近十年来的经营状况。下面以民国十七(1928)年的会计报告为例进行研究

民国十七年正月至十二月底 年总

收取本银洋贰万肆仟贰佰陆拾五元五角

收借行本银洋五仟壹佰圆

收估衣本银洋捌佰元零零玖角

收票利银洋叁仟叁佰捌拾捌元柒角捌分壹厘

收估衣利银洋壹佰五拾五圆

以上五宗共收银洋叁万叁仟柒佰壹拾元零壹角捌分壹厘。

出当税银洋五拾圆

出付行利银洋肆佰壹拾玖圆

出公摊银洋贰佰零柒圆

出当本银洋贰万柒仟陆佰零贰元玖角

出房赁银洋壹佰贰拾圆

出应支银洋贰佰五拾陆圆

出辛金银洋陆拾陆元五角

出厨工银洋贰拾陆圆

出还浮借银洋叁仟圆

出还行本银洋五佰圆

出日用银洋壹仟壹佰零贰元玖角柒分

出杂用银洋五佰捌拾壹元陆角贰分贰厘

以上壹拾贰宗共出银洋叁万叁仟玖佰叁拾壹元玖角玖分贰厘。

除出净存银洋贰仟零柒拾贰元壹角柒分五厘

实存架本银洋壹万玖仟壹佰柒拾叁元陆角

民国十七年正月至十二月底清录

原成本银洋壹万圆

借行本银洋玖仟壹佰圆

借公积利银洋柒拾柒元零捌分陆厘

借行本银洋肆拾两合洋陆拾圆

借浮借银洋壹仟五佰五拾圆

旧管五宗共本银洋贰万零柒佰捌拾柒元零捌分陆厘。

得票利银洋叁仟叁佰捌拾捌元柒角捌分壹厘

得估衣利银洋壹佰五拾五圆

新收两宗共得利银洋叁仟五佰肆拾叁元柒角捌分壹厘。

出当税银洋五拾圆

出付行利银洋肆佰壹拾玖圆

出公摊银洋贰佰零柒圆

出房赁银洋壹佰贰拾圆

出辛金银洋陆拾陆元五角

出厨工银洋贰拾陆圆

出日用银洋壹仟壹佰零贰元玖角柒分

出杂用银洋五佰捌拾壹元陆角贰分贰厘

开除捌宗共出银洋贰仟伍佰柒拾叁元零玖分贰厘。

除讫净剩银洋玖佰柒拾元零陆角捌分玖厘

存现存银洋贰仟零柒拾贰元壹角柒分五厘

存架本银洋壹万玖仟壹佰柒拾叁元陆角

存应支银洋五佰壹拾贰圆

实在叁宗共存银洋贰万壹仟柒佰五拾柒元柒角柒分五厘。

除讫净剩银洋玖佰柒拾元零陆角捌分玖厘

按银、人股壹拾叁俸贰厘均分,每俸应分银洋柒拾叁元五角叁分柒厘。

通过观察可以得知,其中的年总应是当铺一年来现金的收支汇总。现金总收33 710.181元,现金总支出33 931.992元,两抵后现金亏了221.811元,那么净存银洋2 072.175又是怎么来的?联系民国十六(1927)年年底的盘点,就会发现这是加上了去年年底的现金数字,即2 293.986元—221.881元=2 072.175元。这家当铺的年总每年都有这个问题,即不把上年年底的现金数字列出来,以致现金收支相抵后,与实存现金数字不符。这就要把现金收支的差额,再加上上年的现金数字,才能和当年现金数字相等。

其中的清录,包括四大项,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②。不仅排列次序规范,并且符合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公式,所以从格式上看是一份标准的四柱式会计报告。但经过仔细观察,它的各项内容又与原来的四柱式会计报告不同:它的“实在”项包括现金、架本和应支。“架本”是当铺所收的当物,和工商企业的存货相似。“应支”是伙计们日常从当铺里支用的定额,合同规定每年每俸八十元。身股总共占三俸二厘,所以伙计们每年从当铺总共支用的定额就是3.2×80=256元。它在年总里每年都是256元,但在清录里却是不断增加,第一年是256元,第二年是512元,第三年是768元,每年增加256元。到民国十九(1930)年,当铺又收回了这笔款项。可见这笔款项支出时还准备回收,所以当成了应收款项,是资产类项目,这与现代会计的处理办法是一致的。这里的数字是历年累计数字,所以不断上升。而年总里的“应支”数字是每年实际支出的数字,所以每年都一样。总之,清录里的“实在”,实际上就是当铺的资产。但从民国十九年起,“应支”的数字提高到272元,并且不在“实在”中列示,改在“开除”中列示。这就是说,当铺已把它作为费用支出,不准备再回收它。它的旧管部分,原成本银就是东家在当铺开张时投入的那一万元;借行本银、浮借银的具体含意还不太明白,但它们已没有其它的可能,只能是当铺的负债。但公积利银77.086元是什么呢?通过观察得知,它就是当铺上年的利润数字。到民国十八年,它增加到1 047.775元,可见又加上了民国十七年的利润970.689元,即77.086+970.689=1 047.775元。民国十九年的清录里,没有公积利这项,可见民国十八年当铺把三年的累计利润分配完了。民国二十年又出现了公积利,它也是上年的利润数字,即3 267.24元。从民国二十二(1933)年起,以前年度的累计利润就直接称作“借某年余利”,相当于现代会计上的未分配利润。总之,清录的“旧管”和“实在”两项,已经演变成资产、负债、资本、利润的内容,与龙门账里“存”、“该”的内容名异实同。“新收”部分有两项,都是当铺的收入,票利银是当铺收到的客户赎当时支付的利息,估衣利是当铺处理过期的当物所得的收入。旧社会当铺收到的当物绝大部分是衣物,“估衣”指处理过期当物③。开除部分有的含意不明,但都可以确定为当铺日常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