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咬文嚼字应多角度入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咬文嚼字应多角度入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智慧地抓住能产生辐射性作用的词语,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挖掘该词语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该词语在文本解读中所留下的想象空间,就能将一段文本的解读激活,让课堂变得饱满、生动,闪烁生命的灵光。

一、 一发全身

要追求阅读教学的创新与精彩,先得让词语教学变得充满智慧。比如,教学苏教版四上《虎门销烟》,词语教学应贯穿这课阅读的始终。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虎门销烟》这一课。(板书:虎门销烟)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词语。(生读)

师:课前不少同学读过课文,谁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销”作什么讲?

生:这里的“烟”是指鸦片,“销”就是销毁的意思。

师:看来你认真读过课文了。谁能把这个词变成一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加进去,讲一讲这篇课文的内容?

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寨销毁了鸦片。

师:不错,谁能在鸦片前面再加一些词,说得更好一些?

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寨销毁了大量害人的鸦片。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在“鸦片”前加上“害人”这个词?(学生纷纷发言控诉鸦片的危害)

师:鸦片如此害人,为什么能大量涌入我们的国门?林则徐又是怎么销毁它的呢?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

你看,教师紧紧抓住“虎门销烟”这个词语,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不仅了解了题目的内涵,对整篇课文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而且巧妙地让学生知道了鸦片的危害,了解了那段让人痛心的历史,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知识与情感的铺垫,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出示这样一组词语:

男女老少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徐悲鸿让我们倍感敬佩,他的成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我们倍感自豪。要让学生深入感悟这种自豪与敬佩,并激发其内在的对祖国深沉的爱,必须要深入文本,细细品味,让字、词、句,乃至标点中饱含的情感都迸发出来,咬文嚼字时,就应该多角度入手进行品味。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第4至6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从第4自然段中的“更加”一词体会到徐悲鸿特别努力。他在立志前就非常努力,所以才会考取巴黎高等美术学校,才会得到达仰的看重。如今,他比以前还要努力。

生:从“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两个词也可以看出徐悲鸿全力以赴,不管白天还是夜晚,都不停歇。

生:文中“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这个比喻句把徐悲鸿比作不知疲倦的骏马,形象地突出了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师:反复读读这个比喻句,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徐悲鸿在画板前专心作画。

生:看到夜深了,徐悲鸿还没有休息,还在挥笔画画。

生:累了,他就坐着闭会儿眼睛,然后接着画。

师:(出示书上的插图)你看,这就是徐悲鸿画的马,这奔马不正是徐悲鸿奋发努力的写照吗?如果给这幅图起个名的话,你觉得哪个成语最合适?

生:马不停蹄。

师:一个比喻、一幅画、一个成语,就把徐悲鸿夜以继日刻苦学画的情景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了,一起读这段话。(生读)

师: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了?

生:“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从这句看出画画时间长,一整天都用来画画。

生:这样长时间的临摹对徐悲鸿来说是家常便饭,不是偶尔为之,所以这句话中用了“常常”一词。

师:是呀,在这一整天里,徐悲鸿完全沉浸在临摹的世界,他会忘记了――

生:忘记了吃饭。

生:忘记了休息。

生:忘记了时间。

生:忘记了自己。

生:忘记了整个世界。

师:这样的状态,文中用哪个词来形容的?

生:潜心。

师:想象一下,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动作?用上“时而”说一说。

生:他时而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作品;时而低头“刷刷刷”画上几笔;时而眉头紧锁,喃喃自语;时而满脸欣喜,快速地画着……

师:(指着“他画呀,画呀,……”一句)谁来读好这句话?老师提醒一下,“画呀,画呀,”该怎样读?联系一下徐悲鸿画画的特点,关注一下标点符号。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慢一点,突出画画时间的长。

生:两个“画呀”之间用的是逗号,停顿的时间要长,因为徐悲鸿一直在画画,没有休息。

师:对,谁来试试?(生读)

师:这一自然段可以用哪四个字来概括?

生:潜心临摹。(齐读第5自然段)

师:第6自然段开头就用一句话概括了这段内容,这句话就是这段话的――

生:中心句。

师:这样的构段方式就是――

生:总分。

师:学到这儿,你能发现第4自然段和第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生:啊,也是总分结构。第4自然段总写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第5、6两段从潜心临摹和生活清苦两方面分写他的奋发努力。

咬文嚼字并不单指字词的咀嚼、推敲,还有多方面的含义。我们从上面这个片段中就能看到老师把咬文嚼字很好地融于教学中,它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 多管齐下品句子。以上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品析句子:

(1) 抓重点字词。教师围绕“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这一要求,让学生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于是,“每逢……就……”“常常”“一整天”“潜心”……这些词语就进入了学生的眼帘,都让他们体会到徐悲鸿对画画的执著。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把感受到的所有文字浓缩成了四个字――“奋发努力”。对第5自然段则又概括为“潜心临摹”。这样,不仅是对课文字词的咀嚼,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提升。

(2) 抓合理想象。上面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空间,通过想象让感悟更为厚实,让情感更为丰盈。通过“读着这个比喻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这一整天里,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会有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动作?”这三处引发学生想象,不仅使他们理解了句中的重点词句,更重要的是把徐悲鸿学画如痴如醉的状态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3) 抓文中插图。课文插图是徐悲鸿擅长画的奔马,文中又把他比作不知疲倦的骏马,可见徐悲鸿与骏马已合二为一,物我相融。教者巧妙地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看插图、想插图、为插图命名,此时,学图即学人。“马不停蹄”成了徐悲鸿奋发努力的最真写照。其实,插图也是值得咀嚼的重要资源。

2. 借朗读指导,品标点。标点符号是句子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帮助字词把句子包含的意蕴表达得更加清晰、透彻。上面片段中,教者抓住“画呀,画呀”中的逗号,以朗读指导为手段,引导学生玩味,对文本的感悟有了新的补充,使得徐悲鸿埋头画画、不知疲倦的形象更加丰满,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助读。

3. 凭写作特点,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专注文本的内涵,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上面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把奋发努力的徐悲鸿和不知疲倦的骏马紧密地联系起来,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引导学生感悟第6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总分,也提醒学生感受三段间的总分关系。这样,“总分”这一种句构成段,段构成篇的写作方式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不仅明白徐悲鸿是如何奋发努力的,也明白了作者是如何把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写具体、写生动的,这对他们今后的习作大有帮助。

(注:本文为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级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作者单位: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