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断被修正,一直在坚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断被修正,一直在坚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过去的一年是我作为记者的第一个整年。凡事只要打上“第一”的印记,便有了非同凡响的意义。最近,无意翻到从前的照片,顿时觉得自己老了许多。这一年过得很长,感觉有两三年那么久,不是时空错乱,而是因为过分充实。

“记者到底是做什么的?”从业以来,已经被无数人问到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对记者这个职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采访,写稿。”通常我会这样简单作答。然而,写什么样的稿子,做什么样的题目,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

前段时间,需要做年终总结,才有时间把自己做过的事、发过的稿翻一遍,细数这一年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数不清的稿件没多少能记住,许多次的活动没什么可留下。回首这一年,最大的收获该是大量的知识和一点感悟。

从学校走出来,新闻在意识里更多的是子弹论、是施拉姆、是芝加哥学派……当走进社区,却发现自己甚至不知道一方水多少钱,更不知道业委会是什么。工作首先是学习,比理论、技巧更重要的是积累扎实的知识。实际工作使我懂得,水电暖的价格比知道施拉姆更重要,明白业委会的成立规则比清楚芝加哥学派的观点更实在……我被不断修正着。当大量的知识一点点被充实进大脑,自己逐渐变得丰盈起来。

比起坐在办公室里,每天做重复工作的人来说,记者的每天都是一种奇遇。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倾听不同的生活故事,萌生不同的感悟。2012年冬天一场大雪后,我去某小区采访暖气不热的问题。一进大门口遇到一对老夫妇,我向他们说明来意后,本来要出门的两位老人,把我请回了家里。老太太中途拉住我的手,发现手冰凉,便一直捂着回到家。采访结束后,她从里屋拿出一副手套塞到我手里,百般叮嘱“天冷,出门采访要多穿衣服”。我从一板一眼的学生腔,慢慢学会了拉家常;从站在居民对面,慢慢坐到了他们身边。

鉴于记者的身份,很多人愿意跟你说话,把他们的愤怒、埋怨或者喜悦讲给你听。他们的倾诉有时候很冗长,不过我通常不喜欢打断他们,他们可能话语逻辑不清,但都是在生活中淘洗出的道理;鉴于记者的身份,也有很多人不愿意跟你说话,任你百般问询。“跟你说了也没用”,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丧气话,而这也是让我觉得很无力的一句话。

2012年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我和同事一起去探访了半截楼里的生活。一栋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半截楼,没有水电、没有门窗,墙壁处处是裂缝,可是竟有二三十口子人住在里面。在二楼一间房里,住了环卫工一家三口,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双层床、小木头桌,就是家里的大件了,除此以外,不少是从垃圾箱捡回来的东西。尽管是白天,但是屋子里光线暗淡,小桌子太矮,女儿只能趴在小桌子上写作业。对面的破房间里支了炉灶,父亲下班从“厨房”做饭,烟雾缭绕。孩子作业一收,书桌变成了饭桌。一盘茄子、几个大馒头、一碗热水,一顿午饭便打发了。饭后,楼里的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玩耍,他们最好的玩具是父亲的垃圾车,就算是从路上捡来的爆仗皮,他们也玩得有滋有味。

采访回来,我觉得自己刚才是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地方住得挺好的,可是这里都说不让住了。”这样的话一直在我心里来来回回响起。从来没想到在繁华都市里竟有一隅是这样的,我想帮他们,也努力尝试,可是又很无力。这样的采访给了我太多的感慨。

比起获取信息,很多人将媒体当作解决难题的途径、最后的“救命稻草”。从家里暖气不热,到养老金太低,再到政策建议,大大小小,媒体给了他们一丝希望。“帮帮我”,这样的请求,让我倍感沉重。

课堂上,老师曾引导我们对媒体责任、新闻真实进行讨论,大家去翻阅各种理论书籍,寻找只言片语。现在想来,这些远非当年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面貌。我们无法对其做出定义,也没人能给出标准。从事新闻行业,工作的对象便是信息,面对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地涌过来,记者不是简单的接受者,而需要挑选、消化、加工,再以另外的方式输出,责任重大。而这一切如果有个标准,那便是自己的内心。记者,是一份良心活。

从入职的那天起,老记者们就告诉我,做记者很辛苦,要有心理准备。如今我确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辛苦之处。辛苦并不是因为每天走几公里的远路、跟多少人说话,而常常是因为心累。写起稿来茶饭不思、焦虑、上火,回到家将情绪转移给家人,这也许是不少记者的状态。采写新闻时,难免要经受内心的考问,慢慢地便会说“见得多了”,然后麻木了,没激情了,于是新闻之路便越走越窄了。

然而,如今社会瞬息万变,站在信息的风口浪尖,记者很难偷懒懈怠。一年来,微博、微信开始成为报纸的新阵地。一年来,我所在的生活日报不断尝试着新的办报模式。在信息的海洋中,没有人能够自称资深。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只能永远把自己当成新兵。再出发,也许步伐已经不像从前,然而我始终坚信,什么样的人便能写出什么样的新闻。新闻、知识都可以被修正,可内心的坚守却不可动摇。

(作者为生活日报社区新闻部记者)

本刊点评:社会是所大学校,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离社会有多近,新闻就有多真;离群众有多近,责任感就加重几分。干记者,确实是个“良心活”。社会需要、公众需求是记者的价值所在。以对记者价值的不变坚守来不断修正、充实自己,用“良心活”换来群众的“好生活”,这应该是所有新闻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