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职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职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0-000-01

摘 要 文化教育对运动员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高职院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为了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本文提出了几项有效措施:第一,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创新办学特色,为招入高素质生源提供保障;第二,引导运动员建立阶段性和渐进性的学习目标;第三,对运动员的教学管理要因人而异;第四,要加强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同时要协调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运动员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对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训练水平以及退役后运动员的第二次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不仅入学成绩偏低,文化教育基础普遍薄弱,而且运动员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自我要求较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及追求。因此,本文对于高职院校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其改善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高职院校中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的招生门槛低,所招入学生的文化教育基础普遍薄弱

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面临很大的招生压力。另外,高职院校的专业性比较强,通常设置以对口为主的学科,所采取的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模式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需求,进而增加了高职院校的招生压力。这样一来,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高职院校会对生源的素质要求比较低,单从文化教育的严格程度来说,高职院校的专科要求在同等教育中处于最低层次,甚至是只要考生达到国家规定的专科最低分数线就可以被录取。因此,高职院校所招入的运动员的文化基础非常薄弱,对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二)运动员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自我要求较低

在高职院校,自踏入大学的校门以后,运动员一心向往着美好、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在学习上没有竞争意识,在具体行为上则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对文化课成绩抱着“六十分万岁,多一分学浪费”的心理状态,他们没有认识到虽然不需要为了高考而奋斗,但应为了未来设立更高的追求目标。所以,运动员对自我的要求过于放松,使得原本不牢固的文化基础变得更差。

二、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创新办学特色,为招入高素质生源提供保障

任何学生在报考学校时,学校的品牌和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是其考虑的重要因素。面对严峻的招生压力,高职院校可立足于当地区域的经济情况,按其发展方向和要求来对专业进行优化设置。例如,江苏省某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按照当地的需求设置了旅游、信息、生物、建筑、财经、电子、机电等专业群,建立配套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这样一来,专业的优化设置为学院的品牌与特色增添了很多的光彩,提高了院校在当地的知名度,为招入高素质的生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引导运动员建立阶段性和渐进性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的运动员对自身的学习目标比较模糊,有的甚至没有学习目标。对此现象,需要老师做好引导工作,让运动员在学习中逐步建立比较现实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的学习目标,在每一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引导运动员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为其学习提供强大的源动力,进而使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逐步得以改善。

(三)加强教师的研究型教学

对任课教师要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为在职教师的学历和学位的提高做好服务,这样可以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创新能力,更新教师的现代教学意识。另外,教师需要按照需要及时调整授课的方式、内容、进度、计划,将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同时,还应尽量用有效的、直观的、符合运动员特点的教学方法来培养运动员的学习兴趣。

(四)协调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运动训练

体育部和教务处和需要协调好运动员的学习培养工作,在管理好运动队的运动训练的同时,更得兼顾好运动员的专业文化课学习,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使运动员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又要坚持刻苦训练,创造优异成绩。

总之,做好高职院校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因素有待于从业于高校教育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为高职院校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开发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l] 张明宇.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部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2):66-67.

[2] 唐成,李若愚.对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考察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89-190.

[3] 张新萍.剖析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特色[J].中国学校体育.2006(2):56-57.

[4] 冯国敏.科学高效实现高职院校运动队管理与控制[J].中国教育导刊.2007(10):202-203.

[5] 刘晓.关于高职院校运动队课余训练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2):123-124.

[6] 蒋惠珍.高校运动队多元化项目管理的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0(3):356-357.

[7] 刘凤.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12):231-232.

[8] 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主编.高水平运动训练与管理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8):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