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留守学生转变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留守学生转变教育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时期农村中学留守学生日益增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也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思考,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研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即明确教育目标,重视把握留守学生心态,善待错误,用一颗挚爱之心细心呵护。

[关键词]留守学生 教育方法 心态 感化 善待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大农村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与之相应,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各方面有识之士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始终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并努力寻找稳妥可行的教育方式。经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完善,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有了一些较为清醒的认识。现在就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方法的转变提出如下几方面的看法。

1 明确教育目标

教育上的最大成功,不完全是高考考场上的高分,也不完全是高考达线的优势人数,而应该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心态健康、人格健全、成长快乐、个性发展。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本来是学校与家庭双方共同的任务,但是对于留守学生来说,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缺乏,有的家庭教育近乎甚至超过空白。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留守学生的教育目标,学校教育的任务明显加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新型学校教育方法

2 了解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留守学生心态

2.1 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分析。我目前所带班级,高一时留守学生18人,高三增至25人。经过长期耐心、细致、全面、周密地调查、了解、交流、沟通,我将留守学生的内心感受分析、总结为如下几种:①不舍感:父母远离,恋恋不舍;②孤独感:父母外出,虽有爷爷奶奶相伴,仍感到孤独无依;③遗弃感:父母离家已久,自己回家总是一把锁,感到被父母遗弃一般;④失落感:在校心中还比较充实,周末(回不回家)都有茫然若失之感;⑤自卑感:心里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⑥负罪感:父母对子女付出很多,在外打工吃苦,自己成绩不如意,因此愧对父母;⑦疏远感:父母成了要钱时的电话,付款时的“嗦”,感觉不到亲情;⑧冷漠感:需要父爱、母爱时遥不可及,逐渐对父母距离自己远近感到冷淡。

2.2 留守学生的心态。鉴于以上诸多感受,将留守生心态归纳为如下几种:①平常心:父母离家已久,自己理解。学会了独立,有明确的目标,心态较为坦然;②忧郁:平时与集体相处,一到回家的时候就忧心忡忡,愁容满面;③空虚:该回家时心中空荡荡,茫然若失;④怨恨:恨父母抛弃自己,或恨自己不争气;⑤叛逆:父母说东,自己偏向西,与父母格格不入;⑥报复:从父母的失望、怄气中得到解脱,得到一种莫名的满足。上述的心态虽不常见,却十分危险,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必须了解留守生的内心感受,准确把握学生多变的心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使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3 化不利为有利

父母常年在外,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很不利,但事物都是相对的。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教育者要善于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父母不在家,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爱,教师若能准确了解学生内心感受与心态,及时给予关心爱护,往往能让学生从师长身上感受到父母之感,自然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而接受老师,敬爱老师。譬如去年中秋节,我考虑到学生在校度过,尤其是留守生父母在千百里之外,上午就到蛋糕店订了75个月饼(当时班上74个学生),晚自习当同学们感到佳节平淡,留守生感到惆怅、失落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赏月,并让人搬去月饼,共同品尝,谈心、聊天、唱歌、说开心事。虽然只有一节自习课,却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轻松、亲切、开心、快乐,明亮的月光下,分明看到部分留守生眼中闪耀着晶莹的泪光。那一周的周记,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写了中秋赏月,而留守生几乎都写及此事。有个同学动情的写到,那天“我吃到了有生以来感到最甜最美的月饼。”虽然为每个同学只花了一元钱,但师生之间的这份情谊,这项活动的收获,学生心中的美好感受却是多少钱也无法衡量的。再如,我家中常备有板兰根、午时茶,学生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之类,我总是带回家中,亲自为他们调配服用。父母在家的同学有的不以为然,对于留守生,那感激之情,亲切之感是难以言表的。同时,父母不在家,如果学生能正确面对并接受这一事实,可以很好地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容易培养很强的自主意识。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化不利为有利,对留守生的教育虽辛苦,却也其乐无穷。

4 善待错误

高中生从年龄上讲,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常规的教育,道理一说他们都能懂,但往往犯糊涂,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留守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犯错误的更多,且错误类型也更复杂。我总认为:教育者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因为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也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很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上实行量化考评,用条条框框对号入座,这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固然有好处,管理上也降低了难度,但过多的清规戒律同时也压制了学生的生机与活力,磨灭了学生的灵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对于学生,我长期强调的是“明道理,辨是非,识大体,顾大局。”不存心危害他人,不违法犯罪。对于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小错误,我从不严惩,只反复强调,同样的要善于吸取教训,错误不能重犯,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记录,谈认识,对于典型的错误在班上诚恳友好的交流认识,提出警诫。换个角度,错误对学生的成长有时也是不可或缺的财富。因此,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一棍子打死”决不是教育。当然,宽容演变为纵容也不合教育常规,这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度”的把握。

5 几点(思考)设想

5.1 授权委任,宽严相济。留守生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感受不到正常的家庭温暖,其实家长在外也是心中不定的。务工家长在一定时间内将孩子委托给学校,让学校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行使教育者与家长的双重权限,履行双重义务,既可以让留守生获得家的踏实感,又能较好地在教育管理中做到宽严相济,让学生较为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既在千里之外,又在自己身边。

5.2 包干负责,临时家长。学校或班级组织教师对特殊的留守生实行包干负责制,让部分符合条件的老师担任一个或数个留守生的“临时家长”,在生活、思想乃至学习上实行帮扶教育。

5.3 费用管理。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留守生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抱有歉疚心理,常见的做法是在经济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而这又恰恰是一些留守生犯错误学坏的主要原因。另有部分家长迫切希望找到可靠的老师托付孩子并诚心酬谢,但作教师,几乎没有例外的认为这是有违师德的行为。而拒收酬资又引起留守生家长的误解与担心。综合考虑能否根据留守学生家长的经济收入自愿预缴费用(含学生生活费用)、规范管理、透明开支,包干教师在节假日对留守生的额外劳动适当领取补助。这样,也许能从总体上对留守生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较好的调节作用,避免留守生学校教育断层现象的发生,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为有机的整体。

也许探索研究尚不够深入,也许实践、思考尚不够成熟,也许语言表达尚不够尽意,但是本项探索、研究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明天”的宗旨,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中,用时间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