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海大场金锑矿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海大场金锑矿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对青海大场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具有较强的意义和价值,利于该矿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关键词]青海 大场金矿床 成矿模式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47-1

1矿床成因类型

最初张德全等(2001)认为大场金矿床地质特征与 Groves et al.(1998)提出的造山型金矿床特征极为相似,故其类型属造山型金矿床,大部分学者均倾向于此观点(丁清峰,2004;赵财胜等,2005;丰成友等,2003,2004a,2004b;张德全等,2005,2007)。赵俊伟等(2007)也认为其和浊积岩中的金矿床特征类似,也属造山型金矿床。但是也有一些学者根据矿石中金赋存状态,认为大场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韩英善等,2006)或卡林型(Cargill,2004的内部报告,资料来自Inter-CiticMineral Inc., 2009)。总之,前人对大场金矿床的成因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实际上,有关卡林型金矿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Kerrich et al.,2000),部分矿床和典型的卡林型金矿既有明显的相似特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类卡林型金矿一词就被提出且被不少学者接受和使用(张复新等,2007)。但是,卡林型和类卡林型金矿本身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型金矿的差异和联系等,尚需大量实例验证和进一步研究厘定(陈衍景等,2004),例如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与造山型金矿的异同和联系,不同学者就有不同观点。Kerrich et al.(2000)将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列入与造山型金矿等并列的六种最重要岩金矿床类型之一。而陈衍景等(2004)则认为卡林金矿和造山型金矿均形成于碰撞造山带内,二者为上下关系,并指出秦岭地区是世界最重要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之一,其内卡林-类卡林型金矿与美国西部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岭区的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有明显不同的成矿地质背景,即它们分布于大陆内部的碰撞造山带内,且形成于碰撞造山过程挤压-伸展转变期;矿化类型从南向北具有从卡林型向造山型过渡的趋势,表明秦岭地区从南向北剥蚀程度增强。甚至张复新等(2004)还指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的形成与成矿作用的演化与板块造山运动存在密切耦合关系,本身就属于造山型金矿范畴。总之,卡林型金矿和造山型金矿本身的异同和联系存在较大争议。

在1998年至2003年这六年中,又有很多学者认为巴颜喀拉北部的造山带是大场金矿床的位置,它影响了Au-Sb的成矿,在这一范围内印支造山的后期受到了金锑两大元素的矿化,断裂带也影响了矿体。大场的金矿床中,原生流动的包裹体分为气液两相、三相和富二氧化碳的包裹体。在重要的成矿阶段中,成矿的流体有低盐和中温的特点。其中,中温是指重要的金成矿阶段中,温度的平均数为 271 摄氏度,锑元素温度的平均数为201摄氏度,成矿的流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气、甲烷。造山型的金矿床与成矿流体的特点很相似。在多位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得知,西秦岭、南天山、黑龙江盆地与阿尔泰南缘等多个金矿床都与成矿流体的这些特点相同。所以,研究者们认为大场的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床的一种。大场金矿床一般是在5至8千米的深度形成金矿化。造山型的金矿床成矿过程中会形成组分分带,它和矿化成矿的位置有很大的联系。1998 年,Groves etal.研究的文献中提到,在造山型的金矿床里,金元素矿化是其矿化的中层部分,而锑元素的矿化则是比较浅层的。

因此将大场金矿和典型的卡林型金矿(不包括类卡林型金矿)特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差别:(1)大场金矿最浅部的明金石英脉(目前已经几乎剥蚀怠尽)出现了大量明金,一般卡林型金矿中金应该以微细浸染型为主;(2)大场金矿围岩并非常见的卡林型金矿的碳酸盐岩而是砂板岩,矿石以角砾状构造等为特征,和围岩截然不同;(3)大场金矿中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没有明显的卡林型金矿中的去碳酸盐化蚀变。(4)大场金矿存在毒砂等中高温含砷矿物,缺乏雌黄、雄黄等低温含砷矿物;(5)大场金矿主要矿石类型(金-石英-硫化物碎裂岩型矿石)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毒砂地温计研究的结果显示成矿深度约为 5.5~8.6km,远比一般卡林型金矿成矿深度要大。

将大场金矿和典型的卡林型金矿(不包括类卡林型金矿)特点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差别:(1)大场金矿最浅部的明金石英脉(目前已经几乎剥蚀怠尽)出现了大量明金,一般卡林型金矿中金应该以微细浸染型为主;(2)大场金矿围岩并非常见的卡林型金矿的碳酸盐岩而是砂板岩,矿石以角砾状构造等为特征,和围岩截然不同;(3)大场金矿中围岩蚀变以硅化、绢云母化为主,没有明显的卡林型金矿中的去碳酸盐化蚀变。(4)大场金矿存在毒砂等中高温含砷矿物,缺乏雌黄、雄黄等低温含砷矿物;(5)大场金矿主要矿石类型(金-石英-硫化物碎裂岩型矿石)

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毒砂地温计研究的结果显示成矿深度约为5.5~8.6km,远比一般卡林型金矿成矿深度要大。富CO2,盐度为1.2-7.6wt%NaCl;(6)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0~360°C,据此估算的压力为

2成矿模式

造山型金矿通常形成了增生和碰撞造山带挤压-转化变形过程中(Groves et al.,1998)。根据上述认识,我们建立大场金矿成矿模式如下:大场金矿可能是形成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区域变质峰期后的强烈逆冲过程中,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及含水浊积岩中周期性地热梯度的增加诱发了深源的热液沿着不同级别的逆冲断裂带向上运移。一级地壳尺度的昆仑山口-玛多-久治逆冲断裂(KMJTF)及麻多北-日格错-哇尔依逆冲断裂(MRWTF)作为深部巴颜喀拉山群变浊积岩脱水而成的变质流体上升通道;变质流体随后进入到KMJTF或MRWTF上盘的次级断裂中,并依次进入到更为浅层次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中,S、Pb以及Au等在流体生成以及运移过程中从变浊积岩中淋滤出来,含金的石英脉或硅化碎裂岩最终在浅层次巴颜喀拉山群的次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中就位。多阶段的金矿化可能是通过诸如Sibson et al.(1988)的周期性断层阀等特定机制或其他机制在松潘甘孜造山带内不同尺度的逆冲断裂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