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K+VP”句式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明清以来的现代方言中存在着一种有别于普通话的特殊句式,即“k+vp”句式,对这种句式的讨论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和价值。本文把此句式归入早期反问句发展凝固为表疑问的疑问句的结果,并认为,现代方言区中,江淮地区为此句式的发源地。汉语方言现象的探讨,可以为汉语方言语法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
关键词:“K+VP”句式;方言;汉语方言语法史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081-01
熙先生首先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1985《中国语文》),提出汉语方言里的反复问句有“VP不VP”和“可VP”两种类型,这里的“可VP”类型主要出现与现代汉语方言中,也就是此文所要探讨的“K+VP”句式。
一个疑问副词K与谓语动词VP构成的格式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
这种类型的句式主要用来构成表示疑问的句式:(1)“范老爷平日可有最怕的人?”(《儒林外史》3回);(2)姐姐可大安了?(《红楼梦》79);(3)“兄弟,你可认得他么?”(《醒世姻缘传》18一229);(4)这观里有件宝贝,你可晓得?(《西游记》24.328);(5)你可要吃烧酒?(《金瓶梅》53.1438)
这种结构中,K的功能在于判断命题的是非、指出命题焦点,是一个表疑问的形态句法标记。
一、对于“K+VP”句式的归类,句法界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
一种意见将这种句式归入反复问句中。以熙为代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句式于应归入特指问句。以黄正德先生为代表。比较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把“K+VP”句式归入方言特有疑问句式更为妥当,记作“K”句式。理由如下:第一,所谓疑问句系统由特质问、选择问、是非问等构成的观点是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做的分类,套用于方言句式显得有些生硬;第二,就方言来看,此句式具有独特的特点,也是表疑问的强句式;把云南方言疑问句分类系统归列为:A特指问句:哪个叫你出来的?B选择问句:你吃饭还是吃面?C反复问句:你喝不喝酒?D“K”句式:a附加问句:你们走路过来的,格是?b“格问句”:你格吃饭了?更为合理。第三,将“K+VP”句式归入方言疑问系统中一个特有问句更方便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对于“K+VP”这一句式的来源,一直一来也存在几种见解,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认识: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句式就是明清以来出现的方言句式;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句式来源于反问句,K的前身应是“岂、宁”等一类可用于表反诘语气的副词。
的确,这个句式现在主要以方言的形式出现于部分地区,但并非凭空产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反问句中。中古文献中大量出现的“AdvVP不”中的“Adv”可以称之为疑问语气副词,从后汉到隋,句式中的“Adv”有“宁、颇、岂、叵”等几个,以后还有“可”。这种疑问语气副词是疑问副词产生的一个中间阶段。它们的前身,一般都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在反诘语气消失之后,开始用在是非问句中,中古进入“VP不”式反复问句,最后再发展出“AdvVP”式中的疑问副词,成为汉语疑问句构成的要素之一。疑问副词的出现是在中古晚期到近代前期,“AdvVP”式较多使用,并在方言中与“VP不VP”形成互补分布是宋代以后的事。“语法化过程不仅是实义虚化的过程,也是语法形式凝固的过程。”(张伯江《汉语疑问句的功能解释》)
现代方言中的“K+VP”句式更大可能是又含“岂”的反问句,当其反诘语气逐渐减弱到表疑问的语气占主导的时候,则演化为此句式。现代方言中,采用“K+VP”型问句的方言据熙先生(1985)主要有下三个方言区:吴语――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西南官话――云南省的昆明、通海、个旧、蒙自、曲靖、大理、思茅、梁河等地;下江官话――安徽省的合肥、玉河、嘉山、凤阳、芜湖、六安、霍邱、阜阳等地;江苏省的淮安、南京等地。虽然K的用词形式各个方言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并不影响整个句式的相似甚至相同性。现分别举例如下:你可要去?(江西玉山话);王林格忙着走?(云南沾益话);你克相信?(安徽合肥话)
我们推断,出现于不同方言中的“K+VP”格式具有同源关系,两者的相同相似可能是现在或者历史上的语言接触主要是由于移民迁徙等原因造成的。
结语:以云南为例,查历时资料及相关县志得知,云南的汉族不是土著民族,都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历史上,汉族入迁云南主要在三个时期:一是汉晋时期;二是唐代;三是明清时期。前两个时期迁入云南的汉族,被少数民族融合或夷化。云南现代汉族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也就是说云南方言中“K+VP”句式出现最早也是明清时期。再根据《太祖洪武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派将领傅友德(宿州人)“统率将士往征云南”(卷139),“率甲兵士三十万”(卷142)明代征云南的将领多是现在江淮方言区的人。故而可推断“K+VP”句式的地理来源应该归属于江淮地区。即:江淮地区西南地区。就全国范围来看,存在着一系列地区,以江淮地区为源头辐展开来。表示疑问的句式一般都不用普通话的疑问句式,也不用疑问语气词“吗”、“呢”,而是借助一个疑问副词“K”来表示疑问。有K构成的疑问句在这一系列地区相当发达,功能齐全,是行使疑问功能的重要和主要手段。由副词置于VP前表反问的早期句式逐渐凝固为表疑问为主的形式;当其反诘语气逐渐消失,疑问语气凸显以后,“K+VP”便形成现代方言中语法化程度很高的疑问句式。当然,本文只粗略的谈及个人的一点拙见,对于这一句式的相关问题还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J.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