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寨一代入去那里怀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大寨,这是我们来山西前就计划好的重点行程。太寨是曾经激发我们以及上一代人革命热情的地方。
大寨属于普中地区,在昔阳县城的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确168公里,从太原走太旧高速公路3小时即可到达。大寨曾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64年,号召农、业学太寨之后,吸引了1000余万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不少国家的元首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作为亲自树立的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圣地。如今,人们为了找寻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和探访太寨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新面貌,纷至沓来,
如今的大寨,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从县城直到虎头山上。一进大寨,犹如走进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历史画卷,称得上是山村农业模式的一个缩影,寨前是笔直的通行大道,新房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大寨旅行社楼房高高屹立。新镣起的釉砖贴面的四层大楼门前,“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的牌子光为耀眼夺目。楼上传出的机器声,给往日肃静的田园乡野增添了新的情调。
大寨并不大,现在也只有百余户人家,500多口人。当年寨门上的“大寨”红字依然十分醒目。走进寨门,笔直的街道两旁布满了占色古香的店铺;土特产,小商品琳琅满目。一条柏油路可以直通虎头山,站在虎头山上放眼望去,已经无法想象大寨当年的场景。山上原来的梯田已经退耕还林,绿树成萌,层层叠叠。沿山路向上走,不远处就是总理纪念亭,站在纪念亭中,下望大寨村,群山环抱着层层楼舍,如诗如画。一个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展现在眼前。
沿着山路继续往上走,就是陈永贵的墓碑,墓左侧百米处有郭沫若纪念碑,据说郭沫若的部分遗骨就葬在这里。正对墓碑的北面有四层台地,288级青石台阶,拾级而下,迎面是“大寨展览馆”。这是一座民族风格的仿古琉璃瓦建筑,四周松柏槐柳相间,极为雅致洁净。馆内在题词的“农业学大寨”金色大字下,展览了大寨人艰苦奋斗的全过程;展览馆的前方是大寨的好领班――陈永贯的雕像,栩栩如生。大寨人,包括现在年轻的一代,至令,仍然列陈永贵充满了崇敬。陈永贵是一个朴实的。充满智慧和魄力的农民政治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戒为国家的副总理,但是坚持户口不进北京,不拿国家工资,保持着农民身份和本色。他没上过学,42岁才摘掉文盲的帽子,但他的一些朴素的话语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心中没有大目标,一根谷草压弯腰心中有了大目标,千斤重担也敢挑”,“前进的路上,只有加油站,没有终点站”……
如今,在陈永贵故居可以感受到一些新的气息。在故居这条小巷予里,到处都是店铺和地摊,摆满了土特产和纪念品。走出小巷便是开阔的广场,广场北侧的山坡山是一排排青瓦屋顶的窑洞,这是大寨在“白天治坡、晚上治窝”的六十年代所建造的,在当时的农村属于很好的民居。窑洞对面的山坡山,是一排排红瓦屋顶的别墅群,这是村民们近几年建起来的,在现在的农村也是很好的住房。它们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大寨人凭着“大寨精神”,在每个时代都能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大寨经历过阵痛和彷徨。1991年底,在群众的呼吁声中,当年的铁姑娘,离开大寨11年的郭凤莲重返大寨,担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寨人进行第二次创业。此时,无论自力更生还是艰苦创业都有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经过十几年艰难的二次创业,如今的大寨已经有了煤矿、饮料、运输、食品、旅游等十几个企业,“大寨”品牌的商品30多种,成为晋中地区首富村和纳税第一村。大寨富裕了,为了报答那些为改变大寨穷山恶水付出一辈子心血的老人们,实行了养老金制度。而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全部免费,考上大学的每年1000元奖学金。村子里还建起了新的小学,科技楼保健院等社会福利设施。一个崭新的大寨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农业是大寨立村之本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大寨的强村之路,艰苦奋斗就是大寨的创业之魂”。这是大寨的带头人郭凤莲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对新时期大寨精神的一个概括。
边走边看边想,参观大寨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要结束了。临走之前,我特意给女儿襄了一个木制的手推车模型。年轻一代许多人没见过农民的辛勤劳作,更不知道六寨当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推土造田的辛苦,希望女儿能够从这个小礼物上受到一些教益和启发。我们还买了一些大寨的太阳饼、荞麦饼、小杂粮等土特产,准备给家乡的亲人尝一尝。我知道,他们尤其是老人们,也很想到这曾经令人向往的大寨来,看一看她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