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在弗洛伊德看来,“超我”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揭示了人在生理上、社会上和理想中的三种自身的表现状态,在现实的消费活动中,人们的“本我”受到规范而不能裸地表现,而“自我”就是生理或本能“我”的社会化形式,是要通过消费活动来塑造的,即消费是按“本我”的欲望,以“自我”消费的方式,去表现对“超我”的追求。所以,在广告中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三种人格结构方式,并针对人们的心理进行创意,就会增强广告的诱惑力和感染力,从而创造不菲的市场效果。

张扬“本我”,激发消费欲望

人们消费活动的动机常常是由原始的冲动和欲望构成的,体现着对“本我”的张扬。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商品极大丰富,人们的购物能力也达到了可以支持更多的非理性消费的程度,理性消费时代开始向感性消费时代过渡,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人们消费的理由更注重感官的满足、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即是对“本我”的表达,对人的普遍本性的满足。

商家也开始注重对这一时代特点的把握,从针对人的本望出发,在广告中体现这种心理特征。如中国移动“全球通”系列广告“我能”就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其中“王石篇”中,展现了探险家王石一次次向更新的高度攀登,发挥最大的“本我”能力,挑战极限,“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是一种“本我”欲望的展示。随着全球通“我能”一系列形象广告的播出,“全球通”的“我能”理念,缩短了与那些积极向上、努力拼搏、永不言败的人的心理距离,并且树立了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实用和更优质的业务的形象,使“全球通”的业务具有更大的价值,“全球通”品牌焕发出迷人的风采。可以说,全球通“我能”品牌理念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将致力于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客户的胜势,热情地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实现了“我能”品牌与客户的共赢。此外,周杰伦在“动感地带”的系列广告中宣扬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年轻人追求的就是个性,这么有个性的广告语怎会不吸引他们,再加上周杰伦富有个性的嗓音和曲调,已把产品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完善“自我”,刺激消费需求

“本我”按照趋乐避苦原则行事,是无法同客观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它需要有一个“代言人”出来同外部世界“交涉”,这便是“自我”。“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它的作用是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要遵从规范和约束,以最好的“自我”展示在社会面前,做最完美的“社会人”。这样人们的消费活动就不再仅仅是其自己的意志表现了,他们在有意无意中要争取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在广告宣传中对人们这种心理的把握也是很有必要的,如广告创意中常会强调完善“自我”来刺激消费需求。商务通用“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来暗示现代商务人士的标志,激发人们对完善“自我”的消费欲望;在昂立多邦电视广告《男人心篇》中,创意者将结婚、生子、买房子等这些男人渴望的、体现“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美好生活浓缩到了几个片段中,在温馨感人的场景中提醒受众:美好目标的实现需要靠健康的身体做支撑,而昂立多邦就是你健康身体的保障,也就是说昂立多邦能帮助我们把在社会中的“自我”完美起来。这样的广告诉求很快引起目标消费者的共鸣,从心理上接受了“都说有家的男人幸福,谁知养家的男人多辛苦”的广告主题和“为了爱你和你爱的人”的广告语,迅速提升了产品的形象和美誉度,并产生了不菲的市场效果。

在女性消费中,“自我”意愿的实现更是明显,莎士比亚曾说过:“上帝创造女人一张脸,女人又给自己一张脸。”换句话说就是女人有两张脸,一张是老天给予的,一张是“自我”期望的。很多女性心中常有一种“唯我”意识,最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现在女性商品的销售者常常能迎合许多虚荣女性“拥有唯一”的心理,提供她们向往的“唯有我用”的诱惑,不仅能得到好的收益,而且还能通过她们向自己的同伴宣传而收到免费广告的效果。

美化“超我”,营造消费意境

“超我”由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理想等所构成,可简单区分为“理想”、“良心”两个层次。“超我”的目的主要是控制和引导本能的冲动,并监督“自我”对“本我”的限制,因此,它所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超我”同“本我”一样。也是非理性的,它们都要歪曲和篡改现实。“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上认为它们应该是怎样而去认识的。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

在现实的消费活动中,人们会通过对消费对象和内容的理解来实现或表现自己的理想,展露“超我”的一面。如消费名牌产品,这些产品本身就有体现身份、地位、档次的价值意义,是人们“超我”理想体现的符号,在消费者中很能产生影响力和吸引力。在福特蒙迪欧“世界就看我的”上市宣传中,将产品定位于“时尚、优雅、沉稳,一个成功人士的工作和生活伙伴”,在创意表现上更是侧重于感性诉求,以“世界就看我的”为主题,分别推出“世界,看我怎么走”、“世界,看我耀世之美”和“世界,随我自在”的系列广告,从而达到引起消费欲求的目的。

当然,企业和广告制作者也要遵守道德原则,从“本我”出发,在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同时谋求利益,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并逐渐走向符合社会和人们要求的、理想的“超我”目的,这是很正常并合乎规律的。但有的企业和广告人为了一点眼前利益,不去约束“本我”原始的趋利欲望,不顾及道德规范和对社会的危害,导致社会上欺骗、失信、浮夸等不良风气不能得到有效抑制,最终使自己也受到法律与道德的谴责,无法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的,也达不到理想的“超我”境界,这是很可怕的现象,是一种扭曲的人格和病态心理在现实中的反映。

“如果一个企业从追求利润的本能到自觉遵守社会、企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至于他能够在规范的基础上为了长远的利益追求塑造‘超我’的标准,他就具有了品牌的影响力。我们不能光去看‘超我’这样一个东西,让大家忽略了企业所有的责任表现,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追求,只不过有人追求的是短期利益、即时利益,而有的企业追求长期利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广告创意中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人格结构的理论,以社会主义的法律与道德作为创意的基本点,抓住消费者的“本我”心理,刺激其“超我”的欲望,诱发其完善“自我”的心理动机,才能更好地达到促销的目的。

(作者单位:李怡,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孙慧,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廖永生,石家庄市旅游学校)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