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城紫皮大蒜病毒病与田间蓟马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城紫皮大蒜病毒病与田间蓟马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城紫皮大蒜已有800年的栽培历史,为黑龙江省地方名优品种,曾兴盛于计划经济末期。1998年阿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2008年“阿城大蒜”注册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但由于多年的连作、栽培技术原始落后,导致品质退化、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萎缩,同时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工作也十分欠缺,阿城八百年大蒜种植业正在走向衰退、崩溃的边缘。

关于大蒜退化机制,曾提出“种性退化”、“植株矮化”、“花叶病毒”、“隐蔽性减产”等多种模糊的概念。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大蒜感染病毒是南于长期营养体无性繁殖、未经种子有性世代所致。自从1919年报导葱蒜类病毒病以来,各国学者分离鉴定出多种病毒的颗粒及蛋白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为中心进行了大蒜茎尖脱毒苗试验研究工作,试图用脱毒苗替代种蒜用于生产。但是所谓的脱毒苗在田间很难维持无毒状态,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成功的规模经济栽培例子。对于大蒜的主要传毒媒介昆虫为何物、传何种病毒、其病源传递与流行方式如何,尚未见较清晰的报导。我们认为,首先要把肥水不足导致的小葱头与病毒引起的退化两种不同的效应区分开,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肥水管理、大水灌溉降温以促进葱头增大,或者防治媒介昆虫以控制病毒传播途径。

经多年的田间跟踪调查,我们观察到阿城大蒜产区的传毒媒介害虫主要有蓟马、红蜘蛛、叶蝉三种。以田间大蒜植株数为基准,蓟马的发生概率为100%,红蜘蛛发生概率小于5%,叶蝉在局部地块的发生概率为0.1~0.01%。黑龙江省大蒜及葱蒜类生产田上发生的叶蝉为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ifrons),体色为鲜艳的淡黄绿色,多发生于干旱年份,属突发迁移性为害。每年的5月中、下旬,日出前的约1个小时之内对大蒜、洋葱进行为害。种植田周边有自然植被时易发生,住宅及100%开垦种植区较少发生。而美洲的葱蒜田发生的叶蝉为浅褐色紫苑叶蝉(Macrostelesquadric lineatus)。阿城大蒜产区蓟马发生期为5月下旬直至收获期的7月上旬,发生频度可谓“铺天盖地”。每株寄生50~100只蓟马,远高于国际上制定的防治蓟马的行动阈值(action thresh—old)标准(每株5~35只)。红蜘蛛一般在高温干旱的6月中旬至收获期发生。由于蓟马早于红蜘蛛寄生于大蒜整株的每个叶片,所以一般以蓟马为害为主,只有在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才同时发生蓟马与红蜘蛛的共同为害。

为害葱蒜类的蓟马有葱蓟马(Thrips tadaci)、西花蓟马(Franklinella oceidentalis)、禾蓟马(F.tenuicomis)、马铃薯蓟马(F.schultzei)和蕃茄蓟马(F.fusca)。其中以葱蓟马最为常见,为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这些侵染葱蒜类的蓟马也广泛寄生于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烟草、棉花、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等百余科植物。蓟马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蓟马的成虫较耐强光,对白色、浅兰色有趋性,忌反射光。成虫的翅虽退化成棒状,但反应仍敏捷,遇异常情况时迅速从茎叶下落、进入土壤间隙中。成虫移动时,从植株的顶部,呈直立垂直状态,顺风横向飞跃。呈锯齿状跳跃转移。飞跃的着落点多为植株的基部,很少直接落到地表上。成虫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葱蒜类植株的隐蔽位置,如心部细嫩叶的内侧这些嫩叶的组织中。若虫I(1龄幼虫)、Ⅱ(2龄幼虫)龄期是发育初期、忌光期;若虫Ⅲ(第1蛹期)、Ⅳ(第2蛹期)处于发育中后期,且有两次蜕皮过程。蓟马的整个若虫期均忌强光、雨水、低温及潮湿天气。在若虫的取食期,蓟马在大蒜、洋葱、大葱、分蘖洋葱的心部细嫩叶的内侧及避光处隐蔽、摄食滋生。鸢尾黄斑病毒(IYSV)就是在蓟马的若虫I、II期复制,在幼虫和成虫锉吸叶片时,病毒通过汁液与唾液混合的方式感染植株。2龄幼虫蜕皮后即刻入土化蛹,有第1蛹期和第2蛹期。这一阶段有三次蜕皮过程,均处于相对静止的非取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最易被花蝽、草蛉幼虫、捕食螨、捕虱管蓟马等天敌捕食的阶段,故多隐藏在土壤间隙、枯枝落叶下面以及大蒜叶片间隙深处、紧凑的洋葱心叶基部,在此渡过若虫Ⅲ、Ⅳ期和羽化期。因此若虫期均需隐蔽的场所。大蒜套叠的叶片间隙深处为蓟马隐藏滋生繁衍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场所。高温干旱季节的大蒜田,每个植株都有相当数量的蓟马。从蓟马若虫四个时期的生活习性对葱蒜类叶片结构特征的适应性而言,决定了寄生的频率次序为大蒜>洋葱>分蘖洋葱>大葱;就葱蒜类的生态型而言,蓟马的发生频率为低温湿润生态型>高温干旱生态型品种。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大部分葱蒜类产区,通常在蓟马发生后才开始防治,因为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期,所以难以奏效,蓟马被认为对许多杀虫剂具有很高的先天抗药性。这种源于对蓟马生活习性和大蒜叶片结构特点认识的欠缺,导致了防治上的一个误区。在多年防治蓟马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全生育期喷洒心叶的防治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葱姜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20093018),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阿城紫皮大蒜品种退化防治及栽培示范”(GJ2010GG002316)。

近期有报导认为蓟马传染鸢尾黄斑病毒(IYSV);叶蝉通过针状刺吸式口器为害叶片传染黄矮病毒(0YDV、LYSV、MLO),红蜘蛛传染花叶病毒(GMbMV)。关于大蒜鸢尾黄斑病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引起重视,直到1998年才将这种病原描述为鸢尾黄斑病毒(Iris yellow spot virus,IYSV)。大蒜通过蓟马为害,感染IYSV病毒,或同时感染IYSV病毒和蕾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red wilt virus,TSWV),叶片褪绿呈现鸢尾黄斑。此外,引起褪绿呈黄斑点的病毒还有葱属植物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洋葱黄矮病毒(OYDV)和韭葱黄条纹病毒(Leek yellow stripevirus,LYSV)。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osaicvims,GMV)和大蒜黄条纹病毒(Gaelic yellow stripe virus)也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均是大蒜花叶病的主要病原。植物病毒不仅寄生于栽培植物,大多寄生于野生杂草,尤为多年生宿根杂草。因此大蒜病毒的防治不仅要防治传染媒介害虫蓟马,而且要清除田间毒源杂草,以减少IYSV和带毒蓟马的来源。

大蒜脱毒实质上指脱去葱属植物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和香石竹潜病毒组病毒。虽然可以通过茎尖组织培养生产无毒种苗,但在田间很难维持无毒状态。小于1口的茎尖外植体再生植株与种子退母再生植株,实无本质区别,均为茎尖生长点的分化生长。我国新疆昭苏、、青海格尔木及甘肃民乐等高海拔冷凉区很少发生传毒媒介昆虫为害之外,其他栽培区每年都被葱蓟马等媒介昆虫为害。但是每年都通过退母再生,大蒜的生长势得以恢复。目前的大蒜栽培关键不在于脱毒,而是脱毒苗或退母后的再生植株怎样不再被传毒媒介昆虫为害。即重点在于生育全程防治蓟马、红蜘蛛,保持健全的功能叶,植株绿叶状态收获。阿城紫皮蒜退化的根本原因为蓟马为害叶片感染病毒所致,所以防治病毒应从防治蓟马着手。蓟马的防治可选用吡虫啉、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无公害杀虫剂,于全生育期定期喷洒心叶10~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