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红丝带的声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全球第23个艾滋病日到来之际,由《环球慈善》杂志社与东珍纳兰文化传播中心共同主办、南都公益基金会资助的高校“公益会客厅”活动在对外经贸大学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是:倾听红丝带的声音。
多年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日常交际、就医就业等方面屡陷困境,至今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禁止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入境和居留。为扭转偏见、阻断歧视源、帮助公众尽早告别歧视心态,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在进行不懈努力。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顾问过涛娜女士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了国际抗击艾滋病及艾滋病反歧视运动经验。她表示从第一例艾滋病人发现起,艾滋病的历史就是反歧视的历史。英国《残疾歧视法》规定了4种基本的歧视形态: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受害、骚扰。另外,美国还专门由独立的准司法机构――美国公平就业委员会来负责制定反歧视的监督机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将艾滋病、肝炎和肺结核等疾病列入残疾范围,将这些疾病的患者纳入公平就业或反歧视法案之内。从上世纪80至90年代艾滋病感染者被拒绝或驱逐出境,到今年4月,中国修订相关法规,取消对外国艾滋病人的入境限制。至此,不限制患艾滋病外国人入境的国家和地区达110个。
在看到曙光的同时,艾滋病感染者的困境仍不容乐观。据参与艾滋病感染者治疗及生存状况定性调研项目的袁雷博士介绍,治疗艾滋病药品仍然非常缺乏。目前,我国使用的治疗药物大多是国外40年前使用的药物,在缺药、断药的情况下艾滋病人不得不使用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的组合,甚至使用还在实验阶段的药品。还有一些感染者,拒绝使用国家免费发放的治疗药品,反而信赖吃一些中草药来治疗艾滋病。
通过医院、疾控、血站、单位、亲属、媒体这些途径,又极容易暴露感染者的隐私。身份暴露后,艾滋病感染者面临的歧视与压力是多方面的。家人的不理解导致家庭关系破裂、丢失工作、影响子女教育、医疗甚至贷款都会遭到歧视和拒绝,与整个社会交往断裂。
也正因为艾滋病感染者受到社会排斥,所以他们对身份暴露非常恐慌,大多感染者都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选择异地生活。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代表处项目官员罗楠表示,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艾滋病将会成为一种慢性病。感染者作为一个人,拥有追求生命质量的基本权利。我们反对的是艾滋病而不是艾滋病人,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减少道德批判。他们就是平常的人,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举办的“积极对话”项目,主要是对PLHIV志愿者进行培训,再让这些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演讲/培训服务。正如志愿者何田田说的那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在您身边,您不需要把他们辨认出来,只需平等地对待他们。请不要歧视我们,也不要俯视我们,平视我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