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对话语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对话语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明威将“冰山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冰山风格”[1]。他的小说仅给出水面上冰山的一角做线索,却将水面下的巨大冰山留给读者去探索,这使得他的短篇小说在众多的现代小说形态中独树一帜。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语言简洁精练,全文仅有1000多字。在这1000多字里,海明威叙述了一个午夜发生在某个干净明亮的餐馆的故事。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一个孤独、曾企图自杀的老人午夜仍在餐馆里喝酒,两位侍者在等打烊时闲聊着。在无聊的等待中,他们将喝酒的老人当做谈论的唯一话题。最终,老人离开餐馆,年轻侍者急不可耐地回家,年长侍者走进一个不太干净的酒吧,在酒吧他深切地感受到了孤独、空虚和茫然,于是,他决定回家睡觉,尽管又是失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通过对两位侍者之间的对话及年长侍者内心独白的精心塑造来体现其简洁的写作风格,揭示其反复表达的“虚无”主题。本文旨在利用语用学中的会话理论来解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对话及独白,来探索海明威虚无思想的体现手段和方式,揭示其写作风格的形成特点。

一、语用理论和语用文体分析

里奇和肖特[2]认为近年来语言学家、哲学家及其他学者对言语行为和对话的研究可以运用到对小说中的对话,包括人物脑海中的自我“对话”,他们运用语用理论,结合不同的文本,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语用文体分析。他们运用的语用理论主要为格赖斯的会话原则,会话原则认为人们在会话时默认了一些原则,它们是量的原则(给出必要的会话信息量);质的原则(会话中说真的、有理据的话);相关原则(会话中说有一定关联的话);方式原则(会话要清晰明了)。在格赖斯的会话原则的基础上,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人的交际模式应为明示―推理交际,交际能成功就在于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着一个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3]

事实上,在人们的实际会话中,无论是会话原则还是关联理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破坏。出于语言修辞的需要,人们会不遵守会话原则,从这一角度讲,里奇和肖特[2]称会话原则为修辞原则。斯珀伯和威尔逊将交际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但是在实际交际中却存在着导致人们认知差异的各种因素,因此,交际双方在推理过程中需要努力推理,如果认知差异太大,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二、小说对话和独白的语用分析

(一)“冷漠”世界的体现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描绘的是老人孤独、空虚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有的只是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空虚。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对话描画了老人生活的外部冷漠世界。

“上个星期他想自杀,”一个侍者说。

“为什么?”

“他绝望啦。”

“干吗绝望?”

“没事儿。”

“你怎么知道是没事儿?”

“他有很多钱。”[4]

两个侍者的对话一问一答,简单明了。在年轻侍者看来,一个生命因绝望而自杀是微不

足道的,他将其作为打发消遣的谈论话题。当年长侍者问及老人因何而绝望自杀时,他轻描淡写地用一个词“没事儿”来概括,当年长侍者再追问他如何知道老人绝望自杀是没事儿时,他的回答竟然是“他有很多钱”。根据会话含义我们知道年轻侍者在回答问题用“没事儿”时,他没有给出必要的会话信息量,违反了会话原则中量的原则;他没说出真的、让听话人信服的话,违反了会话原则中质的原则。因此,年长侍者随后又追加疑问,但年轻侍者给出的答案不仅不能令年长侍者满意,更不能令读者满意。因为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人绝望自杀肯定是有原因的,谁也不会无缘无故、没事儿找事地寻死,更不会钱多了还寻死。海明威在这里恰恰给出了冰山的一角,将水下淹没的巨大冰山留给了读者去挖掘和探索。年轻侍者的会话只能解释为他对老人漠不关心、冷漠、不理解,从而他无法解释老人自杀的真正原因。

后文两个侍者的对话更印证了这一点:

“他干吗要自杀呀?”

“我怎么知道。”

“他上次是怎样自杀的?”

“他用绳子上吊。”

“谁把他放下来的?”

“他侄女。”

“干吗要把他放下来?”

“为他的灵魂担忧。”

“他有多少钱?”

“他有很多钱。”[4]

两个侍者的对话仍是一问一答,年长侍者问,年轻侍者答。当年长侍者再次问及老人因何而绝望自杀时,年轻侍者不得不承认自己不知道。当年长侍者问及老人侄女为何要救他时,年轻侍者说:“为他的灵魂担忧。”紧接着年长侍者问“他有多少钱?” 年轻侍者答:“他有很多钱。” 年长侍者的一系列提问看似随意、不相关,但我们知道这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他让读者自己去挖掘年长侍者的会话含义。根据会话相关原则,即会话中说有一定关联的话,读者可以推理年长侍者一系列提问之间的关联性:年长侍者认为老人侄女救他,也许为的是他的钱,而不是像年轻侍者说的“为他的灵魂担忧”。由此,老人生活的外部世界的冷漠、无情甚至冷酷跃然纸上。

年轻侍者对老人的微词和不敬行为更印证了这一点。

“他会通宵待在这里,”他对他的同事说,“我这会儿真想睡。我从来没有在三点钟以前睡觉过。他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4]

年轻侍者急于回家,他对老人待在酒馆迟迟不走很是不满,因此,他向年长侍者抱怨说老人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言外之意,老人死了就不会妨碍他早点儿回家了。给老人倒酒时,年轻侍者竟然对老人说:“你应该在上星期就自杀了。”好在老人是聋子,这冷言冷语他不听也罢。后文两个侍者谈到老人时,年长侍者认为老人很干净,即使醉了也不会将酒洒出来。年轻侍者却说:“……我希望他回家去。他并不关心那些非干活不可的人。” 最后,在老人要酒喝时,他粗鲁地一再说:“没啦!”迫使老人离开酒馆。年轻侍者并不关心老人,他关心的只是自己,他的言语和行为充分彰显了老人生活的世事炎凉和人情冷漠。

(二)“虚无”主题的体现

海明威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向读者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作品表达主题。两个侍者的对话显示出年轻侍者麻木、冷漠;年长侍者清醒、理性,他能看清这个冷漠的世界和理解老人孤寂的内心。通过年长侍者同年轻侍者的对话和其独白,海明威在小说中充分表达了虚无思想――即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否定。

“我们是不一样的,”那个年纪大些的侍者说。这会儿,他穿好衣服要回家了。“这不光是个年轻和信心的问题,虽然青春和信心都是十分美妙的。我每天晚上都很不愿意打烊,因为可能有人要上餐馆。”

“老兄,开通宵的酒店有得是。”

“你不懂。这儿是个干净愉快的餐馆。十分明亮。而且这会儿,灯光很亮,还有缥缈的树影。”[4]

年长侍者清醒地认识到他不同于年轻侍者,这不是因为年轻侍者拥有青春和所谓的信心,而在于年长侍者能感受老人的孤独和虚无感。老人将干净明亮的小酒馆当做暂时躲避冷漠、孤寂的避难所,年长侍者也是,而这些他认为是麻木、冷漠的年轻侍者所无法理解的。在老人和年轻侍者相继离去后,年长侍者的虚无感愈加明显,他思索着“虚无”,开始了自己内心的独白:

亮固然要很亮,但也必须是个干净愉快的地方。你不要听音乐。你肯定不要听音乐。你也不会神气地站在酒吧前面,虽然这会儿那里应有尽有。他怕什么?他不是怕,也不是发慌。他心里很有数,这是虚无缥缈。全是虚无缥缈,人也是虚无缥缈的。人所需要的只是虚无缥缈和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有些人生活于其中却从来没有感觉到,可是,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为了虚无缥缈。我们的虚无缥缈就在虚无缥缈中,虚无缥缈是你的名字,你的王国也叫虚无缥缈,你将是虚无缥缈中的虚无缥缈,因为原来就是虚无缥缈。给我们这个虚无缥缈吧,我们日常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是我们的,我们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是虚无缥缈的,我们的虚无缥缈,我们无不在虚无缥缈中,可是,把我们打虚无缥缈中拯救出来吧;为了虚无缥缈。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4]

在年长侍者的独白中,表示第二人称的词语“你” 和表示第一人称的词语“我们”反复出现,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从小说主题表达的关联性来理解:年长侍者的独白事实上是作家海明威设计的作者同读者之间的对话。表示虚无的词语“虚无缥缈”的反复出现,引发了读者对虚无主题的思考。年长侍者为了逃避虚无,要找一个能够清静地喝杯咖啡的地方,就像老人在酒吧喝酒一样。故事结尾,年长侍者离开酒吧,像老人一样又不得不回到黑暗孤独和虚无中去。这样的结尾加强了读者对小说虚无主题的思考。

三、结 语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对话和独白是海明威作品中给出的冰山一角。依据语用学中的会话原则和关联理论,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对话和独白进行分析,我们可挖掘和探索海明威作品中掩藏的巨大冰山,更好地解读其作品。

[参考文献]

[1] 崔道怡.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M] .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6.

[2] Leech & Short.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http:///group/topic/5877971/.

[作者简介]

范继花(1975― ),女,河南扶沟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