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运用PDCA循环模式提高急诊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运用PDCA循环模式提高急诊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模式管理危重病人转运的效果。方法:科室成立质量改进小组,运用PDCA模式对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安全进行质量管理,比较改进前后病人转运工作。结果:经过近5个月的实践管理,改进后病人转运各工作项合格率高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持续质量改进;PDCA循环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02-02

近两年医保开放后,大城市各大医院就诊人数急剧上升,危重病人数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急诊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它的特殊性在于患者都是急、危、重症,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急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任何的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甚至因此产生法律纠纷。为了提高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性,改进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程序,我科自2012年5月开始运用PDCA模式,对危重病人转运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问题分析

1.1 现状调查:2012年5月,我科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近两年的转运意外事件。我科病人转运流程为:根据医生医嘱,责任护士联系发送部工作人员护送至相关单位检查(或住院治疗)后返回急诊室,视病人病情来决定陪同人员和转运应急仪器物品药物。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根据当前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找出易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自制危重病人转运工作合格率统计表,随机观察抢救室内126个危重病人的转运护理情况,确定主要不安全因素(合格率低于98%)为:医生未与家属进行转运风险谈话(合格率仅38.9%)、转运前准备工作不充足或不符合病情(部分合格率低于75%);转运中管道维护(96.3%)、与接收单位配合不足(95%)、转运后仪器整理归位不足(76%)。

2 对策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2]是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PDCA 循环的运用避免了传统的护理质量改进方法中没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随意性强的缺点[3]。基于PDCA模式,针对原因,结合医院及科室资源,寻找可改进点,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提高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

2.1 计划(P):①收集各种危重病人转运相关的文献分析资料;②参阅各文献资料,制定改进措施;③实施改进措施,三个月后评估效果;④确定预期目标: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细化现有转运流程,使各项评估项合格率≥98%,转运安全得到实质提高。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2.2 实施改进措施(D)

2.2.1 在督促医务人员自身工作习惯态度责任心方面的改进:①护理排班上,在原有的责任制上增设组长一职,由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出色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指导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监督工作态度不佳、工作习惯不良的护士,共同护理病人。②订立奖惩机制:随时抽查,优秀者科室奖励小礼物,出现漏洞者,先指正,指正后还不改进的给予惩罚,并提倡互相监督。③采取情景模拟考核,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决策水平[4]。定期由组长考核组员的危重病人转运的准备工作能力、陪同检查时的应急能力,检查后各项归位整理的意识,记录成绩,成绩差者重点培训。

2.2.2 环境与支持系统改进:①严格把握转运指征,医生对病人作全面评估后分级并决定转运陪同人员。在转运前将转运的必要性及途中的风险告之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在现有的急诊抢救室谈话记录单上添加转运风险谈话签字项,作为书面凭证。②设计醒目的转运准备提醒标志和转运归来整理标志贴于病历夹上,随时提醒。设计转运check list,病人离开抢救室前核对。重新整理转运箱,将常用的体积较小的应急物品和药物全部归入箱内,转运时随拿随走,节省准备时间,还不易遗漏。③规定各管道固定方式和放置位置,转运前必须按规定方式安置各路管道,如规定转运时如有微泵类药物,统一将微泵固定在抢救床的输液杆上,针筒向内,避免了微泵随意放置时导致的滑落、碰撞,针筒向内避免碰撞时的断裂等。④增加各协作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做好转运前的通知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⑤保持各类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数量充足。为保证跟上目前日益增长的抢救病人数的需求量,申领足够的设备仪器以保障工作需要。仪器设备每次使用后确保功能状态,定期检查。⑥统计增长的病人就诊数,与上级部门协商,增加急诊工作人员,以免因工作忙碌导致的疏忽意外。

2.4 评价(A):经过这次质量改进,除了转运前谈话与仪器归位整理两项,其余项目的合格率皆达到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值的,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改进后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各项合格率明显高于改进前,除管道维护项(P>0.05),其余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 讨论

3.1 PDCA循环是进行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安全质量管理的指导框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是一种共识,但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上却十分困难。PDCA循环理论使这次质量改进变得有组织、有条理、有目的、有针对性。通过这次持续质量改进,强化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固化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了风险因素发生率,保证了转运的安全性。

3.2 转运前准备工作是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首要环节 :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可能导致患者的生病体征发生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5]。对高风险危重病人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举措。质量小组分析发生的意外事件时就发现,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准备工作的缺漏造成的。在培训时,将转运意外事件进行全科室分析讨论,剖析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员工对危重病人转运前准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一些列的标签提醒、组长和搭班人员相互督促、简化物品准备等措施,规范了转运准备行为,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合格率提高,从而有效减少了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3.3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PDCA 循环后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更加完善、细致、规范。转运过程中护士准备充分、意外情况处置及时、态度严谨,病人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医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他们的关注度,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

3.4 PDCA 循环的导入,形成了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并在改进过程中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化了团队精神。

可见,运用PDCA循环模式可完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减少了转运时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急危重病人转运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医,2008,10(3):54-56.

[2] 曹琨,邵月霞.PDCA循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31):99.

[3] 姚智萍,许月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4,3(6):413.

[4]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5]傅芬芬.急诊危重患者入院的运送管理[J].护理杂志,2008,25(11):68-69.

作者简介:

阮,女,1982年9月生,杭州,护师,护士,本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科,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