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在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为了贯彻新课程的标准,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很少以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出现,采取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下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对作品的鉴赏不能脱离文本,只有对文本进行全面的感知和理解,才能在鉴赏主体上得到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愉悦。那么该如何正确感知文本呢?

1、知背景

《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由此可见,要充分理解一首诗词,和作者的诸多因素相关。任何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作者的其他作品。同时学生在鉴赏作品时也应该把作者及其作品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上考查,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考查,才有可能领略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

例如: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教授此词时,务必要使学生了解它的背景和作者写此词的生活处境、思想状态等情况。早年的李清照生活非常幸福,她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唱妇随,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偶尔,在丈夫长时间出差在外时,呤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类的闺音。可是,命运偏偏捉弄人,金人入侵,国破家亡,丧夫之痛,故土难回,把以前赏风弄月、衣食无忧的贵族“流放”到了这江南的烟雨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应运而生了。学生们只有了解此词的背景,才能真实地了解词人思想感情。

2、知典故

运用典故是古典诗词中通用的一种手法,可顺用,也可反用。如果学生在鉴赏诗词时不能了解作者用典故的出处、含义和用意,那就根本不能理解本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现的艺术特色。

例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借“闻笛赋”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其二,借“烂柯人”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总之,诗人借用典故暗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二.感知文本,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引起心灵的共鸣,或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把握作品的意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古典诗歌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之一。作者一般通过意象来表达作品的意境。所以,我们应该教导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抓住诗歌鉴赏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意象。体会意境,进入到诗人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亲身感受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近距离接近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

南唐李煜的《相见欢》一词,在该词中,词人以多个意象的融汇,构出离别之情的缠绵绯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此词为李煜归宋后所作。“西楼”,此楼非以前皇宫里的楼,“人去楼空”,昔日的前呼后拥,早已风光不再;今天的孑然一身,更是好不凄凉。此“楼”的意象渲染了寂寞的气氛。“月如钩”,此时的“月”只有晦暗,并处于深院中。孤人,又见瘦月,景残、事缺、国破、人别的伤感油然而生。“梧桐”意象,渲染的是一种忧愁之感,国破家亡,怎不生愁感?解读本词时,只有领悟这些意象,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分析诗词的技巧,领悟诗歌艺术的奥秘

在古诗词中,作者常借助于各种艺术手段和多种修辞方法来显示诗词的艺术特色。在引导学生鉴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文本中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同时还要注意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只有在分析诗词的技巧上,才能体会诗词的形象,更好地分析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要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在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对文本判读和感悟能力,必将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朱爱华,教师,现居江苏金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