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选择贫穷:托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选择贫穷:托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贫穷似乎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宿命,家庭、生活的窘困让他不得不直面人生的苦难。但是贫穷、疾病甚至死亡的威胁并没有削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光芒,这位伟大的作家,把贫穷上升为实现心灵救赎的途径。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贫穷;苦难;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38-02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道路

(一)早期创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彼得堡军事工程局绘图处任职期间,他将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译成俄文,可惜并没有人因此而关注他。于是在1844年退伍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在其鼓励下于1845年写出了处女作短篇小说《穷人》。小说用书信体写成,通篇充满沉重的抒情氛围和细腻的内心感受。据说任杂志社主编的涅克拉索夫在读完小说后兴奋地冲进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办公室,大叫:“又一个果戈里出现了。”时隔不久,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发表了中篇小说《两重人格》。小说涉及的双重人格主题、腐朽思想对小人物心灵的侵蚀、“不做奴隶就做统治者”的“拿破仑主题”等,都与后来的创作有联系。此外,19世纪40年代后期,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别人的妻子》、《脆弱的心》等多部小说。

(二)后期创作

1859年底,陀思妥耶夫斯基返回圣彼得堡,并重新开始创作。回来后他最先发表的作品是中篇小说《舅舅的梦》和《斯捷潘齐科沃村及其居民》,作品分别讽刺了外省上流社会的庸俗和地主庄园中食客的病态。次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前后期的过渡作品,既有前期的对社会苦难、贫穷人们的描写,又带有后期的宗教与哲学探讨。《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流放期间的所观所感,即是他自己生活经历的感悟。这部著作影响较大,艺术虚构和特法的结合使它既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又有珍贵的文献价值。60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办过刊物《时报》和《时代》,写下过《冬天记的夏日印象》等表达他对西方文明态度的作品。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是他开始创作社会哲理小说的初步尝试。当时他正在写《罪与罚》,没有时间再写一部,但出于生计只得同意。1866年他的代表作《罪与罚》出版,可视作近代世界推理小说鼻祖,同时他作为世界一流艺术家的地位也由此得以确立,并受到后人长期景仰。而另一部长篇离交稿一个月还没有写。在朋友介绍下,他认识了速记学校的高材生安娜——一位对他影响终身的伟大女性,两人高效率的工作,一个月内完成了《赌徒》,于1867年出版。同年两人结婚,在安娜的鼓励与帮助下,他的生活才开始安定下来。并相继创作了《》、《群魔》等作品。187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创办“作家日记”,很受欢迎。1880年他发表了一部他后期最重要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1年他准备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第二部。但是2月9日,因他的笔筒掉到地上并滚到柜子底下,他在搬柜子过程中用力过大,结果导致血管破裂,当天去世,弥留前陀思妥耶夫斯卡娅为他朗诵圣经。死后葬于圣彼得堡。

二、关于贫穷

(一)宿命的贫穷

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少谈论自己的生活,梅列日科夫斯基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中说到,在他的晚年的《作家日记》中,他才偶尔回忆起童年,但他对谁都没有怨言。相反还一直努力在自己的想象中为他从中走出的那个环境辩护,并加以美化,好像在说服自己和其他人,他的生活是比事实上幸福的。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实际上是“偶然性家庭境遇”成员,他对童年的主要回忆即使不是贫困也是因为贫穷而来的生活环境的极度拥挤。18岁父亲去世,此前与此后几乎到他去世他都一直生活在贫困当中。1865—1869年,这四年对于他特别沉重和痛苦,几乎等同于四年苦役。他和哥哥米哈伊尔一起办的杂志《时代》开始时获得成功,后来却被审查。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安娜·格里戈耶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说是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好朋友,斯特拉霍夫写的一篇弄巧成拙的文章《生死攸关的问题》而被审查,如果斯特拉霍夫不写这篇不明不白的文章,杂志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后来他又办《世纪》杂志,这次不是政府的书报审查而是俄罗斯十分严格的“自由派”的审查。接踵而来的就是失败和破产。此外,这段时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亲朋好友一个个相继去世,包括他的哥哥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批评家阿波罗·格里高利耶夫——他最亲密的朋友,《时代》的合作人,以及第一位妻子玛丽亚·季米特里耶夫娜·伊萨耶娃。哥哥去世后,陀思妥耶夫斯基承担了哥哥的全部债务,以及供养哥哥的遗孀和四个孩子,如果说他的小家庭也宽裕过,那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后,这是多么的讽刺,一位为世界文学贡献如此多的伟大作家一生竟过着如此窘困的生活,温饱对他来说竟成了最奢侈的愿望。贫穷就像命中注定的那样,生来贫穷而且一生贫穷,未曾改变过。同时也正是因为一生过着贫困的生活,使得他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文学创作中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也许唯有如此才会暂时忘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冷漠。也许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感谢贫穷,贫穷让他得以为人类文学做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也让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如此丰盈和充实。

(二)人生最彻底的贫穷——亲历死亡

19世纪下半叶,俄国正经历着社会的转折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出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的出生地是俄罗斯最穷困的地区之一,家庭的窘困、父亲那似乎永远紧锁的眉头以及病人因付不起医药费而痛苦的都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过早的打击。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在西伯利亚流放的亲身经历,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生活,同时也对苦难有着非同常人的敏感度。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在苦难中度过,他也曾试图摆脱贫穷,但是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接受了苦难的生活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他接受了自己窘困的生活状态,并把贫穷当做自己人生的一笔特殊的财富。贫穷没有让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痛苦的浪潮淹没,反而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获得了心灵的平静。

三、文本分析

(一)穷人的美德

184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穷人》。小说深切同情“小人物”,并且细腻的刻画了主人公的心理,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主要是由杰夫什金和瓦尔瓦拉前后四个月的来往书信组成。从表面上看,小说时间只有四个月而已,但是由于小说的体裁是书信体,因此实际上故事包含了更为广阔的时空,足以深刻地表现出一个悲惨的穷人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一踏上文坛就开掘了“小人物”这一典型形象系列,继承了普希金、果戈理的文学传统。在这部书信体的小说中,作者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在诚挚的书信对话中,大胆地描述了社会的现状和小人物的心声。物质的贫穷并没有造成心灵的扭曲,虽然生活在饥寒交迫中,但这些小人物的善良,仁慈的美德却熠熠生辉。人性的光芒总在窘迫的生活困境中温暖着读者的心灵。失去儿子的老波克罗夫斯基,被迫做妾的瓦尔瓦拉,失去挚爱的马卡尔……这些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同情,但面对困境,他们又都拥有一颗至善至美的心。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长期与贫穷打交道的人,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并没有丧失人性之爱,反而因为贫穷更能理解同样经受贫穷的人的苦衷,而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关怀。他们渺小又有着值得敬佩的一面。在这里,善与美得到了放大和展现。

(二)心灵的救赎

《圣经》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终生的影响,《圣经》中为了拯救世人甘心被钉在十字架上,在苦难中重生的基督是他的挚爱。他对基督五体投地,这种顶礼膜拜、克己忘我所引起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结果是使他的天性免于复杂化。正是这种现身和忘我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灵各种矛盾的情感共聚融洽,使得他身上极其丰富的种种对抗存活下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渴望基督的降临,认为基督的形象是最完美的人的形象。他也相信神性的救赎力量,相信信仰者必得拯救,相信基督会拯救苦难的俄罗斯,相信人美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他认为基督的本质是爱,只有爱才是解决社会问题、拯救人类的唯一法宝。这一理解在小说《罪与罚》中有着清晰地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罪与罚》的内容大篇幅的涉及到贫穷和苦难,而且《罪与罚》的创作背景就是充满艰难和贫穷的。由于生活的窘困,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得不接受狡猾的出版商斯捷洛夫斯基苛刻的条件,把自己作品的三卷集和一部新作的出版权转让给他,但只获得了三千卢布的报酬。这部将要创作的新作品就是《罪与罚》。要摆脱穷困,最可靠的还是他的笔。贫穷与苦难主题在《罪与罚》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人性中的恶是不能避免或销毁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恶与罪,在苦难中净化自己,让爱来洗净世界上的罪。贫穷被陀思妥耶夫斯基上升为心灵救赎的途径。

四、贫穷造就伟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活在一个各种矛盾暴露的苦难时代,其一生也是与贫穷和苦难为伍的一生。灾难教人思考,因此,历经人生窘境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思考着个人的苦难,也思考着人类的苦难和命运。他不仅努力的探索“人”之谜,也探索着俄罗斯向何处去的谜。对生活的强烈热爱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战胜苦难的源泉之一。生活中的种种折磨,没有削减他对生活的热情,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反而让他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渴望触摸幸福。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死后重生的经历让他更加珍视生命和生活。因此,即使被判流放苦役,即使是在那暗无天日的死屋里,他也没有丧失信心,仍然十分强烈的渴望生活并对生活充满感恩。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都与穷困相伴,但是他却能把文学创作和生活的贫穷截然分开,不会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去趋炎附势而写一些毫无质量保证的作品,相反文学创作对他来讲是一件严肃而且诗意的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极其注重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是一位精神崇拜者。他曾指出,人不能仅仅靠面包而活着,而是靠思想活着。如果仅有物质上的满足,缺乏思想和精神,人就无法获得新生。1866年至1872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俄罗斯与欧洲各国间漂流的困顿日子,其间《罪与罚》、《》的写作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群魔》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的最后十年,是他一生最幸福的十年,也是他创作最丰富的十年。历经生活的磨难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盈,创作的成就也更为显著。他一生全部作品大约有一半是这十年创作的。除了《罪与罚》、《赌徒》外,还有《》、《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近千万字的巨著。他一生创作的数量之惊人,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简直是空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一句名言,要爱生命甚于爱生命之意义,我们只有通过痛苦才能学会热爱生活。贫穷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成为他实现精神救赎的途径,通过对贫穷价值的提升,反过来也有助于其摆脱生活中物质困厄的拖累,成全其伟大艺术与伟大人格。

五、结语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被埋没,也曾被忘却,但是他对后人的影响却是隐而不显的。就像地下的溪流,流水不大,却永不会干涸。它也像深埋地下的宝贵矿藏,也许埋藏百年,但终会被发现,这需要读者耐心用力的去挖掘。

参考文献:

\[1\]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续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0.

\[2\]安·格·陀思妥耶夫斯卡娅著,樊锦鑫译.永生永世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2.

\[3\]\[4\]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荣如德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1,22-23.

\[5\]陈燊.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1):162.

\[6\]翟均林,叶蓉.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问题\[J\].文学教育,2007:21.

\[7\]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M\].三联书店,199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