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查干萨日”(即春节)里的“德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查干萨日”(即春节)里的“德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德吉”作为积淀在蒙古语言中被固化了的一种表示礼仪习俗的语言单位,它标志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族人称自己为卫拉特蒙古人,几个世纪以来,有意识地固守着自己部落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查干萨日”里的“德吉”作为蒙古族传统的习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人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查干萨日;德吉;青海蒙古族;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64-02

“德吉”书面语是(degeji),原本是蒙古语中的一个普遍名词,表示饮食的“头一份”的意思,后来,由这个意义又引申出“良”、“精华”、“珍品”、“圣洁”等义。在其后缀以动词附加成分—Jile,变为动词,表示“先享用”、“初献”、“取其精华”等意义。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人称自己为卫拉特蒙古人,他们对自己的部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几个世纪以来,从他们的祖先起,就有意识地固守着自己部落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德吉”作为蒙古族传统的习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人继承。

一、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概况

青海蒙古族自治地方有两个,即海西蒙古族自治州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以蒙古族、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位于青海湖以西,故称海西。青海省海西州北邻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县,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西南部与自治区接壤,东连接海南、海北藏族自治州。全州面积325 78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2%,下辖二市(格尔木、德令哈市)、三县(乌兰、都兰、天峻)以及茫崖行政委员会、大柴旦镇。他们以牧业生产为主,少数散居于乌兰县的香日德、察汗乌苏以及乌兰县的希里沟、尕巴、赛日克等小块农业区,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与汉、藏、回等民族杂居。

蒙古人最早进入青海地区是在成吉思汗时期。1227年成吉思汗亲自率大军西征,占领甘肃的临洮、河州等地之后进入西宁、积石(今青海循化一带)。蒙古部落大批入青是在俺答汗执掌蒙古政权的时代(即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1628年西蒙古四卫拉特内乱,噶尔丹的势力不断增强迫使和硕特人失去了卫拉特的盟主地位并且处境十分危急。于是,固始汗以卫藏地区的教派斗争为契机率兵进入青海全歼了却图汗的军队,青海高原上的少量蒙古部落和黄河以南的藏民部落相继投降了固始汗。从此青海高原上黄河河源以北的非农耕草原地区全被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占领,形成八台吉统领青海的局面。现在生活在青海省海西州的蒙古族大多都是固始汗时期来到青海的和硕特蒙古族后裔。

二、“察干萨日”(即春节)中的“德吉”

蒙古族将春节后的第一个月称作“察干萨日”(汉语译为“白月”),这是蒙古族的一个盛大而喜庆的传统佳节之一。“察干萨日”的产生与蒙古族古代游牧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蒙古历法与中原农历和现行公历是不同的,从13世纪的一些史书记载看,当时的蒙古人把现行的九月定为一年之发。九月的蒙古草原正是喜获丰收的黄金季节,此时也是该地域一个自然周期和生产周期的交替点,故此,古代蒙古族人的“察干萨日”实际上就是现代的九月份。13世纪下半叶,蒙古族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根据中央集权的需要,用中原历法取代了蒙古历法,从那时起,蒙古族的“察干萨日”就改在农历正月,一直延续至今。青海蒙古族因地处较闭塞的区域,与外界接触较少,故保留了很多蒙古人的古老习俗,如在语言、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早期的、其他地方较少见到的一些文化遗存。“查干萨日”里“德吉”的敬献,就不同程度的保留及继承了古老的习俗。其具体内容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早茶“德吉”的敬献

初一清晨,早起。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女子在蒙古包内烧茶,男子在包顶四面(东南西北)用青稞粒或青稞炒面画吉祥图案,在包外祭台和祭叉(煨桑的三角架子)上,用柏枝煨桑,吹海螺。女子将新烧年茶的“德吉”(早晨熬的第一壶茶)拿来敬天即女子左手托盛有“德吉”的容器,右手拿手掌大小的柏树枝在男子煨桑时边用柏树枝沾“德吉”洒在桑上一边围着煨桑台转三圈,转完煨桑台后面朝东面用干净的勺子舀点“德吉”口中念着赞词向天空洒三次。结束煨桑仪式后,回包内敬奉佛龛,为佛献“德吉”(将早茶“德吉”盛入专门的容器中敬献在佛龛前并念赞词)、净水、贡品(从节日里要食用的所有食品中挑出一块敬献,这些食品在敬献给佛像之前不允许任何人食用。表示用新年的第一份食物的“德吉”敬献给佛祖和圣祖成吉思汗),并点香膜拜。接着,全家按照蒙古族传统的习俗以佛龛为上按照左尊右贵的顺序依次做下。女主人给每个人斟酥油茶,碗内放红枣,谓之年茶。人们接过茶,须互相敬“茶德吉”,年岁最长及身份最尊贵的老人首先将自己的年茶递给身边的人品尝(这里的品尝一词即“德吉”的动词形式,不允许使用其他的词语代替),他品尝过后继续传给下一个人以此类推直到所有的人都品尝完,最后年龄及身份较低的那个人要用双手将年茶送回到长辈手中并向长辈表示感谢(因为人们认为每个人的“茶德吉”中都有自己的福寿在其中,能够分享到其他人的这份福寿是件大好事。所以大家在过年时都会把茶喝干净,如果留下就可能会使自己的那部分福寿流失)。品尝年茶意在相互分享新一年的福气。然后开始拜年,小辈给长辈拜年必须站在长辈前面左边膝盖跪地(长辈必须坐在原位)双手将自己的哈达从长辈的哈达下面送到长辈的手腕上,长辈则是将自己的哈达从小辈哈达的上面放到小辈的手腕上。然后在以上面的方法将哈达换回来,接受时必须将哈达触前额,然后起立接着给下一位拜年直到与在场的所以人拜完。除了用哈达拜年还有一种是用互相交换鼻烟壶的形式问候的。

2.“查嘎德吉”的敬献

“查嘎”对于青海蒙古族来说是节庆及日常待客时必不可少的食品。如在牧区来客要出帐迎宾,接缰绳问好,客人下马后,主人分男左女右,掀开门帘让客人进帐。请长者坐于毡包正中佛龛下方(如有喇嘛或德高望重的人在场,就会坐在长者的上座),其他人依次坐于左侧,所有男士按辈分先入座后女士便可同样依次按辈分入座(在蒙古语中蒙古包中的位置都有专门的词汇)。敬以奶茶、油炸饼后,家中年纪最小的小孩需穿戴整齐(要求必须要头戴帽子,袖子不能够上卷等),用双手两个小拇指和无名指托起碗、中指和食指固定碗身、大拇指紧扣碗口边缘(忌讳将拇指放入碗中的食物里)端起碗,用当场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请大家品尝我们家‘茶嘎’的‘德吉’”,然后送到位于最上座的长者手中。长者在接过“茶嘎”前要整理衣装戴好帽子用同样的手势接过来,放在右手上,随后用左手无名指蘸三下碗中的酸奶或用食指和大拇指夹起碗里的奶疙瘩向天空撒三下。随即将“茶嘎”换到左手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夹起一点点碗里的奶疙瘩送到自己嘴里品尝,品尝完毕后用双手捧起(大家端碗的手势都一致)“查嘎”送给位于自己右边的人品尝。其余的人品尝“查噶”时,只需省去用左手蘸“查嘎”的步骤安长者的方法来品尝其中的“德吉”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客人在遇到自己的辈分在某一主人之下时要主动将“查嘎”递给主人先品尝。

3.“艾日克(酒)德吉”的敬献

“艾日克德吉” 的敬献,即酒的最初的、最尊贵的部分。现在它是用家中最好的酒开封在瓶口上面放瓶盖大小的酥油即可。据老人回忆酒一般都是饲养马群的牧民自己酿造的马奶酒,其容器有用传统方法羊皮或牛皮制作而成外形与现在的酒容器相似,这种容器多由普通牧民使用;还有一种金属容器多为贵族使用。家长会找来家中年龄及辈分最小的孩子让他(她)穿戴整齐(必须戴帽子)将“艾日克那德吉”交给他(她),随后他(她)就要在男主人的指引下按照年龄及辈分的高低顺序给人们敬献。男主人不仅承担说明大家年龄及辈分的职责还要将每个人像小孩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且教会他如何称呼大家。敬献“德吉”时要求小孩要身体前倾双手举“艾日克那德吉”送到每一位长辈身前,长辈要左手托住瓶底用右手的无名指在苏木尔顶上的黄油中稍稍地蘸一下,把无名指稍微触摸一下上额,略欠身表示感谢。敬献德吉的人用左手擎着上额,略欠身表示感谢。

4.蒙古油炸饼“德吉”的敬献

第四项是主人将新做的蒙古油炸饼举起并说“请大家品尝”这时大家就会双手伸向前方并一起说“好的”。随后家中地位和年龄最长的一位老人要起身将蒙古油炸饼最顶上放有酥油的那一块(第一块)交给主人并且当场就要把它献给佛祖,然后大家才可以开始进餐。

5.“须木尔德吉”的敬献

敬献“须木尔”,它是进行“德吉”仪式中最尊贵的食品,其制作方法为:在巴戈布尔(即带盖木制器皿)内把用青稞做的熟面(藏族称之为“粘巴”)捏制成棱角型山体状放置,然后棱角型粘巴的四角上立放四个长方形乌日莫(即奶皮子) ,顶端横放两块乌日莫 ,在其上面竖放一块乌日莫。这一项要在所有人进餐结束后举行,具体步骤与敬献“艾日克那德吉”大致一样。到这里一个“白月”第一天的“德吉”仪式就算结束了。

综上所述,“德吉”作为积淀在蒙古语言中被固化了的一种表示礼仪习俗的语言单位,它标志人际交往中的身份认同。生活在青海海西州的蒙古人称自己为卫拉特蒙古人,他们对自己的部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几个世纪以来,从他们的祖先起,就有意识地固守着自己部落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他们出生在蒙古包,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世代相传的部落传奇故事和特有的生活习俗的教育和熏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部落的合格成员自发地推崇那些端庄的礼节,用习俗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稳固自己的社会秩序在习俗中营建和谐的生存环境。“德吉”作为蒙古族传统的习俗之一,得到了青海省海西州蒙古人继承。

参考文献:

[1]文化(苏依拉).卫拉特·西蒙古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纳·巴生,李恺,刘昆黎.和硕特蒙古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