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释放孩子情感的天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释放孩子情感的天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好的文章大都是不平则鸣,情动而辞发,作家往往是在情感冲动下进行创作的,他们笔下的情景、人物都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岳阳楼记》,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背影》,朱自清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回忆我的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乡愁》,余光中表达了自己无限的思乡愁情;《中国石拱桥》虽然是篇说明文,但文中强烈表达了茅以升对祖国桥梁文化的挚爱,对桥梁事业忠诚的情感;《我的老师》,海伦·凯勒一文,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等等,因此,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体会课文中的情。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中就有情感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擅长确定情感目标和善于把握实现这一目标的情感因素。对一篇课文,情感目标的确定要适时、适当、适中,切不可凌驾在现实之外。找不到达成目标的情感因素而设定的情感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包括教材内容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学生的情感调动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的调动,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那么教师应注意哪些呢?

一、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情感特点

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情感内容与需求。一方面情感成长需要适合的情感内容,丰富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一般地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不稳定,既能很快激动,也容易冷漠下来。他们更易于接受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对于呆板的灌输式的说教具有自然的排斥,因此上课时需要教师将情感丰富地表露出来,以情激情,以调动学生情感来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的丰富情感,需要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否则达不到情感教学的目的。教师上课时应有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要兼顾教学内容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上情感的良性循环状态。

二、找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契合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只有找准课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契合点的选择应是对学生有所思考、有所启发的句子,不一定是中心句或修辞句或抒情句。有些句子看似平常,经过教师的艺术处理,就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完成情感目标教学的突破口。比如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文中写道:“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些句子正是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因为,学生读到这些句子,自然而然地结合生活中相类似的事,感同身受,因而生发出对小兄弟的同情之情和对“我”的憎恶之情。“但是后来,我想补过,偶然的机会提起儿时的这段旧事,他已经全然忘却。”这就让学生在同情与憎恶的基础上,更好地体验领会在误解与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亲情。

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寓情于理

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文学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槐《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阐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由洞庭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的个人感情提高到“国与民的忧乐观”,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胸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像喜亦喜,像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使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摒弃消极、颓废的情感,吸收健康、积极的情感,获得哲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