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污染“重灾区”的蜕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位于嘉兴市南湖区东首的新丰镇,是嘉兴市最大的生猪生产基地,有“华东生猪生产第一镇”之称。
养猪产业迅速壮大,致富了一方百姓,也污染了一方水土。“养猪上万头,满村污水流”,形象地描述了新丰镇当时的状况。2008年,嘉兴市还因此被省有关部门戴上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
两年后的今天,走进新丰镇,已不见了“满村污水流”的踪影。这一变化,离不开新丰镇人大这两年的强力监督。
养猪上万头 满村污水流
生猪养殖是新丰镇的支柱产业,全镇70%以上的农户都以养殖生猪为业。据统计,2009年全镇出栏生猪48万头,占当地农业总产值的75%左右。不幸的是,新丰镇快速发展的生猪养殖业,却给新丰镇的环境卫生带来了灭顶之灾。
由于新丰镇的畜禽养殖量大面广,并以家庭分散化养殖为主,畜禽粪便很难集中处理,往往都是向地面、河道直排,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一时间,昔日的“小桥流水人家”变成了“猪粪满地堆,污水到处流”的肮脏之地,河道里更是鱼虾绝迹。
杨生观是新丰镇人大代表,也是新丰镇起步较早的养猪专业户之一。在杨生观所在的洗帚浜,河道已经被猪粪堵塞,每逢夏季,河底淤泥泛起的臭气常熏得人喘不过气来,而臭水滋生出的大量蚊子、苍蝇和老鼠,令住在洗帚浜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
面对如此现状,数名新丰镇人大代表联合提出了《关于及时整治新丰镇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该建议引起了镇人大的高度重视,并由此拉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
人大强督促 治理全覆盖
2008年,镇人大多次组织代表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调研。
调研时,胡文庆、王才根等代表发现,由于当地养殖户在喂养畜禽时,一般都采取直接将饲料进行抛撒喂食,所以每次喂食前都需对猪舍进行冲洗,一天两次。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饲料和人力,还会大大增加污水排放量。除此之外,代表们还发现,很多地方的雨污分离设施不够完善,雨水往往混着污水排入河道,导致部分河道水质富营养化,出现大量浮萍等水生植物。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代表们建议政府部门研究引进一套新型喂养模式,并要求继续加大治污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09年,一种新型的自由采食桶开始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这种新型的喂养模式,将饲料放入专供生猪吃食的桶内后,可随着生猪吃食的速度添加饲料,而且不需在每次喂食前冲洗猪棚,仅需每天2次清理干猪粪,每隔2至3天冲洗一次猪棚即可,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量。
针对治污设施落后问题,新丰镇生态办公室对2008年以前的治污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与所有养殖户签订治污承诺书,并出台政策鼓励农户建沼气池、沼液池和施用有机肥。目前,全镇7039户养殖户已全部建有治污设施,已建沼气池80330立方米,沼液池107382立方米,干粪堆积池12331立方米,雨污分离86250米,使全镇农业养殖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新丰镇人大还经常督促镇环境执法中队经常开展检查,对违法偷排、直排的养殖户,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截至目前,已处罚违法直排、漏排、偷排的养殖户283家,有效遏制了养殖户直排、漏排、偷排的侥幸心理。
监督见成效 美景又重现
如今,人们走进新丰镇,“猪粪满地堆,污水到处流”的现象早已没了踪影,整个村庄都干净、整洁了,“小桥流水绕农家,水清河畅稻花香”的江南水乡美景,又重新呈现在新丰镇这片土地上。
走近河道边,眼前的河水不再发黑,也没了那股刺鼻的味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一些河道旁还竖着一块公示牌,上面除了注明河道名称、长度外,还写着该段河道的责任保洁员姓名和监督电话。截至2009年底,新丰镇投入了1700余万元用于河道疏浚和清淤,并推行河道保洁责任制,落实了42条保洁船、58名保洁员,长期负责全镇248.5公里河道的保洁工作。
此外,新丰镇的13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也已开始高效运转,严格按照“户集、村收、片处理”的模式,使畜粪综合收集利用率达到97%以上。
看着眼前的新景,新丰镇的人大代表们终于放心了。而更令他们开心的是,日前,嘉兴市还通过了省有关部门的检查,顺利摘掉了“污染重灾区”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