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奶业寒冬未到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奶业寒冬未到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受原料奶成本上涨及发改委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双重影响,2007年乳品加工企业业绩将迎来整体性滑坡

1月30日,食品板块龙头股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887,下称伊利股份)了2007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市场一片哗然。伊利股份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金融实务》记者采访时称,净利润预亏主要是受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会计处理的影响,与公司实际经营状况无关。

不过,受2007年下半年原料奶价格持续上涨,和2008年1月国家发改委临时价格干预政策的影响,中国乳品加工企业业绩将迎来整体性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2319,下称蒙牛乳业)创始人牛根生曾经有一句颇具民族主义情结的口号:“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而半年来的连续数次调价, 消费者“每天一杯奶”的成本已经直线上升。

前几年,伊利、蒙牛两只龙头股都曾被各大机构争相增持,风光无限。2007年下半年,机构却纷纷减仓。对奶业企业来说,这个冬天可能要比它们想象的更长。

「价格干预紧箍咒

此轮奶制品涨价风潮始于2007年下半年。11月至12月间,大部分奶业企业均将成品奶出厂价提高了8%至10%,各地零售价亦相应提高了10%至20%。

迫于CPI飞涨压力,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对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在内的部分重要商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实施办法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实行提价申报制度,有关企业须在提价前十个工作日,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价申请。

国家发改委同时公告了需向其提价申报的三类12家企业名录,在乳品行业中,伊利、蒙牛、光明、三鹿四家榜上有名。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统计数据,2006年,这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了全国奶业市场的46%。

其后,全国各地先后公布了执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的品种目录和企业名单。除四大奶业巨头外,地方奶企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临时价格干预的影响。

蒙牛乳业新闻发言人赵远华告诉《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蒙牛已经通知各区域经销商,暂时中止涨价计划。伊利一位内部人士则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透露,本来他们已与超市谈好了下一轮涨价计划,但受临时价格干预影响,计划只好取消。

受政策利空影响,奶业股进入低位徘徊。从1月15日到2月19日短短一个多月间,伊利股价下跌了24.39%,蒙牛股价下跌了16.73%,光明股价下跌了11.36 %,三元股价下跌了10.26%。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基金纷纷减持奶业股票。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共有82家基金合计持有约2.27亿伊利流通股,占全部流通股的49.86%。但是,截至2007年12月31日,持股基金仅余三家,占流通股的7.5%。

摩根士丹利报告认为,在奶制品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中国政府的价格干预措施无疑将显著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增加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

报告称,尽管临时价格干预实施办法规定“无正当理由,价格主管部门不得要求经营者亏损经营”,但是,在实际中,很难确定到底多大的调价幅度才是合理的,这对于企业的影响也是不确定的。

在1月28日召开的2007年全年经济运行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曾表示,待物价上涨过快的局面得到缓解后,目前执行的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将取消。但是,在当前冰雪灾害继续推高CPI至7.1%的严峻形势下,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仍无取消迹象。

「成本死结

作为价格高度敏感行业,去年以来,乳品加工企业集体涨价的直接原因是原料奶价格上涨,而原料奶价格上涨又与此轮饲料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据1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08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披露,过去一年里,用于生产原料奶的饲草料成本上涨了10%至15%,饲料玉米价格上涨了40%。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在论坛上透露,仅2007年11月份,奶牛精饲料价格就达到了1930元/吨,增幅达24%。

另一方面,原料奶定价机制不合理,也加剧了原料奶价格和成品奶价格的扭曲。

由于产业化程度偏低,力量分散,长期以来,中国奶农在与高度集中的乳品加工企业进行价格谈判时处于弱势地位,原料奶长期定价过低,奶农亏损严重。2007年以来,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集中宰杀奶牛的情况。

奶牛存栏数量的降低大幅减少了原料奶供应。2007年8月,各品加工企业进入生产旺季,原料奶供不应求,企业开始哄抢奶源,直接导致主产区原料奶价格大幅上涨。

2007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旨在提高奶农收入的八条政策措施,包括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和完善奶业产业政策等。不过,原料奶价格上涨势头有增无减。据《财经金融实务》记者初步统计,目前,蒙牛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为3.4元至3.5元/公斤,比去年初上涨了大约50%;去年上海原料奶收购价格上调了五次,光明乳业收购原料奶的涨幅也在50%左右。

摩根士丹利测算,原料奶成本一般占乳品加工企业生产成本的40%左右。包括蒙牛、伊利在内的牛奶巨头,目前主营产品都是液态奶。由此,原料奶每上涨10%,就会引起企业总利润减少3%。

此前,方言也曾在“2008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2007年1月至11月,全国乳品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188亿元,同比增长25%;但9至11月的利润率却持续下降,其直接原因,就是原料奶成本的推高。

「加速行业洗牌

2007年10月31日,伊利股份2007年三季报,显示净利润率由2.4%降至2.2%,国海证券随即把伊利股份的评级由“增持”调整为“中性”,理由是原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乳品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伊利的利润率在不断下降,营销费用却在上涨。

国海证券分析师刘金沪认为,目前,乳品行业的整体投资机会都不大。无论是龙头公司,还是中小公司,都面临着产品价格涨幅低于原料价格涨幅的局面,毛利率在两头受到挤压,净利润率将跌至2%的历史低点。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也显示,按照目前原料奶价格上涨的趋势,乳品企业若要保持盈利,成品奶价格还需上涨8%至10%,才能抵消过去两个月里原料奶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因此,政府应减少对企业涨价行为施加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乳品企业不能完全消化这两大不利影响,企业利润将显著降低,必将大大加快乳品行业洗牌。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液态奶在城市市场已经有增速放缓的迹象,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液态奶市场已经基本趋于饱和,其市场空间正在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和衍生乳制品(奶酪、酸奶、奶油、冰激凌等)转移。像蒙牛推出的特仑苏、伊利推出的金典和舒化奶、光明推出的畅优酸奶等,都是优化产品结构、分散成本压力的一种尝试。

这次发改委提价申报仅针对纯牛奶,并没有限制其他奶产品的涨价行为。

对于大企业来说,推出高端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是化解目前成本压力的主要办法。以蒙牛推出的高端品牌特仑苏为例,市场人士估计,其利润率可达100%左右,而一般纯牛奶利润率仅为5%到10%。

2007年6月,蒙牛已经建成了中国首个高科技乳品研究院,以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而伊利方面则加大了奶粉的产量。其2007年中报显示,目前伊利奶粉和其他奶制品的毛利率达36%,远高于液态奶26.39%的水平。

目前中国约有1700家至1800家乳品企业,其中90%都是中小企业。在伊利、蒙牛这样的龙头企业意图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减小成本压力的时候,小企业则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分析,小企业为了避免亏损,可能不得不提高成品奶价格,这将使他们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若大企业不提价,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小,从而加速退出市场。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透露,仅广东省今年就有三家民营乳品企业寻求被大企业并购,目前正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