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弦内之音 弦外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弦内之音 弦外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背景介绍

音乐新课程要求教师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课程目标设置,其目的无疑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基于对新课标人文精神的理解、思考,我认为:既然音乐是非语性的,那么,对音乐的理解教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必然是五彩缤纷的。所以,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学生,静心倾听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利用交流、会话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与自我发展。我的欣赏课一般步骤为:初听音乐,学生说说各自的音乐心情;再听音乐,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大家提出的学习目标,开展讨论交流,互相解疑;最后听音乐,师生共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并做相关的小结、补充。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做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摘自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四自”原则)。

二、 过程描述

下面是笔者给高二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情景。

曲名是《春江花月夜》。课时:两课时。

教师先用一段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互补为基础的,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创造和健康的审美观念,特别强调艺术作品的文与质的和谐,情与理的统一,喜欢自然与人心的双向交融,推崇思想道德高尚的作品,体现一种追求平淡、中和的审美情趣。它的文化精髓不仅渗透在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韩愈的散文、颜真卿的字中,当然也同样渗透在我国古典音乐中。这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由民族乐队演奏的古曲《春江花月夜》,看看我们的同学又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什么?

接着教师让学生对照“江楼钟鼓”、“月上东山”、“水深云际”这三段的谱例,借鉴富于诗意的小标题,静听这三段音乐,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借鉴乐曲标题,倾听乐曲一、二、五段,然后用几句话说说音乐给你的心情或感受。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自由发言。

A:音乐很美,很静、很安详

B:感受那种意境很深远、很深刻

C:音乐很古朴淡雅、很有意境

D:我也觉得很有意境,但就不知这种意境具体是通过什么要素表达出来的。

教师:哪位同学能说说乐曲的意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表达的?

E:我想应该是通过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来表达的。

F:乐曲缺乏锐气、太静、节奏太拖拉、乐队太单薄,若用管弦乐队演奏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唏嘘声一片。

教师又把乐曲主题轻轻地重播了一次。

教师:F同学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很好。那么,有没有对F同学的看法持不同意见的呢?

G:我不同意F同学的说法,这是中国古曲,幽静也是它的风格之一,管弦乐队是西洋风格的,用得不好会破坏乐曲那种古朴的风格。

点头者不断。

I:听着乐曲,我仿佛走进了一幅中国的风景卷轴画,其中的笔情墨趣是那样的清秀高雅,让人留连忘返。

J:乐曲让我想起韩愈的《曲江春游》: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干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K:乐曲倒让我想起赵嘏的《江楼感旧》: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L:乐曲给我的意境是张若虚的这两句诗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让我开窍了许多,使我对辛丰年说的“弦内之音,弦外听”这句话有了很深的感触,让我相信:音乐与诗词之间不仅存在着审美通感,而且在相互转换过程中,还不断丰富着美、创造着美。也就是说诗中能听到音乐美,音乐中也能领略到诗歌的美。《春江花月夜》不禁也让我想起初唐著名的诗人张若虚所写的同名诗作前八句:“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木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不是吗?乐曲开头的节奏是自由的。琵琶用由慢到快的演奏把阵阵低沉的鼓声模拟出来了,而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则犹如远处回响的钟声。这月落江前的意境是如此的恬静、醉人,犹如“春江潮水连海平”。乐曲接下来是优美如歌的“月上东山”音调,波浪般的旋律线是那样柔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末尾洞箫婉转的旋律又将乐曲引向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自由发言后,我让学生对照乐曲谱例,续听乐曲第六至九段,即“渔舟唱晚”、“洄澜拍岸”、“■乃归舟”、“尾声”,要求学生把自己最希望学习了解的问题用简洁的名词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若与其他同学问题类似就无需重复板书。把他们的问题概括一下,大致有这些内容:旋律特点、结构、调式等表现手段。

给学生五分钟思考,轻声讨论黑板上的问题,然后我提出要求:“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语言把你对板书的问题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让大家分享。”

五分钟过后,全班马上变得非常活跃。发言者围绕黑板上的问题展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于是就有了以下同学的发言。

A:五声调式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调式的一大特点,这首古曲每段的开头与结尾用的都是商音“re”,我想应该是五声商调式。

教师与学生一起掌声肯定。

B:我发现乐曲的旋律有一个特点,前面乐句的结尾与后面乐句的开头,所使用的音是相同的,它让我想起语文中“顶真”这种语法修辞。如袁鹰的《井冈翠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C:在音乐中,前后乐句结尾与开头的音高相同,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如:《二泉映月》、《孟姜女》、《沂蒙山小调》等。我就是不知用什么专用术语?

教师:这种形式在文学中称“顶真”,而在音乐中称“鱼咬尾”,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的一种旋律特点,给人一种环环相扣的音乐效果。

D:乐曲共有十段,每段的旋律与标题都有区别,但是每段的最后一个乐句都是相同的。即:

这又称什么?请问老师。

教师: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也是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的一种旋法,它能起一种对比统一的音乐效果,也能起到强化某种色彩、意境的音乐效果。

交流之后,再次让学生聆听乐曲主题,接着我把话题再往深处引:各位同学在鉴赏和交流的过程中,有好多提到此曲很美,但是否思考过,具体美在哪些方面?

这时,课堂里再一次活跃起来。

A:美在音色。如:二胡音色的细腻抒情,大胡音色的低沉、浑厚,洞箫音色的古朴、浑厚,琵琶音色的优美、刚劲,筝音色的缥缈、悠长。

B:美在和谐。乐曲以赞美祖国山河的秀丽景色为主题,在表现手法上能做到:旋律起伏有致合理;节奏有张有弛,松紧有节;速度力度抑扬顿挫;乐器声部间你静我动;乐句乐段间环环相扣,有呼有应,曲折有法,方方面面无不给人一种和谐之美的享受。

啧啧声不断。

教师:B同学妙语连珠真不错,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人情、重感受,以及人与自然,情与理,内容和形式都要和谐相一致。

C:美在意境。全曲共有十段,音乐给我的感觉是:有山有水、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优美、飘逸的意境,有典雅、古朴的意境;也有深邃、幽远的意境。

啧啧声又起。

教师:人们常以有无意境来评价古代音乐作品格调的高低,可以说意境是传统音乐的灵魂。

D:美在心境。乐曲表面看来是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赞美,是对“渔舟唱晚”、“■乃归舟”的快乐感受,其实更重要的是表现人与大自然交往中的感受,作者真正追求的乃是人与境的和谐,人与大自然心灵上的交流和统一。

课堂里掌声四起。

教师:D同学说得棒极了,乐曲给我们带来的不应只是悠闲自得、心旷神怡,也不只是悦耳悦神、身心和谐,它还促使我们一起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最宝贵、重要的。

随着讨论的深入,同学们对古代音乐的时代风格,即美学特征,与相关文化的密切联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将近下课了,我请了几位同学用简短的话代老师作结束语。

A:鉴赏中国古代音乐需懂得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如“鱼咬尾”、“接头合尾”、“分段标目”等等。

B:要听懂中国古代音乐,不仅要懂得一点民族民间的表现手段,还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基础来消化,就像老师所说:“弦内之音,弦外听。”

C:同学们的发言,让我真正懂得:音乐绝对是一种文化。

D:以前我讨厌古曲,总觉它没有流行音乐那样刺激,但从今天起我会一百八十度转弯,从文化这个角度去对它感兴趣。并且我觉得,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不仅有义务、有责任来了解它、学习它,而且还应去保护它、发扬它。

课堂里再一次掌声四起。

三、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生命的活力得到了极大的焕发。

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了,尤其是在交流体会、提问讨论这些环节上,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团体动力学”的效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逐渐调整和修正着自己的认识。

音乐,应该是一个民族情感性格的一种表达方式,仅仅作为一种情绪、声音去听,显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应把它当成一种文化现象,并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了解一些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哲学、宗教、文学及音乐家的生活经历和性格。这样才更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追求,儒家对道德修养的崇尚,道家的理性思维等,都对音乐的内容、形式、情绪起伏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必要的文化沟通和音乐欣赏应视为一个整体。

这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时间不够。原来一个课时能完成的,现在需要两个课时。但没有充分的时间,学生是不可能有深入的感悟和理解的。所以,对于教材上的曲目要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原则,不然会影响整个学年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是参与发言的学生面还不够广,还有发言的学生主动性还不够强。这也许是长期应试性教育的弊病,它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来改变。

严肖虹浙江省江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