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职高数学走入生活化的几点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职高数学走入生活化的几点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从职业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了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以便更好地提升数学教学实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学到数学知识。

关键词:职业高中;数学生活化;生活化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5-072-1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本问题时非常流利,但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而职业高中的学生一般基础较差,而且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入校时起点相对较低,尤其数学基础一般是较差的。笔者曾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在我校某学年招收的新生中,数学单科入学成绩(总分150分),不合格的占80%以上,60分以下的约占50%左右,最低分11分,20分以下的超过20人。那种纯粹的传授数学知识的教法已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方式乃至教学内容都必须针对职高学生特点及时地加以调整。而学生的数学基础也迫使我们职高的数学教师必须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改革之路。

一、从生活中发现概念的雏形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成功的教学经验启迪着每位教师,数学教学中若能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学习“排列组合”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现象:有一商场为模特搭配衣服,5件衣服,3条裤子,能连续多少天不重复搭配。35选7彩票有多少种选法……这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是排列组合,排列组合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排列组合有什么作用?怎样去计算……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排列组合”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

二、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概念

当学生已经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基本掌握了概念的含义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促进理解,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学习手段,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抽取其基本属性,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改一改

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我国地域辽阔,这些例子不可能是每一个学生都熟悉的,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改编素材。例如:卡丁车的赛场,城市的孩子清楚,可农村的孩子大都不明白;即使都是城市的学生,比如,对于海洋的运输和物产的认识,也有沿海与内陆之别,虽然现在信息传输相当普遍,但对于学生对事物可亲近程度自然不同。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促使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例如:有学生可能对水产不了解,就把水产改为当地特产;对书上“红旗小学”不了解,把它改成当地所在的学校;“收割机”“脱粒机”城市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就把它改成熟悉的机器,改一改,虽然只有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却把陌生的知识变成熟悉的事情,把枯燥的数学变成为喜闻乐见的生活。

2.添一添

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倡导的“添”绝不会是盲目地增加练习题,要增加的是教学中必要的、有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增加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的课堂上,增加了排值日生表等;在数学集合的认识时,引用了行业分类等。从生活的维度,围绕数学的主题去增加,比如一些数学的历史名题,如“庐山高有八十里,山峰顶上一粒米,米粒一转只三分,几转转到山脚底”(《算法统宗》卷10),虽然表达的形式比较古老,却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一些数学典故:“郑板桥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一少十,缺衣少食。”还有一些有民族特色的素材:“去九法”的验算方法,“一堆稻谷,外圈一圈是多少,就知道稻谷有多少”,还有一些比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地方风景、地方特产、地方风情,这些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材料展现在数学课堂上,带来的是愉悦和兴趣。

四、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主张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数学教学应该综合生活中的各种知识,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用知识,课外发现问题,课内讨论解决问题,课内课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建数学的学习网络。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都一定要、必须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呢?答案是不肯定的。所以,数学联系生活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数学源于生活,基于生活;但数学也应该高于生活,数学并不是生活的原原本本,它研究的是生活中的一般现象、普遍规律,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那么,怎样理解数学上的“适度”?我们不妨也来“数学联系生活”,用一个“香咖啡原理”作解释。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比作泡咖啡,那么数学就像咖啡因,生活就像糖,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数学味太浓(咖啡因太多),生活味太淡(糖太少),这样的咖啡太苦,学生学得乏味,学习的情感态度令人担忧;如果数学味太淡(咖啡因太少),生活味太浓(糖太多),这样泡的咖啡太甜,虽然学生学得有味,但学生必备的数学双基成为顾虑。为此,我们倡导数学教学适度生活化,为学生泡一杯“香咖啡”。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对待“生活数学”,把“生活数学”视为一种培养能力的途径,而不是数学本身。就如同练兵打仗,一次次的演习是为了锻炼军队,演习不是目的。同样,“生活数学”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同时又在生活中锻炼学生能力的练兵场,目的是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