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隐性补助对贫困生心理影响的优势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隐性补助对贫困生心理影响的优势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实行对他们的有效资助,既能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从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介绍现行的几种资助方式,并提出"隐形资助"的新模式,以期对贫困生资助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隐性资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上大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事实上国家也无力承担全部教育开支。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支出应该由学生及其家庭来承担,各高校通过收取一定学费,才能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经费短缺的状况;才能更好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随着高校收费引起大学生贫困问题也是一大社会问题。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完成学业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高校常见的资助政策简介

(一)奖助学金

目前专门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其他各类由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等设立的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是国家为了鼓励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社会实践个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突出的在校大学生,不论家庭是否贫困,只要符合条件均可获得。奖励力度大,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是面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品学兼优、自强不息的在校学生,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另外还有国家助学金资助,分为两档,一年按10个月发放到贫困生手中。一档是特困生资助,主要用于家庭情况特别贫困,达不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学生,发放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另外一档是一般贫困生,标准是每人每年1500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发展,高校中贫困生人数日益增加,原有的奖学金助学金资助政策已经很难照顾到急需生活费用的贫困生,为了加大资助力度,我国在1999年现在北京、上海、天津等8个城市进行试点,从2000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我国助学贷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无息贷款和一般性商业贷款。

(二)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对学生资助的方式,是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教育部和财政部规定各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提取10%资金作为发放勤工助学的报酬,和开展其他有关资助的工作。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教学、科研、后勤以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为经济困难的同学设立的助学、助研、助管的岗位。

(三)特殊困难补助

特殊困难补助是高校资助政策的辅措施之一,是各级政府和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和事件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无偿资助。主要形式包括临时性困难补助、节假日生活补助和假期交通补助等。临时性困难补助应用较广,重点解决学生遭遇突发性事件,比如家庭遭遇突然变故,遭受重病等,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

(四)绿色通道

为了保证刚考入大学的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2000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规定各高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能够顺利入学,杜绝因为有经济贫困问题而辍学的情况发生。

二、新型资助方式"隐性资助"的内涵

有些高等院校也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情况,对贫困生实行"隐性资助"。 中国科技大学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体系,受惠面每年占到本科生的70%左右, 仅奖学金一项, 每年的获奖面就达到40%以上。优秀新生奖学金的获奖面也占到新生总数的50%以上。对于贫困生, 学校除了划拨专项经费给予学费减免外, 每年还提供集中性资助、临时困难补助以及社会资助款项。该校还实行一项"隐性补助" 政策:每个同学都有一张"一卡通" ,可以用作身份认证和进行各类消费, 学校定期通过网络对学生在食堂用餐情况进行了解, 发现有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 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的,无须学生申请, 校方就会主动在其"一卡通"账户中存入一定数额的特别补助款。这种补助方式充分体现了对生活困难的同学的尊重。一般每月补助150元或200元。每位同学一年最多可得到10次加卡补助。为了使这种资助方式变的更加客观和公正,在"一卡通结算中心"数据库打印出的名单交给各院系分管学生的负责人和班主任进行逐个核实。校方领导认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资助方式,不仅省去了申请贫困补助的种种繁琐手续,还充分尊重了贫困生心理感受,让他们不用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揭伤疤,保留了自己的隐私和自尊。这种资助方式在学生中广受好评,让他们倍感温暖。

三、"隐性资助"对贫困生心理影响的优势

在实际的生活中,贫困生自身主要存在一些问题。从内部原因来说:第一,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化让他们本身引以为豪的成绩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总觉得抬不起头。他们把贫困看成一种耻辱,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身的窘迫,因此长期闷闷不乐。大多数贫困生会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不愿与人交往,不愿申请补助,认为是一种"施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根本无法接受。而这种"隐性资助"不用贫困生自己提出申请,学校会通过定量的监控来掌握贫困生的生活状态,在私下定期为其"补血",这样学生不用将自己不愿启齿的家庭情况、个人隐私告知他人。这样获得的资助会更让他们感动。避免了很多学生认为一旦被贴上"贫困"的标签,会在班级或者自身的人际交往当中受到排斥和歧视,这使得他们性格变的内向孤僻、易敏感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造成物质和精神的双贫困。

第二,如不及时引导会产生仇富心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学生不免会在生活中因为贫困而受到同龄人的讥讽和嘲笑,遭受各种歧视。由于他们从小看到父母辛勤劳动但却无法改变贫困的事实,就会从内心深处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认为无公正可言,看问题往往会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因贫困心理没能正确引导而产生的悲剧。贫困生会认为富人帮助穷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忽略自身的义务。"隐性资助"虽然强调不为他人所知的资助,但是更强调对贫困生内心思想的教育,让他们从别人的温暖帮助中树立自强、自立的优秀品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其实对贫困生资助的过程就是对他们教育的过程,要他们自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学会感恩,更加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思想教育是先导,心理引导是途径,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力度,使他们也能如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应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红.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 张海玲,赵宇昕.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障碍与干预[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

[3]叶华松.论高校贫困生的"精神扶贫"[J].理论月刊,2007,(12)

[4]彭文英.贫富差距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J].理论界,2007,(8)

作者简介:赵光宇(1988-)女,陕西西安人。就读于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