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占领体制下的心理彷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占领体制下的心理彷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岛信夫的小说《美国学校》深刻表现了日本国民在美国占领体制下的心理状态。《美国学校》通过一群日本教师参观美国学校的经历,生动表现了当时日本人内心的巨大落差和面对不平等时的屈辱感,以及日本人对待美国文化时的矛盾心理。反映了日本人当时既无法适应美国文化又丢弃了本国传统的无奈和窘迫。

关键词:占领体制;美国学校;日本国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61-01

二战结束后,以美军为主的盟军占领日本,从此日本开始进入美军占领时期。这一时期对日本而言既是人民生活困苦、经济严重困难的重建阶段,同时也是打开国门,接受西方现代民主思想的重生阶段。因此,这个时代的日本文化鲜明地打上了这种双重烙印,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反映占领时期现实生活和日本人精神状态的文学作品,小岛信夫的小说《美国学校》便是其中的代表。日本学者松原新一曾在《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中评价说:“强调战后是被占领的时代,并且描写了在占领下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正是小岛信夫的《美国学校》以及大江健三郎的几部作品。”

小岛信夫是日本战后“第三新人派”的代表性作家,他正是凭借《美国学校》这篇小说获得了1954年“芥川奖”从而一举成名。故事主要讲述了战后一批日本英语老师参观美国占领军学校的经历。小岛信夫通过他细腻又富于讽刺性的文笔,以三个日本教师伊佐、山田和美智子之间的矛盾纠葛为线索,生动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一、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理落差

《美国学校》所反映的美军占领时期对日本来说是十分特殊的。美军的占领对日本来说不仅仅是战胜者的耀武扬威,也是第一次有机会真正认识到自己与先进世界的差距。小说中,美国人在物质条件上有着巨大的优势,通往美军军营的柏油路笔直平整,来往车辆络绎不绝。对美国学校的描述是“这所学堂建在占有宽阔场地住宅的中央,朝南有很大的玻璃窗。场地是农田改成的。对美国人来说,这算不上什么奢侈,在疏开一定距离并排着的住房里,连点上电灯的寝室都看得一清二楚,日本少女在照看着幼儿。在参观的人眼中,连这些日本少女都简直像是住在天堂里的人了。”反观日本人,只有贫困和饥饿。伊佐穷的连双皮鞋也没有,只能向别人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空着肚子前来参观。在参观的路上,两个美国兵赏赐了美智子两块巧克力,当美智子把巧克力分给边上的人后,聚在美智子周围的教员们,也就不想离开美智子身旁了。物质上的巨大差异给日本人带来了很强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如同一轮由痛苦、羡慕、屈辱拧成的大锤,无情地砸碎了日本人脆弱的自尊。

这种心理落差在小说中有很明显的表现。比如,美智子是一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她聪明能干,充满活力,英语教学水平甚至比一些美国教师还要强,但她在进入校园时这样想到:“日本人中,一些像自己这样能掌握英语的人与住在这里的美国人相比,从文化上来说,恐怕我们这些人要遥遥领先。然而我却要走上六公里路,为在这里换上高跟鞋而沾沾自喜。我们这样的人,已经贫穷得差一点进不了这个花园。”而当她听到美国校长说这里即使是最年轻的美国老师的工资也大约相当于日本教师工资最高者的十倍时,便“差一点没朝前栽倒,被伊佐扶住了。”做为日本人即使有才能也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而美国人哪怕资质平庸也能衣食无忧,占领体制下日美双方待遇上的巨大差异也自然给日本人带来极大的失落感。

二、反映了日本人被歧视的屈辱感

在《美国学校》中,主人公伊佐身上正体现了这种耻辱感,一个已经战败了的人,还要为了迎合美国人而讲英语,为美国人服务是一件十分羞耻的事情,因此他对于和美国人讲话十分抵触。早在选举期间做翻译时,因极为不愿意同美国黑人士兵讲英语,就故意躲开不进选举场让美国人难堪。“伊佐并没有进入选举场,黑人发现他不在了,便从场内退出来,却不见伊佐的影子。原来伊佐一下子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但残酷的现实根本不会尊重他这点可怜的自尊,这个美国黑人士兵感到受辱后回去便查了伊佐的资料,并在第二次相遇时用枪吓唬伊佐,逼着伊佐用英语挤出一句“让你久等了,实在对不起”之后,才得意地哼着爵士乐载着伊佐上路。伊佐能不能说英语根本不由自己做主,完全是出于美国人的需要。

山田则恰恰相反,对美国人则溜须拍马,毕恭毕敬。他在战时是杀人如麻的军官,却因懂英语而在战后混的顺风顺水,这让他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认为英语是自己攀附美国人最好的工具。因为千方百计想讨好美国人,山田一路上大谈如何不要让外国人看轻日本人,对其他教员走路和着装指指点点,可当他们参观美国学生的绘画课时,却被孩子们指认成各种鱼类引来一阵嘲笑。山田又极力想通过示范课程展示自己打压伊佐,最后却被美方校长威廉嘲弄为敢死精神,他的所有行动到最后都只是闹剧而已。无论日本人是逃避还是努力,在美国人看来都是可笑而毫无意义的。威廉面对来访的日本人总是一副居高临下满不在乎的态度,他在接见日本人时直接就说:“我们美童学堂的校舍是贵国日本出钱建造的。由于贵国的建筑师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很狡猾,所以正如大家看到的校舍太不像话。”而后又通过山田告诉他们:“吃饭请到离门口一百米处的广场的长凳社会去吃,只限于这么一个地方。”美国人根本就不在乎日本人所谓的东洋精神,不想也不需要了解一个战败民族的心声。

日本的民族性中带着一种很强的“耻感文化”色彩,对于自身的错误和不足即使有清楚的认识,但只要有借口掩盖不被别人强行揭开也不会去自觉的改正。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贫乏,国力有限,这些局限性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大萧条等大事件中早已暴露良久,却仍然不计国力的疯狂发动对外战争。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中提到:“美国一贯追逐强大,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必不可少,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的。”这种对精神力量所谓的重视根本不顾现实条件的制约,仅仅是为贫乏的物质条件找一块遮羞布罢了。最终,美军在二战中的彻底胜利将这块遮羞布撕得粉碎之时,日本人内心再如何痛苦也只能如同待宰的羔羊般无力。

三、展示了日本人对美国人的矛盾心理

虽然日本在国家层面上被占领成为别人的附庸,但对于国民来说却不啻为一种解放。随着和平宪法的颁布,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造,军国主义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小说中,山田虽然还残留着战前军官那趾高气昂的残暴脾气,但他早已经失去了一切特权,没人对他唯命是从,即使是弱小的伊佐面对山田的欺辱时照样也敢于反抗,这些在战败前是普通日本人所不敢想的。美国的强大富足似乎也为日本人提供了新的学习榜样,小说中的山田千方百计的讨好美国人和教育官员柴元,目的之一便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日本人对美国人又敬又怕,既畏惧其强大的力量摧毁本国的文化又希望他们能带来先进的元素从而改变自身悲惨的生活。

在“第三次新人派”之中,小岛信夫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小说非常善于运用象征、寓言和讽刺等多种表达手法。在《美国学校》中极具象征性的语言和讽刺手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作者十分善于利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场景描写来产生一种鲜明的对比感。比如,伊佐在穿过运动场时看到美国孩子们在快乐的游玩说笑,这欢乐的场景却让他流下眼泪,对他来说是一种可悲的快活情绪,外国人无忧无虑的生活与自己悲惨的境遇是如此格格不入,虽然这里是日本的国土,但自己似乎属于没资格到这里来的可悲民族。

参考文献:

[1]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现代の文学》(别卷)1978年版.

[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日本丛书,2002年版.

[3]曹志明.日本战后文学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