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机制改革背景下校产管理观念的变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机制改革背景下校产管理观念的变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高职院校校产是教学、科研、管理等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资基础,是促进高职教育稳定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保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改善,传统的校产管理体制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校产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思想陈旧,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意识淡薄,资产利用率低、流失情况严重,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学校建设与发展造成极大影响。因此,本文分析校产管理观念的变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产管理 观念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国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并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在湖北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湖北省政府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在长江职业学院开展“高职院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校运行机制改革,首先是工作观念的变革。那么,在机制改革背景下,学校校产管理的观念应该怎样变革呢?

一、变校产添置观为校产投入观

过去的校产添置观是以满足现状需求为目标,以主观经验为主导。在校产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损坏了什么再补充什么,差什么就添置什么。这种观念是满足现状、维持现状的观念,它强调的是校产的使用价值。对当下的工作有好处,但缺乏校产添置的战略前瞻性。

校产投入观以满足学校发展规划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主导,因而具有前瞻性。校产投入观要求充分研究学校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及建设重点,用好校产的增量,把添置投放到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上去。如长江职业学院发展的规划目标是建设特色高职,因此校产投入的重点就要放在学校的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项目、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切实避免投入的方向性浪费、基建性浪费,争取投入的方向性效益。由于高职院校大多基础条件较差,为了迎接评估,建设新校区,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借款、贷款大量添置教学科研设备、房产土地等固定资产。原有的、能用的、合并前购置的许多校产校舍大多弃之不用。购置固定资产不是量力而行,而是盲目攀比、追赶时髦、贪大求全。资产投入产出效益的淡漠必然产生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的无序竞争。近些年在“争创地区一流”、“争创国家示范”等目标背景下资产形成和使用部门往往会不顾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一味贪大求全、盲目攀比,不断要求增加投入购置设备,并且要求设备是最先进的,设施是最齐全的,规模是最庞大的。在缺乏投入管理的科学机制下,有些资产形成后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利用率低下,甚至完全闲置,在造成国有资产浪费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教学设施设备的基本需求。有的固定资产购回后,压在仓库里几年都没有打开包装使用,未能对固定资产实施资源共享,从而引起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影响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校产投入观不仅强调校产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强调校产的投入产出功能。这就要引入市场机制,要求有关院系,有关专业,有关实验室、工作室及实习、实训基地充分用活校产资源和校产投入,实施创收计划,实现创收目标,使校产投入产生增收效果。

二、变校产管理观为校产经营观

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做好校产的使用管理工作,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校产的使用效益,保障校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校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与浪费。校产管理以校产的合理调配、降低损耗,提高校产使用效益为目标;校产经营则还要引入市场机制,以优质校产的增值效益为目标。经营校产首先应把校产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非创收性校产,一类为可创收性校产。对非创收性校产,可推行校产有偿使用办法。先概算出各院系、各单位应该使用的校产总量,并据此确定各院系、各单位校产使用的资金总额度,作为各单位使用校产的基数。在基数上节约使用校产的,学校给以节约奖励。在基数上超用校产资源的,应通过自己创收、或者通过争取纵向拨款、或者通过横向合作经费给以补偿。通过校产有偿使用管理,既可以节约资源、充分发挥校产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也可以调动各单位、各部门创收增效的积极性。

对可创收性校产,除实行有偿使用外,还应积极鼓励各相关单位及部门进行有效的经营。这种经营尽可能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个效益,即学生教育效益、社会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校产创收工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使学校、相关单位部门与个人都能得到实际利益,从而保护各单位、部门创收的积极性,保证学校校产的使用及投入产出效益。在校产经营的问题上,还要特别强调当前教育与产业对接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争取纵向建设项目和政策支持,扩大校产资源;争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共建教育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产资源的高度整合与综合利用。很多高职学校缺少专门统一的校产管理机构。有些已设立校产管理机构的,又缺乏真正的校产管理人才,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综合的全方位管理理念,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这些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中职责权限界定不清,物资采购争着管,而设备入库、资产使用效益分析、资产跟踪调控等管理无人问津,校产管理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等现象。

另外资产管理模式和手段落后,无法实现实时管理,校产利用率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计算机单机辅助管理模式来管理固定资产,这种管理模式缺乏协调、沟通机能,在校产的后续管理中缺少监督约束机制,它只是解决了资产的登记、查询分析、资产变动、账目打印、数据上报等功能,却没有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和财务核算功能,同时其他部门很难参与管理,使用单位不能随时查询和获得学校的资产信息,造成资产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不利于实现校产信息实时、动态的管理,普遍存在对账困难、监控不力、管理效能低、校产利用率低等问题。

三、变校产平均配置为绩效择优配置

校产的平均配置是一种保守的计划体制和吃大锅饭的办法,虽然各单位与部门都没有意见,但工作就会缺乏活力。要激活校产使用、创效、增值活力。变校产的平均配置为校产的绩效择优配置,就是要打破平均主义,对校产使用与创收效益好的单位、部门给予优先与优厚的配置。当然,这种优先与优厚的配置不是无偿的,而是要遵循有偿使用原则,并要求创造投入产出效益。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校产,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对要求配置的校产,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应当按程序报批。高职院校利用校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的校产应实现专项管理,实现风险控制,取得的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到位、机构不健全、规章制度滞后、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职责不清、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使得各部门各院系片面追求“小而全”“大而全”,资产配置、使用上很难进行有效的调剂,资源共享共用水平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