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宜居北碚的“生态方程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宜居北碚的“生态方程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月22日晨,在北碚城南缙云广场,62岁的陈伯伯深吸一口气,舞起了太极剑,“现在的北碚与几年前相比,城市更大,环境更美,更宜居了”。

徜徉在绿树翠竹之中,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如何通过宜居建设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增强城市竞争力,就像一道待解的方程式,吸引着各地踊跃求解。

“北碚的优势在生态,潜力在生态,核心竞争力在生态,”北碚区委书记黄波说,“我们建设宜居北碚,就是要解开这道生态方程式,把北碚打造成像花儿一样绽放的城市。”

规划先行,创意取胜

4月21日,全市召开“宜居重庆”建设动员大会。

一个多月后,北碚一口气拿出《北碚区住房建设规划》、《北碚居住区综合整治规划》、《北碚区危旧房改造规划》等17个专项规划。“我们动作如此快,缘于北碚区在生态保护和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良好的基础。”北碚区建委总工程师赵琪说。

早在2002年,北碚区便开展了重庆市“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重庆市北碚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依托这项成果,北碚把主区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将宜居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到各项规划中。

站在北碚老城区的最高山头,向北可以看见一江碧绿的嘉陵江从北碚城区边沿蜿蜒而过。向南望去,幢幢现代化的楼房星星点点地掩映在一座座绿色山头之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座被绿色包围的城市,也同样遭遇过尴尬事。

在北碚,流传着一棵树挤走一幢楼的故事。在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兴建门诊大楼的规划里,原本计划砍掉一棵罗汉松。不料,消息传出,附近居民自发组织起来,要求“刀下留树”。最后,政府积极介入,医院三次调规,最终决定增加投资60多万元,将大楼地址后靠,留下罗汉松。

在注重政府与民众良性互动的同时,北碚区还借脑引智,聘请“王志刚工作室”为城市发展进行战略策划,提出打造“现代都市+美丽乡村”的战略构想,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把可感可融的宜居度带给市民。

胡乃文的家在一座小山脚下,小区依山而建。

每天清晨,胡乃文都会在“啾啾”的鸟鸣中醒来,推窗便见绿,眼前的小山让人神清气爽。

山上有树有竹,有步道,沿途还有桌椅供人休憩。“像这样留在城市中的小山,在北碚新城共有8座,”赵琪说,“我们对城市天际线、水际线作了严格保护,超前实施城市景观设计,保证每一个方向和角度都能见到绿色。”

在新城建设中,神来之笔要算“引竹入城”的创意。

北碚竹资源丰富,仅缙云山白云海就有近万亩竹林。竹子富有文化韵味,释氧量高,用途广泛,具有文化、生态、经济等多重效应,能否将缙云山的竹林引入城中?

“当时我们到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的浙江安吉县等地考察,并请中国林科院、中国竹学会、浙江省林科院的专家来北碚实地考察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引竹入城,完全可行。”时任新城管委会副主任江勇兴奋地说。

2006年春,北碚区提出用3年时间,构建独具特色的立体竹类绿化网,打造中国第一个竹海生态城。不仅如此,北碚区还有一个构想:在新城开建集竹文化展示、竹类科技研发于一体的重庆・世界竹类文化博物馆。

引竹入城的创意进一步凸显了北碚城市特色和个性。如今,漫步北碚新城,片片竹林迎面,满眼翠绿,清风徐来,竹叶婆娑,摇曳生姿……

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

“要不是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啷个住得进新房哟!”天府镇王家嘴的刘支珍搬进50平方米的新房时,乐得合不拢嘴。

像刘支珍一样搬进新房的有72户人家。“以前我们几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内,没有厨房厕所,一到下雨天,屋里到处在漏水。”刘支珍说,“搬进新房,家里人再也不担心会犯风湿病了。”

王家嘴72户居民喜迁新居,得益于北碚区正在实施的危旧房改造工程。

从2008年开始,北碚打响了一场危旧房改造攻坚战。

“既要实施危旧房改造,又要扩建新城,二者如何协调,确实是道难题。”北碚区副区长成肇兴坦言。

破解这道难题,北碚区提出一个原则:老城做减法,新城做加法。

“所谓老城做减法,就是严格控制旧城开发项目,折危建绿,见缝插绿,提升老城舒适度。”成肇兴说,“在北碚26个危旧房改造片区中,将有11个片区只拆房不建房,用于森林绿地和公共设施建设。”

但压力由此而来。11个片区只拆不建,还要建设10.8万平方米的绿地,建设资金只能靠政府自己筹备。这让北碚区财政捉襟见肘。

在考察沈阳、桂林等城市的森林建设经验后,北碚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拓宽融资招商渠道。

区建委副主任、危改办副主任熊文介绍说,北碚区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开展项目信贷融资的同时,注重精心包装危旧房改造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拆迁整治。2008年在全区完成的6个片区拆危建绿项目中,有4个是通过招商实现的,吸引社会资金4亿多元。

“做加法就是为了聚集新城人气,减轻老城压力。”成肇兴解释说。2001年,城南新区开建时,只有三个孤零零的小区、两条穿插其间的公路,周围被大片菜地包围。当时城南的小区房每平方米仅380元,竟无人愿意“下叉”。

如何聚集人气?2002年,北碚区决定将位于老城区黄金地段的行政中心搬迁至新城。

2004年9月,行政中心正式搬迁。这一搬,竟催生出了“搬迁效应”:搬迁后的原址增加商业门面4万多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四大家”和50多个部门集中办公,节约了行政成本,方便了群众办事;学校、医院、酒店、生活小区等如雨后春笋般在新城崛起……

每天清晨和黄昏,位于行政中心的缙云广场成为人们晨练和健身的好去处。

“缙云广场占地6.7万平方米,这是目前重庆主城最大的广场。”赵琪说,但广场建设之初,面积仅为3.5万平方米。按照原先的规划,缙云广场左右两边各有一块商业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

为了给城市增添一道风景线,让市民有一个宽敞的“客厅”,北碚巧妙地做了一道“加法”:2008年下半年,以土地储备置换的方式,向开发商换得了这两块地。

换来的地块分别栽上了桂花、银杏、香樟、紫薇,形形的翠竹傲立其中。如今,缙云广场的绿地率已超过70%,每天前来观光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06年沿海一大型企业,主动找到有关部门想落户北碚。这是一家灯具生产企业,年产值可达10亿元,能吸纳近千人就业。

一切进展顺利,但在环保审批时,被拦了下来。北碚区环保局副局长文继宏说:“这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电镀,而当时重庆没有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所以我们亮出了红牌。”

近5年来,北碚区在招商引资上拒签污染项目60多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GDP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以上。

“60多亿元的投资对于拉动GDP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黄波说。

不仅拒绝污染项目进来,北碚区还先后关闭60多家造纸、化工、电镀等小企业。

有舍才有得。实施生态战略,北碚虽然拒绝了一批“财神爷”,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连续几年,北碚区环境质量在重庆市主城九区排名第一,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20余项国家级称号,并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望着墙上的北碚区远景规划图,黄波信心百倍地说:“到2012年,北碚居民的居住条件、人居环境、服务设施程度将达到西部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水平;到2017年,北碚将成为全国最宜居的城区之一。”

宜居北碚建设,不仅没有影响北碚发展速度,反而极大地增强了北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几年来,美国通用电气、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纷纷落户北碚。2008年,北碚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内资等11项经济指标增幅居主城九区之首。?笊

(本文图片均由北碚区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