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福斯特小说中的自然书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福斯特小说中的自然书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然是福斯特小说叙述的重要背景,也是其生态书写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不同面貌自然的描绘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在关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自然的不同面貌,是对人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福斯特;小说;自然书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81-02

自然在福斯特心中是一个神秘而又特别的存在。大学毕业后的那段旅行经历,那段徜徉在自然中无拘无束的时光无疑给福斯特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描绘过那些景象:空寂的蓝天、潺潺的流水、宁静的小镇、长满鲜花的丛林。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获取的宁静使得他精神放松,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和谐更是让他悸动不已,他将对自然的独特情感融进作品中,努力追求着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我们看到自然的多姿多彩、如诗如画,也看到自然的骤曦变幻、气势汹涌,福斯特笔下的自然展现了冷峻和清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

一、冷峻的自然

美国学者格洛费尔蒂指出:“人类悲剧性的缺陷是人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相对)的眼光,想要征服、人格化、驯化、侵犯以及开发每一自然事物。”①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主张人是最高级的存在物,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合理的,人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而毁坏或灭绝任何自然存在物,只要这样做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对自然界任意索取,人完全依据其感性的意愿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福斯特则努力修正人类对自然的这种错误认知,对于人类在自然面前持有的傲慢态度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抗议。他站在生态的立场上,提出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这不仅是自然的内在要求,还是人类长久生存的重要条件,更是当前社会能否发展下去的根本前提。在《霍华德庄园》中他提醒人们,目前的文明正在走向强大,但它不可能永远强大下去,因为“文明依赖大地”②,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敬畏自然,不只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生命的生存权利,更是要对自然作为客观存在的内在独特价值予以重视。而融入自然,则是将尊重自然的思想转化为行动,身体力行。因为当剥去我们所谓强壮的外壳,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谦卑。

自然如此的美丽,但自然的力量又是如此的惊人。我们熟悉自然温柔的一面,但当她用一张不常见的面孔对着人们时,人就吓得心神俱失。福斯特在小说中不止一次用到了潘神的意象。潘神是希腊神话中的山林田野之神,被认为是大自然的化身。据说潘神能让身处僻静处的人突然产生恐惧。在短篇小说《惊恐记》中,作者就描绘了潘神来临的景象。莱兰先生正在谴责因为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让大自然失去了诗意,自然之神灵也纷纷离开了人间,忽然“所有的声音都消逝了”,突如其来的寂静让所有人心中生出“一种悬念和焦虑”。尽管“上方有美丽的蓝天,下方有春天碧绿的树林,周围有最善良的朋友”,人们还是感到茫然的恐惧。无法解除的恐惧让人们狂乱的逃开,刚才湛蓝的天空此时瞬间变得昏黑,人们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什么都感觉不到,所有感性和理性的渠道都被堵塞住了,他们只会拼命的奔跑,他们害怕,“不是像人那样害怕,而是像野兽一样害怕”。③在这里,福斯特表现了在自然面前,人类不过就是文明的野兽,自然呼一口气,人类的精神就能为之崩溃的思想。人们呼唤潘神,但潘神真的来临时人又被吓的四处逃窜。福斯特讽刺了这些批评家们的叶公好龙,他们的敬畏不过是在为自己破坏自然的行为找寻自我安慰。在《最漫长的旅程》中的斯蒂芬也曾碰见潘神降临的景象,当时他感觉自己被“降住”了。他在树林里遇到一群羊,既没有牧羊人,也没有牧羊犬,就这样不声不响的一直往前走着。对于羊这种他已经习以为常的动物以如此不寻常的姿态出现时,他感到了恐惧,他快速的后退,朝它们“长长的白脸”尖叫,然后尽最大力气跑开。斯蒂芬的反应告诉我们,对于自然的力量,我们除了战栗和膜拜,别无他法,因为我们反抗不了。

英国著名的大气化学家、地球科学家和环保运动家拉夫洛克曾警告我们:“不要以为大地母亲会容忍不端行为,也不要以为处于人类的粗野所造成的危险境遇中她会像脆弱娇柔的女孩。她是坚韧顽强的,总是为那些遵守她的法则的子女保持着这个世界的温暖和舒适,但也会残酷地摧毁那些胆大妄为者。”④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决定了自然会如何对待人类,人类凭借技术的支持在地球上占有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但因此而将人类的意志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改变自然环境,最终必然会导致自然的报复。在短篇小说《机器停转》的故事开始的时代,地球表面已经变得一片荒芜,物种灭绝,到处是尘土和泥巴。人类借助机械的力量践踏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也让自己失去了容身之地,但人类并没有因此反省,对于失去利用价值的自然表现的不屑和疏离。主人公坐飞机旅行时,“一缕光线像玫瑰色手指头一样”伸进了她的客舱,这美丽的景色只是让她烦恼,她不满的调着窗帘,想将光线挡住,却不小心将窗帘卷了上去,“她透过天窗看见几片粉红色的小云朵在蓝天背景下摆动;太阳爬得更高时,光芒直射进来,洒满墙壁,像金色的海洋。”⑤阳光随着飞机的动势时高时低,不断波动,随时都有可能碰到主人公的脸庞,这让她感到一阵阵恐惧。如果人与自然的相处仅仅到此,那人类真的是没有未来可言了。福斯特还是为人类生存保留了一条出路,在被人遗弃的地球表面,仍然有人生存,他们不依靠机器,“隐藏在薄雾里和蕨菜丛中,直到我们的文明停止。”这些被机器判处“无家可归”罪的人,才是明天的希望。⑥对于依赖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的人,自然还是给予其依靠,所以在珍珠色的云朵里,嫩绿的蕨菜丛中,热爱自然的人们好好的活着。人类最终是离不开自然的,因为这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也唯有自然才能给予人类生存的资本。所以为了生存,人类也已应该放弃对科技的依赖,重返自然。

二、清新的自然

在福斯特之前,已经有很多英国作家在倡导和实践“重返自然”的理念或理想。比如华兹华斯、拜伦、济慈等人,就是这种理想的重视布道者和身体力行者。他们在作品中调动所有的艺术想象和技巧,用宗教般狂热的感情去赞美自然。著名的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其作品中描写自然的宁静和美,他从水仙、榆树、雏菊中倾听无声而忧郁的人性之歌,从自然中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在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中世纪城堡式的风景。而在济慈作品中的景色则如仙如梦、秀美崇高,充满了圣洁的光彩。福斯特作品中的自然,也是充满了灵气和韵味。他将自然情感化、将人物情感意象化,使风景成为作者情感的投射,他从更深的层次去审视风景,相信拯救灵魂的力量就蕴藏在其中。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意大利的小镇蒙泰里阿诺坐落在橄榄树林右边的一座小山上,“一片迷迷茫茫的绿色橄榄树沿着围墙挺立着,山城宛如梦幻中的一只奇异的船,漂浮在绿树和蓝天之间”。⑦麦丁莱河岸(即剑桥河岸)侧的山谷,绿草如茵,杉树间种其间。“天空湛蓝湛蓝的,天地相接的地方,渐次变成了白色;大地一片褐色,湿漉漉的,泥土气息浓郁。”⑧福斯特笔下的自然是个极其清新的世界。

自然向我们展示了她与人亲近的一面,人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那自然就与人类欣然共生。在《印度之行》中,摩尔夫人与一只小黄蜂的和谐关系向我们指明了这一点。摩尔夫人在房间挂衣服时看到钉子上趴着一只小黄蜂,摩尔夫人猜测它是将钉子错看成一个小小的树枝。人进入房间的动静和跟它说话的声音都并未惊动它,它就那样安稳趴在钉子上睡觉。作者说印度的动物似乎是分辨不清室内和室外有什么区别的,树林和居住区混合在一起,动物看到的是似乎永远存在的丛林。人的住所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所以“蝙蝠、老鼠、鸟类、昆虫在室内筑巢像是在外边一样迅速”。⑨正是因为人与自然互相交融,动物的生存不受到打扰,所以它们能安然的生活在人群周围,而人也对这种和谐的状况感到温馨。对于摩尔夫人来说这是一个新奇的体验,因为在英国如果出现这样的景象,这些不受欢迎的昆虫们一定会被围追堵截,用各种方法驱逐出人类住所,甚至会被肆意的杀害。但这里是印度,是自然的领地,“整个国家都是乡村。原野连着原野,然后是丘陵,丛林,丘陵,而后,是更加广阔的原野。”⑩穆尔夫人在这间屋子里获得的奇妙愉悦感,是自然生命在享受自己的乐趣,也是人类在享受自己生存的乐趣。

福斯特是深爱着大自然的,在其作品中,对于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而迅速退出人们视野的恬静田园有着深深的依恋。霍华德庄园造在高高低低的六岭山边,屋前的草地上种着榆树、橡树、苹果树、梨树和一架葡萄藤,屋旁是一个高大的山榆树,像一把巨伞一样守护着庄园。“太阳在外面照耀,画眉在雪球花上引吭高歌。一些孩子在金色麦秆堆里大呼小叫地玩耍。”生命中各种严肃的方面:死亡、别离、爱恋,“都在田野的深处展现出最深层的表达。”{11}在乡村里人们能看到生命有条不紊的进行,看到生命是一个整体,所有人都安然生活在一起,像是兄弟姐妹,这就是人类真正的家园。福斯特也悲叹这样美好的风光一去不复返。在短篇小说《另类王国》中,当被称为“另类王国”的山毛榉树林被沃斯特先生砍掉之后,博蒙特小姐在那片光秃的草原上跳起了舞,她的舞蹈让小鸟都随之起舞,河流甚至因此而停滞,风儿和云彩也为之入迷。福斯特将为失去的森林悲舞的博蒙特小姐比作自然的化身,“她的衣裙像一棵树的树冠裹在身上;她强壮有力的四肢像大树枝;她的喉咙像树上部的光滑树枝,那树枝朝着清晨致礼或朝着露水闪烁”。当自然被破坏的时候,“她跳着舞离开了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她往回跳,跳过几个世纪,直到所有的房屋和栅栏都倒掉,地球成了阳光下的荒原。”{12}时光不能倒流,远去的只有自然。

席勒说:“美是形式,我们可以观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13}清新美丽、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在福斯特笔下是个兼具美感与活力的世界。自然与人的情感之间存在着种种对应的关系,亲近则融洽、疏离则对峙。人的生存状况和人与自然的亲疏不无关系,福斯特意在引导人们发现自然的美好,捕捉自然蕴藏的灵性,以自然的精神来滋养人类干枯的灵魂。

注释:

①Cheryll Glotfelty,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Athens,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p.113.

②{11}分别为[英]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2页,第325页.

③⑤⑥{12}分别为[英]E·M·福斯特.福斯特短篇小说集[M].谷启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第124-125页,第151页,第84页.

④James Lovelock: The Ages of Gaia: A Biography of Our Living Ear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212

⑦[英]E·M·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林林,薛力敏译.北京:人民文联出版公司.1988:25.

⑧[英]E·M·福斯特.最漫长的旅程[M].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4.

⑨⑩分别为[英]E·M·福斯特.印度之行[M].杨自俭,邵翠英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5页,第155页.

{13}弗里德里希·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