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访李惠兰老师:默默奉献三是载,桃李芬芳惹人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访李惠兰老师:默默奉献三是载,桃李芬芳惹人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惠兰(1954-):女,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景山学校课外办公室主任、北京市东城区科协委员、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协会理事等职。从1995年至2D05年连续6届被北京市教委、市科协授予“北京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000年,被东城区人民政府授予“东城区先进个人”称号;2003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张秀荣:我们知道您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中成绩斐然,在您的带领下。景山学校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能简单介绍一下景山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吗?

李惠兰:景山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科技活动,把科技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形成了课内外交互合作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局面。

首先,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之中,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景山学校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了各种科技类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其次,建立了网络化、系列化、制度化的科技教育模式。如,组织了以开阔视野、启迪思想、了解科学前沿为目的的系列讲座,邀请科学名家为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开展科普创新活动。为了培养全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科研能力和合作精神,自1986年起,学校把每年十月份定为科技活动月。该活动在景山学校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在科技月中,学校一方面通过比赛等形式集中展示学生在该年度科技活动的成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提升了其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主题班会,在全校范围内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学素养。例如,科技月中涉及20多个项目,不仅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测试同学们试验动手能力的传统项目,也有测试同学们的综合能力的项目,如电脑拆装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精神也就发展起来了。活动月期间,学校要求每一个班都开一个有特点、突出科技主题的、大家都能参与的主题班会,如“探索身边的科学”、“航天――燃起青少年的宏大志向”、“科技与我们同行”、“信息与未来”等等。主题班会是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的,所以如果说各种能力测试是检验一部分学生的科技能力,那么主题班会就是让全校每一位学生参与,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我们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从未间断。

除了常规的科技活动外,我们还和北京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让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自1996年以来,有260多名学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大物理实验室、北师大生物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活动,课题涉及到生物、医学、计算机、化学等多个学科,在刘德培院士、何维教授、白明教授等4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指导下进行研究活动。这些活动对培养同学们的探究意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基本的科研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这些活动,我校的科技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多年来,我校学生因科技特长而获北京市中小学生最高奖“金帆奖”、“银帆奖”的有10人,在北京市各中学中名列前茅,因为科技活动成果突出而被保送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有21名。科技创新――市长奖到目前为止,全市仅15名同学获奖,我校就有两位。仅从1999年到2005年8月,我校学生获得国际奖25人次,全国奖136人次,加上市级、区级,共约上千人次。

1999年美国航天局向全世界小朋友征集航天飞机搭载试验方案,我校11岁女生李桃桃“蚕在太空中吐丝结茧”实验方案一举中标。虽然由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该项方案也因此中断,但此事在全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景山学校成为了全国唯一一所“超新星学校”。后来,这一项目于2005年8月29日我国发射的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上搭载实验,李桃桃同学六年前的科学梦想也得到实现。

张:课外科技活动的展开对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上是否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学到什么?

李:科技活动的展开对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肯定有很大的帮助。科技活动的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需要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查阅资料的能力,选择有价值选题的能力,进行有效探索和实验的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等等,这些正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科技活动对孩子有天然的吸引力,即使升学的压力很大,孩子们的热情依然很高。例如,我们有个叫姜川的学生,他从京郊考入我校普通班,非常想参加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的课题或活动。但过去我们这些活动的成员是在重点班选拔的,因为我们认为知识是研究的基础。在他的一再要求下,我虽然允许他参加课题活动,但是给他提了个条件:学习成绩必须提高。这样,他进入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科研活动都在假期开展,他每天从通州区赶往中关村,跟研究生一起接受导师指导,不懂的问题全靠自己问、自己查资料,业余时间全泡在学校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很多的东西―查阅资料、选择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科学判断、深入探究、动手操作,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科研的过程也锻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在专家的指导和他本人的努力下,他的科研论文两次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大奖。与此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也开始由原来班里的30多名,一跃而上升为前几名。北京市规定:凡在全国科技活动或课题中获大奖的学生都可以保送上重点大学。但他放弃了保送,凭实力自己考进了北京大学。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还有好几个。因此,所有能坚持参加科技活动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这也是两者相得益彰的结果。

又如,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云龙教授辅导的中学生对首都35个湖泊的环境考察项目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关注。那是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学生们跟着周云龙教授,从早晨6时到晚7时,一次次地从湖水中取样,又连夜进行检测而获得的。在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软件所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过的中学生们,也都经历过这样的科学考察和实验。这种经历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对他们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

张:以您在学校从事科技活动的经验。一个学校要想很好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它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请问您是如何开展科技教育的?

李:我认为,家长、学校、老师的支持是搞好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主要

动力;而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种资源是活动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记得1996年底中国科协与北京市科协联合提出高中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早期培养方案时,我就极力主张我校学生参与。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开始时,家长、老师都有疑虑,也不同意。有人说:你这是瞎折腾什么呀?但是我看准了,我认为学生适当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况且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能只看考试成绩。于是我就去求老师,让他们把一些学习好的学生给我试一下,我还不断地做家长的工作,告诉他们孩子们不但能把课题做好,高考也能考好,因为它们之间是互动的。1998年,在全国科技创新比赛中,我们的课题获得了三块金牌,一块银牌。学生在与专家做科研的过程中,不但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基本的科研方法,而且动手能力也随之提高;最关键的,学生也知道了学习的意义,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习成绩在原来基础上也获得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我们趁热打铁,在学校宣传这件事,这项工作就开展起来了。现在家长、老师都强烈要求自己的孩子、学生进入课题。

青少年时代是人才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中学阶段打好基础,及早发现有潜质的“科学苗子”并加以重点培养,是关系科技事业未来的重要工作。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发现和培养“科学苗子”,我们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外,还开展了“走近科学”的活动:利用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资源,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一些更高层次的学术环境中,观察科学家做实验、搞研究,并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体验科研、走进科学,去接受初级的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为他们未来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为使全体学生热爱科学,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对于学有余力的爱好科技的学生,我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的脱颖而出搭建展示平台。同时,我极为关注各种科技比赛和青少年创新大赛等的信息,不放过任何可能让学生参赛的机会。我认为参赛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通过竞赛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感受到“天外有天”,以形成对自己的准确定位。

在科技教育活动中我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因为我注意到青少年有不少在成人看来是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这些想法就是科学探究最初萌芽。如果教师及时加以鼓励,就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另外,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仅仅依靠学校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我们这些科技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为此,所有的与科普有关的活动我都参加,利用各种机会结识各位专家学者,也充分利用已有实验室,让这些专家学者为我们学生穿针引线,引领我们结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专家,聘请他们为我们科研项目的导师,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的实验室。这些科学界精英非常有责任心,通常,只要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一般都会予以满足,还常为我们策划选题,介绍别的学科领域的专家。同时,我们也挖掘学生的资源,发现有家长在某方面学有专长或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就要求他们给我们支持,通常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在多方的努力下,我们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计算机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大物理实验室、北师大生物实验室等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了相关活动,也使景山学校的科技活动得以持续、高质量的展开。

张:我们发现您在科技教育中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十分注重他们的品德修养,您是如何将科技教育、道德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融合在一起的?

李:我始终认为良好的个人品质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最关键因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持之以恒的精神,个人自我意识很强,缺乏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时期适时地予以引导对孩子们终生有益。因而,在科技教育活动课中,我利用点点滴滴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坚韧意志、团结合作等品质,将德育融于科技教育之中。在比赛过程中,注意让他们正确地看待荣誉,体味在他的成绩背后的强大支持。因而,我们学校的学生参加比赛,家长从不跟随,学生自理能力和纪律性也最好。

学生们获得科技创新奖金后,我总要立即开会,让他们总结参加活动的感受、收获,探讨如何有意义地支配奖金。我并不是要让学生把奖金拿出来,而是让他们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题,背后有很多人的支持,同学、父母、班主任、专家、指导教师、学校,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都会对相关人员发出发自内心的感谢,有的同学还会给老师送几颗糖以示谢意。不在乎东西多少,关键是他们有没有这种意识。有的同学还知道用这笔奖金帮助需要的人,向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我们学校的张尚同学被学校评为“科技之星”,学校奖励他一万元。张尚同学提出要把这一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因为他觉得希望工程最需要这笔钱,那里的学生学习条件太差了。最后这一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河北保定的一所地处偏僻山区的学校――满城县玉山小学,我们学校也随之捐送了图书和计算机等。事后,张尚同学说:“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我所从事的科技研究的真正意义,他不是为了赢得奖项,更不是为了赢得荣誉,而是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飞向天空的模型火箭实现了我夺冠的梦想,我要和千千万万同龄人一起帮助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绝对不是张尚同学在拔高自己,这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的流露。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因为这就是这么多年我们开展科技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学生只有了解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才会在将来回报社会。对孩子们的教育是个过程教育,要贯穿活动的始终,结合实际的教育会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张:您认为作为一个学校课外科技活动工作者。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李:需要投入。作为一个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必须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无形的投入。我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几乎没有节假日。别人上班你得上班,别人下班后你还要带着学生活动。另外,许多研究、比赛、以及个人的充电都得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这都需要付出,而且是全身心的付出。

还要看到这项工作的意义。要有热情。做一项工作,只要有热情,合得投入,就会激发出自己的很多潜能,就肯定会干得很好。另外,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必

须要踏踏实实的,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比如做航模,从制图到设计再到拼装都要一点点去做。这样,既能做出非常有创意的航模,也能锻炼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利于对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许多人问我,你过去是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比较陌生,你是怎么把课外科技活动搞得这么红火的。我以为,只要你好学,只要你投入,就会有收获。

张:在我们现今的评价体系中,科技活动课教师(包括其他课外辅导员等)并不是一个很受重视的教师。很多学校也很难给这些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但您却干得轰轰烈烈,您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是什么支撑着您如此执着的追求。乐在其中的呢?

李:自己从事教育工作33年了,确实是喜欢、热爱这一行。在实际工作中,我本人就想多看、多学、多走、多了解。愿意与人打交道,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我都会主动去跟别人交流,与专家交谈以了解一些信息等。很多东西都是从互动交流中学得的,对此,我受益匪浅。另外,还要阅读有关书籍、报刊以及上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捕捉最新的科技教育信息,努力走在科技教育的前沿。此外,带领学生参加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外出搞活动、聆听科技报告、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专家见面等等,都是我极好的学习机会。这三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自己从心里喜欢这一行业,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我工作的乐趣和动力所在。

张:这么多年,您对这些工作的体会与感受如何?

李: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每个学生取得好的成绩之后,回过头来我还要不断地反思这个孩子的成功还有什么问题?在培养下一个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

另外,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一种平常的心态,要多关照别人,多想着别人,学会包容。我始终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么多年的教育使我认识到对人的认可太重要了,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应该去激励孩子,不要去谴责孩子。其实,不仅我们的孩子需要认可、鼓励的眼神,我们的老师也是需要的。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有了科学环境,就可以超前发展――给学生一个支点,他们能够跳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引领学生科学求知、勇于探索,为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一个广阔的舞台,这就是我为之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