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寻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支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寻个性化阅读的有效“支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生 个性化阅读 有效支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40-0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倡导学生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其实,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支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这些“支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活动。

一、寻找个性化阅读的“切入点”

文本作为小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素材,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本内容都是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文本内容进行剖析,找出文本中最关键的词、句、段,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以最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莫高窟》这一篇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莫高窟彩塑、壁画、藏经洞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莫高窟曾经的辉煌,另一方面表达了对莫高窟曾遭受损失的痛心。这是课文中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的有效“切入点”。教学时,可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第一层次,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三个自然段中描写莫高窟的成语及排比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语言体验莫高窟不同的美,从而拉近学生与莫高窟艺术之间的距离。第二层次,利用课件给学生出示莫高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体验,帮助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语言,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意义。第三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经空空如也的藏经洞这一重点内容的解读,了解当时那一段耻辱的历史,让他们充分畅谈自己的感想,通过个性化解读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

以上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描写,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本语言、欣赏课文图片、畅谈独特感想这三个层次的个性化品读感悟,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有了有效的“支点”。

二、激发个性化阅读的“共鸣点”

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善于在分析学生学情的过程中激发个性化阅读的“共鸣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与探索。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一篇课文时,笔者紧紧围绕课文的语境给学生创设了开放的阅读情境。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首先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品读的方式去品悟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最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个别读,要求他们在个别读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对于伯诺德夫人的话:“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有的把重音落在“这盏灯”上,有的同学把重音落在“亮”上,虽然朗读的表现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个性。

以上教学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情激发学生与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共鸣点”,从而让课堂更高效。

三、捕捉个性化阅读的“生成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的。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特点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思考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互动中捕捉个性化阅读的“生成点”,从而引导学生迈向文本的更深处。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文本感受其主要内容以后,笔者引导学生再一次齐读课文。学生在读到长江水“浩浩荡荡”这个词语时都提高了嗓门。其中一位同学说:“我觉得这个词语不能像刚才那样重读,而应该轻读,这样,才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显然,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于是,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联系“送别”的情境,认为“浩浩荡荡”应该读得轻一些;有的同学联系文本中的关键词“依然”“伫立”“凝视”等,认为“浩浩荡荡”应该读得轻一些;有的同学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认为“浩浩荡荡”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浩浩荡荡”这个词语不仅表现了长江水悠远的意味,而且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情思。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使之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生成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编 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