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何子健(1991―) ,男,汉族,青海贵德人,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2009级民族学专业,指导老师:王友富

摘要:青海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由于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下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与其他民族都不尽相同,表现在丧葬文化上,也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青海回族丧葬习俗严格恪守伊斯兰教教规,任何一种丧葬过程都严格的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这表现回族人民对其信仰的虔诚的态度,并在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前进。在青海回族的丧葬文化中有许多的习俗值得现代的中国社会借鉴,这都给现代的中国社会带来许多积极有益的启迪和深思。如:实行速葬、丧葬从简等。

关键词:青海回族、丧葬习俗、丧葬特点、宗教关系、

一、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

1、回族人将人的离世叫做“归真”,其内涵是祈求真主使其善终,能够回到真主那里去。青海回族人的丧葬习俗于其它地区回族人的归真大体过程是一致的。一般在临终前,要将临终者放置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一切增加临终人痛苦的各种因素。之后,临终者要将遗嘱留下来,以便清清白白的离开这个世界。这时还要念“清真言”。穆圣说“:谁结束最后一口气时念了清真言,谁必入乐园。”[1]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是要请阿訇给临终者念“讨白”,即诵读《古兰经》。这时的阿匍要以临终者的口气,代临终者用阿拉伯语向真主祷告,以祈祷真主饶恕自己的罪过。其次是要“口唤”,即平时与临终者发生过口角、矛盾,甚至是有仇恨的亲友,这时要主动向临终者说“色俩目”,要“口唤”,意为说明实情,消除误会、矛盾、隔阂等,以至于能都互相原谅,愉快地了结往事。并且当临终者交待完后,承嘱人必须要当场答应照办,使得临终者能够无牵无挂地告别现世,最终“归真”到真主身边。在临终者离世前,身边除了临终者的人和阿訇或德高望重并懂得伊斯兰教教规的人之外,其他人都不能进入室内,周边要保持肃静,不能有杂音,吵闹声等。其中,男性亡者,女性不能进入室内;女性亡者,男性不能进入室内。也就是要:“息声息,禁行走,男子室,妇人不入;妇人之室,男子不入,惟本生子女例外”[2]。

2、青海回族人在归真后,要闭其颌,理髭须,顺手足。这一过程是在整理亡人的仪表。并且将亡人放置在木床之上,脚朝西头向东或是脚朝南头向北,还要用洁净的白布覆盖亡人的尸体。并且将亡人“归真”的事告诉亡人的亲友,以便亲友前来吊唁,在青海,亡人“归真”时,前来吊唁的人可以送馍馍、米、面、油,或添“抬埋钱“,不得送花圈和挽幛。亡人在“归真”后。第一要“洗尸体”,也叫做“着水”。这是伊斯兰教最为重要的一项规定。如果亡人是男性,要请阿訇为其清洗,而是女性的亡人时,则要请经常礼拜的中老年妇人为其清洗。不能交替为其清洗。而战死的人和生下孩子而亡的产妇,不进行“着水”清洗。在“着水”之礼结束后,就要为亡人“穿尸布”,也称之为穿“卡凡”。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两个特点:一是颜色上必须是白色的布料,不用其他颜色的布料;二是白色的布料,必须是白棉布、白市布或者白漂布等,禁止使用绫罗绸缎等一类的高级布料。在“穿尸布”时,是用三丈六尺白布将亡人的尸体包裹起来。

3、亡人在“卡凡”之礼结束后,亲人会与亡人进行最后一次的告别,之后将进行“埋体”之礼,将亡人抬入清真寺专门制作的“塔拜提”(抬尸匣)内,之后将其抬到要进行“折纳则”的地方。“折纳则”是殡礼之意。这是穆斯林丧葬礼仪中主要的宗教仪式,是亲人对亡人最后的祈祷礼,有着最隆重、最庄严、最简朴的特点。殡礼一般在亡人的住宅院内进行,也有一些会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折纳则”的深层含义是:生者代表死者做最后一次礼拜。这体现出了回族这一少数民族对其的虔诚态度。

4、回族人在殡礼结束后,就要将亡人抬去墓地。在青海,亡人在送葬途中,没有鼓乐、纸人、纸马一般丧葬习俗的特点。妇女一般是不去送葬的,也不会去坟地。而回族男子都要积极的为死者抬尸匣,是由四人换抬,有的地方则会有八人换抬。抬尸匣有一隐喻是抬送亡人能够消除自己的罪过。在抬送亡人的过程中,要平稳庄重,速度快但是不跑起来,而且抬送的途中不能出现停放的状况。抬“尸匣”时要脚在前,头在后。将亡人抬送到墓地后,首先会有要一个人下到墓洞里,在四周撒上一些防虫药品,再将墓的口子遮住,之后将亡人从匣子里抬出,放在墓门口,最后就将亡人慢慢送进去,主张将尸体直接放在地上,然后就把墓门封好,亡人下葬后,在填土前,由送葬者在亡人头部的地方手捧三捧,并口诵《古兰经》。第一捧时念“:我从土上创造了你们。”第二捧时念“:我使你们复归于土中。”第三捧时念“:我将再次从土中复活你们。”[2]剩下的就只是填土掩埋。在殡礼结束后,亡人家通常会三天不做饭,饮食由亲朋好友提供。但是有的一些往人家会在送葬那天炸香油,用来招待阿匍。亡人生前穿过的衣服,要施舍给亲戚和贫困者,通常不会将其留在家中。

5、墓葬结束后,之后就是对亡人的祭奠活动。在亡人“归真”后的前七天叫做“头七”。在“头七”时,亡人家要请阿訇及有德高望众者等,到家里念经、吃油香。意为搭救亡人,祈求真主打开天堂之门。之后的“二七”“三七”等规模就不如头七大,甚至有的回族人家不请阿訇等人。回族人认为:亡人在“归真”后的四十天内,其灵魂仍在世间。这期间,亡人家要点香等,向真主祈祷。在四十天后,亡人家要请阿訇在早上去到坟前祭奠,之后请阿訇及亲友等来家里吃油香。之后的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会有一些祭奠活动。

二、青海回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回族所信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这对回族的丧葬习俗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就使得回族的丧葬习俗有很强的宗教特点。而回族的丧葬习俗有三个特点:速葬、薄葬、土葬。这三个丧葬习俗的特点与回族人民的生死观及伊斯兰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土葬。《古兰经》中写道:“他用泥土创造了你们,然后,你们立刻成为人类,散布各方”、“我确已用黑色的成形的粘土创造了人”、“真主创造你们,先用泥土,继用,然后,使你们成为配偶”。[3]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创造的,而人要回归真主就只能从土中回归。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用水葬的方式,让其回归真主。不过回族人是禁用火葬的方式,因为在伊斯兰教中,地狱就是火狱,火刑是由真主执掌,任何人无权使用。回族人认为,人的死亡是回归真主的过程,是真主让其脱离尘世回归到最初。人是从泥土中来,死后的人葬于大地,又变成泥土,是很自然、清净的事。所以回族人都用土葬方式,将亡人埋葬。

2、速葬。速葬是回族人丧葬习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亡人“归真”后,要尽快“入土为安”。如果是人为的因素导致遗体腐烂是对亡人的亵渎,是被禁止的。先知说到:“你们应尽快安葬亡者”。并且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亡人三日之内必葬,不择时日,不问风水,就地而葬。教法规定速葬亡人是“穆思台哈布”(益行),如果故意拖延时限,则被认为是“麦克鲁亥”(可憎之事)。[4]如果有回族人死在客乡,反对将其尸体运回乡。《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制度概论》中有写道:“今俗有即葬而迁者,又卒于旅途,千里之外载尸回乡者;甚至既葬旅所,复破冢起尸,尸已零落,仍包裹盘载,以归故里者,皆与圣人立教之义,大相悖谬矣,孝子仁人讵忍为之乎”[5]。所以,无论是青海回族还是其他地区的回族人民都坚持速葬的习俗,这既是对亡人的尊重也是对其的虔诚。而回族也有许多的谚语都体现了速葬的特点。如:“活着望幸福,死了望入土”、“亡人奔土如奔金”等。

3、薄葬。薄葬是回族丧葬的又一特点。回族有句谚语这样说道:“无论穷、无论富,都是三丈六尺布”。所以说,每一位回族人,无论富有或贫穷,“归真”后都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后掩埋,没有绫罗绸缎,也没有陪葬品。《古兰经》明确指出“: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必入下临诸河的乐园,那确是伟大的成功:在世没有信道,临终时仍不信道的人,即使以满地的黄金赎罪,也不被接受,这等人将受到痛苦的刑罚,他们绝没有任何的援助者。”[3]伊斯兰教是“两世并重”的宗教,认为一个人的血统、肤色、财富、声望等,对于他死后在真主面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回族人认为,厚葬无法减轻或增加一副恶人的罪责及善德。所以回族人民都反对在丧葬上花过多的钱,但对于清真寺、困难群众的捐助是十分大方的。而且也有些回族人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到圣地麦加朝觐,已完成“命、礼、斋、课、朝”这五大主命攻修。

三、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青海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由于受到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及文化的影响。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与其他民族不尽相同。特别是在丧葬习俗有明显的特点。回族人认为,人的生死是由真主决定,是已经安排好的,而生命也是由真主赐予的。并且只有真主才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其他任何人都无法创造生命,决定自己或是他人的生死。所以伊斯兰教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自杀或是对生命的摧残。

伊斯兰教有关丧葬习俗的规定包括着:静、速、严、简、禁、宽等内容。“静”是指要将生命垂危的临终者安置一个宁静的环境,避免任何增加临终者痛苦的各种因素,如:吵闹、喧哗、哭喊等;“速”则是指速葬,伊斯兰教教义规定;亡人必须在三日内尽快的安葬,使之“入土为安”;“严”是指在为亡人举行的丧葬仪式中都要严格的遵守教义和教规的有关规定,如用清洁的水为亡人“着水”、严格的用三丈六尺白布按教规包裹亡人尸体,不能用其他颜色的布料、高级布料等;“简”是指丧葬从简。只用三丈六尺白布包裹亡人之后进行掩埋,坟墓中不放置陪葬品;“禁”是指禁止在丧葬过程中,禁止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规定的以外习俗的出现,如:看风水、磕头、哭送亡人、男性为亡者时,女性不得入室内,而女性是亡者时,男性不得入室内等;“宽”是指依据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的有关丧葬规定,可以用水葬的方式来安葬亡人。比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无法实行土葬的情况下,可以在依据了教规的前提下而实行水葬安葬亡人;还有就是在没有水的情况时,可以用干净的土代替水来为亡人进行“着水”之礼,但是土必须是干净的土。以上的这些规定,对回族的丧葬习俗有着不可估量的深厚影响,并且因为这些规定,就使得回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着很强的伊斯兰教的特点,有着回族人自己的丧葬特色。

四、余论

青海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大都被称之为穆斯林。在回族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与其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有着深厚及密切的关系,回族人民的一切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有关,青海回族人也实实在在的遵守着这些教义与教规,并且在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别的凸显。在青海,回族人的丧葬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人自发的前来为亡者的家庭帮忙,不计报酬,不记得失。按照他们的说法就是:丧葬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个家庭的事,而是大家伙的“公事”。这体现了回族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而在帮忙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家帮忙的人多,帮忙做的事多,就体现出了这家人十分的厚道,有着宽厚的善良品性,就将被多数人所尊敬。所以说,在丧葬的过程中,回族人的许多习俗值得借鉴现代的中国社会借鉴,这都给现代的中国社会带来许多积极有益的启迪和深思。如:实行速葬、丧葬从简等。这些都体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自身多具有的优良本质以及这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特色。

青海回族的丧葬习俗与伊斯兰教存在着深厚、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丧葬是回族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深切的受到其所信仰的伊斯兰教的影响。著名的伊斯兰教学者金吉堂在《回族民族说》一文中所说到的一样:“回族之教训不仅示人以幽冥之理、深受之玄学与做人之准绳,实包有组织社会之一切制度,如经济、婚姻、丧葬等。”这就说明伊斯兰教与回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回族丧葬礼俗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教规,表现了其特有的民族特色。研究回族的丧葬习俗有利于了解回族这个民族的特性,有利于回族的内部团结,有利于中国社会多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团结,最终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回族丧葬文化中有许多的习俗都应当被我们所学习、继承和发展,如速葬、丧葬从简等。这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重庆三峡学院民族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4100)

参考文献:

[1] 郑丽梅.浅析穆斯林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J].回族研究.2003年4月

[2] 刘智.天方典礼[M].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 马坚.古兰经(译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 纪文梅 马楠. 西北回族的丧葬习俗.2009年第15期

[5] 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