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对路,做对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对路,做对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大的声音――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作为北大自主选拔创新形式,是否有效,是否还有发展下去的生命力,能否真正起到选拔优质人才的作用,还要北大自己来判定。

北大招办接受本刊采访指出:北大对实名制考生有长期的跟踪测评,根据对在校学生的追踪调研,“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上来的学生学业成绩绩点比其他学生平均高出0.18(绩点最高值为4),在社会服务和获奖方面高出近20个百分点,在本科生科研方面高出8个百分点。其中学业成绩积点是一个综合评价,每差0.1就需要在学科成绩上高出很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在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上迈出的最重要的步伐是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代表的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探索。实施这项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在现行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整体框架内,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用长期的过程性评价替代高考的一次偶然性评价,努力为不同类型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我们希望通过招生录取制度上的变化,向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除了高考这一座独木桥外,其实还有很多座桥――只要大学和中学能够携起手来共同搭桥。

原本,这只是北京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一项尝试而已,却出乎意料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教育领域的话题能够上升到各大报纸甚至是娱乐媒体的头版,在长达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高度关注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进程,并在它推出的2009年被列为十大教育新闻之一,这在新闻史上也是罕见的。

坦率地说,当年社会舆论对这一政策口诛笔伐,质疑之声一片的时候,处在风口浪尖的我却出奇地平静――也许,当风暴袭来的时候,风暴的中心恰恰是安静的――我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公众的担忧和质疑是否成立,中学校长是否会“暗箱操作”,这些问题不需要辩论,事实要比语言有力得多。事实上,公众最为担心的腐败问题恰恰是我最不担心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9年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北大实施这一政策的消息刚一,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改革会造成公正的丧失,“超过九成的网民反对这一改革”。随着推荐过程的结束,人们所担忧和推断的事情并没有出现,每一个校长都公平、公正、公开地推荐了综合素质最优秀的学生,经得起各方的任何质疑。有惊无险的推荐结果,使人们对公正质疑的声音渐渐平息,但继之而起的是对推荐标准的质疑和对推荐结果的失望。由此进入第二阶段。由于推荐结果与高考结果基本一致,使人们原先所寄予的选拔“偏才”“怪才”的期待化为泡影,失望的意见压倒性地成为主导声音。当我在媒体上明确表示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并阐述了四点理由之后,对此的批评基本停止――也许这使得人们更加失望以至于不愿意再批评了吧?由此进入到第三阶段。当公平正义和“偏才”“怪才”都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之后,社会舆论发现了一个新的新闻话题――“掐尖”。有人认为这场改革“其实只是北大导演的一场‘掐尖戏’而已,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和清华等名校争抢优质生源”。这一话题由于其意义和影响相比公平正义和“偏才”“怪才”已大为逊色,社会舆论在经历了二十多天的激烈辩论后也出现了“审美疲劳”,有关讨论没过几天后就迅速销声匿迹,为这一中国当代教育史上的事件――或许只是新闻事件――划上了句号。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效果的逐渐显现,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意义和价值还将被进一步地发掘和被社会认知。仅就当年而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至少产生了三方面的效果:

一是使一批中学从区域性影响走向全国影响。这些中学原本只在本省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伴随着改革,它们成为全国公众关注的中心;

二是使一批中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被社会认识、理解和接受。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教育家就蕴藏在中学。在大学行政化色彩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学校长更像一个政府官员而很难产生独立的教育思想,但中学校长则不然,他们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基础教育和自己的学校。他们对学生怀有爱和感情,有自己的社会和职业责任感,而且也很少有未来担任政府官员的期望和动力(我认识的大部分中学校长就是如此),他们更能纯粹地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去研究考虑问题。有人曾批评说,学生如此众多,中学校长怎么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熟悉呢――言外之意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没有现实基础。但我认为,如果一个中学校长不能够做到对自己学校里最有特点、最优秀的学生了如指掌的话,他可能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也就不会是一位优秀的校长。

第三个效果是重建了社会对于中学教育和中学校长诚信的信心,推动了中国教育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近年来,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社会诚信程度迅速下降,社会公众对于中学校长颇多微辞,中学校长在社会道德谱系中不再拥有道德光环和职业神圣感。事实上,社会对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质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集体的心理不信任。但是,三年来,我们没有发现一起违规操作的情况。实践证明,中学校长是可以被信任的群体。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校长的言行对他们产生重要影响。中学校长应当是社会最值得信赖的群体之一。改革的顺利实施使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对中学校长诚信的信任,我认为这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产生的最重要的政策后果,对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三年的探索,现在我们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充满信心――我们正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做正确的事情。目前,人们对这项改革还有许多批评意见,我们充分理解并感谢这些批评,从这些批评意见中也汲取了更多的智慧,促使我们以更加谨慎的态度稳步推进改革,把好事办好。但教育改革从来都要以时间为代价,并非一蹴而就。我预计,这项政策将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才会慢慢见到一些效果,如果持续改下去,十年之后――十年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其实是非常非常短暂的――我们将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道路。

我始终认为,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根据中国的国情,用中国人的思维加以解决。我们从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借鉴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别国成功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