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白”艺术与探究性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白”艺术与探究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本人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对“空白艺术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本文拟从“欣赏艺术空白――巧借作品空白――巧设教学空白――巧创课堂空白”等不同方面,试图从更深层次来谈谈自己如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思考与体会,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并探究问题,积极营造探究的浓厚氛围,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探究性学习 艺术空白 作品空白 教学空白 课堂空白

随着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也召唤着教育的巨大变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富于创新的精神;并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它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巧用“空白”艺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和精神。本文侧重于此,作一番实践与思索。

一、欣赏艺术“空白”,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中的“完形理论”认为:残缺、空白的东西,最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这种“好奇心”进而引发进取、探究的“内驱力”。但一般说来,人们总是把“好奇心”以一种原始的方式保存着,未能意识到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和心理资源。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曾说过:“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问题。”因此在探究艺术“空白”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欣赏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增强他们对艺术“空白”进行探究的动机,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而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就有许多“空白”的生动实例。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声虽暂停,可这声音所引发的愁情无限,内心的思绪无止境;鲁迅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最终是死是活,还是半死不活,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空白”;断臂维纳斯,你可根据想象为她设计无数双奇妙的玉臂,去构建心目中的各自美好形象;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也无水,但欣赏者从鱼虾的活泼游姿中分明可想象到水的存在,且是盈盈一池之水,晶莹透澈……可见“空白”并非真正的虚无,而实际上是给人们创造出想象的空间。所以前人说“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人多不着眼空处,妙在通幅皆灵,故云妙境也”,此之谓也。艺术创造,设置“空白”有时比创造形象更重要;艺术欣赏,欣赏“空白”有时也确实比欣赏形象更具风味。因为欣赏者再创造愿望的满足,再创造能力的发挥,再创造目的的实现,就在于这一片空白的吸引与诱发。探究“空白”,能使欣赏者循此而入洞天桃源,领略艺术的神圣灵光。一位美学家常言:“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这里说的“间隔”也正是作品中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探索的无限空间和丰富其形象的余地,正是这“皆成妙境”的“空白”,极大地激发了欣赏者探究的欲望,引领欣赏者探骊得珠,登高揽月,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二、巧借作品“空白”,培养探究能力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作品中包含许多“未定点”和“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充”和“具体化”。其创立者尧斯认为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激活自己想象力,不但把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复现出来,而且能对原来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其另一创立者伊瑟尔说:“我们称之为空白的东西,是从文本的不确定性中产生出来的。”他又认为“空白”不是一种缺陷,而是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建构主义理论指出,为理解一个文本,人们必须往返于“在场”和“不在场”之间,“已写出的”和“未写出的”之间,必须既能阅读一个文本所写出的内容,又能阅读文本未写出的内容,是一种心灵的对话,灵魂的回答。这些“空白”理论明确地昭示着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作品的“空白”,教会学生去欣赏去探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探究能力,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高明的作者总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失时宜地留置“空白”,众所周知的莫泊桑小说《项链》,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品。小说详尽地描写了玛蒂尔德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过程,而写到“这项链是假的,至少值五百法郎”一句时,全篇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大片“空白”。教学中我便鼓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探究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后的情形,问题一出,学生讨论异常激烈,这也成了这节课的“亮点”。有的描写了她痛哭欲绝的场景,有的想象出她狂放大笑的情形,有的认为她后悔万分,有的设想她如遭五雷轰顶、呆若木鸡等等。继而又深入一步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的心理、行为、语言等方面进一步展开想象,设想出她在特定情形下可能会有的各种心态、举止,并细致描绘出此情此景,此言此举,使人物唇吻逼肖,恍在眼前,收到“真境逼而神境生”之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体悟到作品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极大讽刺,而且更深地通过这一探究的过程,获得一种成功的愉悦,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和对问题继续探究的欲望。

此外,像这样有探究价值的“空白”还有很多,如《失街亭》一文中为什么是马谡一人承担全部责任?这样处理公平吗?等等。教学中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仅明白了小说内涵的深刻性,更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课堂教学呈现开放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巧妙借用这些“空白”,便能及时把握住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佳契机。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探究的作品“空白”,可以说,好的“空白”选题是成功的一半。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空白”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的作品“空白”具有新颖性,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也就是说,探究教学中要求学生探究的作品“空白”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空白”。

另外由于作品“空白”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学生对“空白”的解读是多元的,所以在“空白”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启迪智慧,多维度、全方位地去探究,去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学习的多元反应,教师务必要善于引导,因为学生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消极不健康的。若教师为追求与众不同,一味地包容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易导致课文潜在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是唐・吉诃德。求异不宜过多、过滥,贵为适度,这个度如何把握,关键要看是否有价值,是否有利于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三、巧设教学“空白”,营造探究氛围

除了作者设置的“空白”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设置“空白”,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甚至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激发探究欲望。《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学校应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创新精神,“于无疑处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成功的教学表明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地设置疑点,通过一些“争鸣式”问题的探讨,诱发学生思想的火花,不时迸发出创新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便引导学生讨论:齐威王是有名的贤君,可邹忌在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时为何不像魏征一样直言进谏而绕那么多弯子来讽谏呢?然而在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探究中诱发出学生质疑的火花,一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古语道‘忠言逆耳利于行’,难道‘利于行’之言一定要‘逆耳’吗?然而邹忌进谏是‘顺耳’之言啊,所以我认为这句古语不确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路一下打开,众说纷纭,正反方辩论激烈,最终达成共识:向别人提意见也要相机而行,讲究艺术,追求效果才是。又如在教完《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三文后,运用比较法设置问题:三位谏臣为何不用相同的游说方法?这些“空白”疑点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解决问题的兴趣,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尽管学生花了时间和精力,得出的结论可能多样,教师均应加以鼓励,因为新的课程目标告诉我们:教学目标不应只重“结果性知识”,而应侧重“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但对学生结论也要加以正确评估。教师应借探究之契机,营造一种积极思考,多方求证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为日后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开端,即“学需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有位教育家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教学“空白”的设置就应当立足于“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空白”,一旦独立思考后有了正确的结论,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供学生研读的“空白”问题难度要适当,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境界。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教学“空白”展开探究,要最大限度地唤醒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探究虽然要看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要看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否得到提高,语言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四、巧创课堂“空白”,提供探究平台

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空白”理论,我们何尝不能说,它对教学本身也是极具启迪意义的。因为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都是相通的。作品留置“空白”,以利于读者的参与;教学也应留置“空白”,以利于学生参与。纵观传统教学,其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不管学生愿不愿学,反正是“灌”你没商量,因而出现少、慢、差、费等耗时低效现象。针对这一现状新的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学中密切根据学生需求,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简而言之,一切围着“学生”转。为此教学中绝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满堂灌”,而应创设课堂“空白”,充分调动学生去参与,去质疑,去探究,去自主获取信息,围绕这些“空白”充分“对话”。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一切教学改革得以成功的根本条件,也是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根本区别。这里提出开展课堂“空白”的探究式教学,不是为了形式的花样,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设置课堂“空白”十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作用,要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的各种活动过程,特别强调主体性,反对花架子。如在教学《失街亭》一文时,对失街亭到底是谁之过这一问题,我便把发言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反复质疑、互相辩论、积极探究,收效甚好。所以我们教师何必要“一言堂”,写满一黑板;何必要牢牢占领课堂,讲满45分钟?在教学内容上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挖掘,去体味,去开创。在教学时间上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学生交流、讨论、发表感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课堂“空白”的探究式教学中,讨论和对话是课堂生活常态,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是获得有效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方法。教学活动是在学习者的讨论和对话中自然地展开的,讨论不是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机械的不需思考的问答,而是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讨论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所产生的不同建构之间的相互碰撞;讨论不是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师生双方都在明确教学目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互相提问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探究“空白”时互相提问,可以男女互相提问,也可以是小组间互相提问。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住对方的问题,他们的阅读、思考会比以往认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有人已知的,有的是大家都不懂的,有的问题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

总之,在教学中应大力关注“空白”,巧妙设置“空白”,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平台,以期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88.

[3]张华.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7]边淑芳.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宁夏教育.

[8]曹楚清.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几个误区及其纠正策略.学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