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机理、区位及研究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机理、区位及研究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对过往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互动机制、区位研究以及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梳理出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137-03

自1962年Machlup提出生产的概念以来,在对生产的内涵不同诠释的基础上,学者们已达成基本共识,即生产是一种中间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问题,西方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如今仍然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从产业演变的视角看,随着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制造业企业由于内部技术缺陷,通过归核化发展,将许多服务活动从企业内部外包出去,促进了生产业的发展,表现出制造业的需求引致生产业的发展,谓之需求论。当经济发展到某一时段,发达的现代生产业表现出对制造业的需求拉动,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即所谓供给论。当经济发展到制造业专业化程度高、现代生产业发达时期,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表现出的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Bathla,2003)。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生产全面渗透到制造业的各环节,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现象,使两者的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了两业融合互动趋势。

所以,在理解生产业与制造业协同关系时要因时、因地、因产业类型的不同而科学地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制造业与生产业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

一、两业互动机理剖析

对于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不同的分析层面进行了较为深人的剖析。

1 基于社会分工的视角。该视角以社会分工细化促进生产业出现为切入点,从促进制造业交易费用降低的角度诠释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按照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随着生产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制造成本降低,但交易成本增加。分工越细,交易成本就越高,就越需要对产业分工进行重新组合。产业重新组织的一个表征就是企业把属于企业内部提供的服务活动外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的发展(Bhagwati,1984)。Grubel&Walker(1989)指出,生产业作为中间投人增加了生产的迂回性,使生产专业化、资本深化,同时又为进一步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提高劳动与其他要素的生产率。

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业同制造业的分工主要通过服务外包体现出来,服务外包使得生产企业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生产率。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使得生产产生“外部化”,这又使得生产本身变得更加专业,并逐渐取得了规模经济,促进了生产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

2 基于竞争优势的互动视角。该视角从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而对其产品价值链进行分解,进而催生服务外包的角度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Poaer(1985)认为,在企业价值链的运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来自价值链上的某些特定活动,这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企业为增强竞争力而分解价值链,将部分生产活动转给具有相对优势的企业,从而更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逐渐减少,而生产已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以及产品差异化的主要来源。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就直观地展示了生产业对打造制造业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

除此之外,有不少文献从生产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与制造业的知识流动产生交互创新的角度来阐述生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制。由于制造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内部化的局限以及技术知识溢出导致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弱化,使得更多的制造企业倾向于与多种主体进行合作创新。KIBS因其具有高知识密集性、高技术度和高互动性的特点而成为制造企业合作创新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Muller&Zenker(2001)认为,在整个创新系统中,KIBS提高了制造业创新的能力并且得到自身创新的激励。

还有文献从共生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共生表现在制造业亚群落和生产业亚群落之间的相互交融,制造业亚群落为生产业提供了生存环境,生产业亚群落为制造业制造业亚群落提供了营养和赖以生存的知识流。

以上几种分析视角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虽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但未能形成统一的分析范式。社会分工视角属于经济学范畴,共生视角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基于产业层面的解释;竞争力视角主要使用战略管理分析方法,是基于企业层面的解释;交互创新视角分析的主体集中在KIBS。这些视角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层面来分析,缺乏整体性。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其着眼点在产业层面,最终落脚点在企业层面,需要关联起来考虑。

二、两业互动区位研究

Nicolaides(1990)提出,生产业并不受制于空间因素,通过信息技术使得生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具有可分性。由于区位选择因子的不同侧重,目前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生产企业倾向于布局在制造企业集聚的地区。Drejer(2003)认为,商务服务业更倾向于集聚在重要城区,从而有利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那些生产业不集聚的地区不太可能支撑新兴工业的扩张,创新和就业率的增长(Coffey&Bailly,1993)。Raft&Ruhr(2007)研究表明,生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通常都追随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另一观点则认为,制造业的集聚性并不能用来较好地解释服务的地域性,二者没有地域上的相互依赖(Sassen,1991)。具有高度“前台”功能的生产服务业仍然保持集聚的趋势,传统具有“后台”功能的生产服务业则可以远离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从而享受低成本的好处(Nelson,1986;Moss,1987)。Werner&Sharp(2003)认为,高度定制的生产企业并非可随意定位,其区位选择受到政治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趋向定位于产业专业化程度高的区域。

其实,这两种代表性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在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变化对二者布局的影响时,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而已,有的受被研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有的受被研究的生产业类型及发展程度的影响。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二者的空间布局模式。

三、研究方法

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借助投入产出表来研究生产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Se-Hark Park(1999)利用1975—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八个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制造业发展对生产业的依赖。Guerrieri&Meliciani(2003)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六个代表性国家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制造业是生产业产出的主要需求部门,它同时决定着生产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水平。AlanJones(1992)通过建立加拿大经济中的服务和产品生产部门上相互作用的投入产出模型,证明产品生产与服务生产是相互依赖和补充的。Martinandersson(2004)对制造业和生产业的空间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指出生产业的区位和制造业的区位互为函数。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微观企业调查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stille(2002)借助德国联邦统计局对制造业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制造企业正在增加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服务成分,即制造业服务化。Hansen对丹麦制造业企业的调查发现,生产业的外部化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风险和应对偶然需求,有利于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Macpherson(1997)运用问卷和电话访谈等调查方法,发现生产业在制造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合文献分析,研究者多从宏观角度实证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者互动的关系,但不能有效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过程与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多元统计分析为主,后期则存在明显的行为主义特色;在数据获取上,早期以统计资料为主,后期则更多依靠问卷调查、企业深度访谈等方式;在研究路线上,早期以演绎为主,后期则采用实证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四、研究简评与展望

尽管文献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的解释差别较大,但是对共性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即生产业与制造业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层面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针对两者产业关联性分析的较多),很难找到严谨的阐述两者演变过程与机制的理论,而且缺少严格的理论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检验,不能有效地解释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内在过程与作用机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我国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的借鉴意义。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研究历史还不长,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

1 虽然生产业与制造业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学者的认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不同,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呈现出动态化,对其互动特征要进行深入探究。

2 当前对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研究较多,两者产业关联分析主要基于宏观或中观产业层面上,需要在此基础上,深入微观层面结合实证研究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理。从创新、共生、协同进化和环境等角度研究分析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是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针对两者互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展开机理分析,提炼与总结其互动功能整合模式。

3 根据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空间可分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影响因素深入研究生产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模式。在适宜的城市重点发展生产业以增强生产业对经济活动的整合能力,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