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m4塔“梦之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蒙山在云蒙峡、云蒙山森林公园的交汇处,云蒙山主峰到对家河村这一带分布着大量花岗岩山峰以及大量的花岗岩壁,有很多的攀爬可能。其中看起来最独特俊美的是矗立在对家河村附近的独立塔峰,我们给它起名“m4塔”。
线路名称:梦之旅。
首攀者:何川、mh。
线路信息:攀爬线路主要为三段。第一段,长30米,难度5.9;第二段,长30米,难度5.10b;第三段,长40米,难度5.10b。路线形态丰富,岩壁干净几乎无浮石,保护随处可放,保护站舒服可靠有树阴。
行程安排:整个行程共三天。第一天,徒步三小时到达营地,而后花费四小时侦察路线并开路。第二天,12个小时营地往返。如果更加重视效率,营地往返八小时可以实现,来回徒步两小时,攀爬三个半小时,下降一个半小时,顶峰上还可以停留玩耍一小时。第三天,撤营且徒步三个多小时出山。
第一天早上10:00云蒙峡停车场出发,下午14:00到龙潭沟,在这里M4清晰可见。此次攀登前,我曾徒步云蒙峡拍摄多张M4塔的远景照片,并依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计划可能的攀爬线路。依据照片规划线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不仅需要在脑中不断地权衡利弊,也需要与搭档反复地讨论。经过分析岩壁线路的过程,再结合攀爬时近距离的观察,岩壁的大量信息就存在脑子里,对临场应变的速度、准确度以及自信心很有帮助。这是一种很有效的线路规划方式。但我们对于接近岩壁的林间穿越却很少讨论,也没有足够的细节信息用来讨论。
下午15:30,我们空身钻进龙潭沟北沟,寻找到达岩壁起步的小路。在多处难度5以上的攀爬后,披荆斩棘中我们失去了方向。灌木和乔木混搭的山林中爬满了藤类植物,阻挡视线同时挡住前行道路,给探路带来很大麻烦,找路困难,前行缓慢,无法近距离观察岩壁。此时,我与mh产生了分歧。mh希望尽快上到M4塔延伸向南的混杂着岩壁与树林的山脊,他认为在岩壁上总胜过钻树林;而我的看法相反,认为哪怕再难钻的树林也比岩壁上行进速度要快得多,且能尽快接近主要目标。一段相对空旷的树林支持了我的看法,一段挡住去路的密林又使mh占着了上风。最终现实支持了我,密林中总能找到相对稀疏的地方,加上我俩不畏惧在林中穿梭,探路成功,找到了我意向中的线路起步点,返回时也捋顺折返营地的路。回到营地快20:00,天已擦黑,稍累。
第二天正式攀登,不知怎的,心里没有什么时间上的压力,也许是我和mh都不惧黑夜行动。早上5:30起床,天早已大亮,折腾来折腾去快8:00才出发。mh是一个很重视细节的人,流行的话叫“细节控”。攀爬过程中,他更多的是关注各种细节,从他那里我一直在汲取,支撑他关注细节的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广博的学识。
在林中穿行,我俩依旧时有分歧,因为开过路,沿着头一天计划好的秘径来到起步点,在顺着山坡树林往上行进20米后(约10:00),七八米高的断崖挡住去路,断崖之上还有密林,只好保护通过。10:45,mh第一段起步,上面再没密林,全是岩壁,mh对难度数字比我要保守,对他领攀的第一段,他说5.8,我跟攀感觉得有5.10,有两个动作发力很别扭。这一段的亮点在中间五米钻岩缝,视觉上是钻不过去的,实际上刚好容一个人的宽度,横着钻两米,竖着钻三米,这种宽度的特点就是想做动作也很难,没有空间,想呆着很容易,一放松就卡住了。TNF的超轻小红包吊在跨下被划破。在爬宽缝时常需要把装备吊在胯下以免妨碍身体动作,有的时候需要8字节绳圈长一点把节放在胯下,粉袋更是需要挪来挪去。等我跟攀到保护站时是12:00,五星级保护站。不得不说这条线路的保护站,个个都是五星级。这个保护站是大石头平台,坐在上面就像坐在椅子上一样,旁边是刚好够遮挡两个人的树阴;再上面的两个保护站都是大树。在保护站观察线路,15米直上后出现左右分岔,看起来都有攀爬的可能,只有攀爬到近处才能决定继续攀爬的走向。
直上的这一段可不容易,宽缝,难点处有“肉塞”的感觉。从大平台保护站起步,首先就是一处树丛挡住去路,全是带刺的植被,抓树掐草插泥的绝招齐上阵,更难的在后面,无法涨手的内角缝,岩壁两边很陡缺乏好脚点,缝的边缘略Open,Lay着不舒服。我摩挲半天,尽管心虚也只能上路,好在保护很好,带了3〜5#,可以推着走,也可以交替更换,心里想着不行就Aid,脚踩两边,手扶缝,双腿挺直,前俯后仰查看可用的点,脚点较低,缺乏足够的对抗,很不稳定,这么呆着的感觉很差,也没有上攀的有效办法,消耗倒是不多。试了试Lay一下,上脚,再踩两边,只要敢于相信自己的脚,敢于做动作,还是能前进。如此重复,进展很快;到了一个小屋檐,屋檐下的缝Lay住很舒服,可以在屋檐上面的缝里放个保护,屋檐上是喇叭口的内角缝,左手虎口朝上涨指屋檐角顶住腋下,右侧岩壁光溜溜,左侧屋檐下也光溜溜,右侧远处有好脚点,重心转移过去可以待住,观察了往右和直上,还是得回到左边的喇叭口宽缝,只要把肩膀挤到缝的边缘就成了,也就是一两个动作,有点像“肉塞”的第一个难点。试一试吧,左手插在缝里,左臂靠在外侧岩壁,左脚内翻脚掌靠在屋檐下的岩壁,右手扶右侧岩壁,右脚用力一蹬,右手变成推,身体绷住,靠摩擦居然能稳住,左臂就像别在缝里的树棍,上面还挂着我的驱体;上右脚蹬右侧岩壁,身体一阵蠕动,肩膀就靠住了,立马就轻松了。上到分岔处,选择了往左横移,五米横移,横移简单愉快,全是风化留下的大大的凹坑以及皲裂粗糙的纹路。12:45到达保护站,一棵大树,保护时坐着树枝背靠大树,树阴挡住阳光,凉风习习,别提多么惬意了。这一段的奋斗为接下来的完攀奠定了基础,这一段的路线选择也带来了后面的精彩线路。
最后一段可以说是我攀岩以来爬得最High的一段。14:00开始,起步是涨手缝,略有仰角,四米后仰角角度减少,10米处结束,而后左上方两米处指尖缝接着指缝又来了,五米后又是涨手缝,连续15米,然后是10米的Face,角度不大,手点很好。难点在开始的仰角缝和涨手缝到指缝的过渡,难度10b。一开始的缝可以涨手也可以Layback,计划着,脚离开树枝就要快速通过仰角的这一段,结合着涨手与Layback,找到几个尚可的脚点以及良好的保护。这一小段攀爬很流畅,比想像中要容易。涨手缝很快就爬到头了,在这里有两个选择。一种选择,直上到指缝,再往上一点是涨手缝,有一小段仰角的遮挡,再上面一段的情况看不太清楚;另一种选择,往左横移三米到另一条缝,那是在营地观察线路时最明显那条缝的上半段,原本是我们的首选,现在被涨手缝取代。横移是Face,全是Open点,难度大,横移过去后的内角缝逐渐收口,也很难。直上需要在Face面的三四个Move才能够到指尖缝,手点都不是太好,跨度也不小,好在脚点尚可,指尖缝很难用,缝的表面并不平整,有一些交错,能找到一个三个指尖大小的侧扣,大拇指还能在对面对抗,脚点较好,侧身但并不太平衡,手指需要发力,也不是十分稳定,在这里调整多次,也没有更好的动作,只能继续往上,一米高的地方变指缝,放了一个小号的nut,右手扶了一下岩壁,脚离开了好点,右手指尖在中间缝里挤了一下,再往上挪了挪给左手腾个地儿,左手拿上来指尖卡一下,再出右手,够到了一很好的涨指处,这里还能放一个特靠谱的nut,给后面的攀爬极大的信心。接下来有一小段也是涨指,要过一个小屋檐,再放了一个.5的C4,涨指上高脚,交替几个回合就通过了难点,后面可谓一马平川,涨手缝,风化造就了左边的坑坑洼洼,手点脚点都很好,在面上爬五米,涨手放个保护,又爬五米再放个保护,很快就通过了,因为爬得太投入也忘了取出相机拍照。最后的10米Face很快通过。
14:40是我整天最High的时候,我爬到大松树处,坐在树干上,翘着脚,给mh上好了自锁的保护,吹着山风,疯狂地满足于今天的攀爬。15:40我俩汇合在大松树,完成岩壁攀登。山顶有四块巨石。北边紧挨着M4的是另一个塔峰,中间有一个约三十米的断崖,西北边另有两个塔峰,M4最低。这四个塔的高度和规模递增,塔形却在递减。
在山顶停留了近一个小时后下降,五段,我们用时两个半小时。第一段下降15米,anchor为一棵巨大的松树。第二段下降30米,anchor为一丛荆条。第三段下降25米,anchor为一棵直径粗过10厘米的栎树。第四段下降20米,anchor用了一nut加一个石头犄角。第五段下降10米至树林。mh比较担心荆条丛和石头犄角的安全系数。荆条丛好歹是活物,石头犄角让mh一见光火,吐出不雅词汇,遂加了nut均衡受力。这种情况下,两人有分歧采用更保守的方案为宜。mh认为石头犄角有“脆”的可能,不能单点下降,我认为经过风化形成的花岗岩石头犄角很结实,经过观察外观和敲击测试,完全可以用来下降,我担心的是拴在犄角上的扁带是否有滑出的可能。第二段有些曲折,最担心抽绳时遇险,留了O形锁以减小摩擦。非常幸运,尽管抽绳时感觉阻力很重但很顺利。
再回到营地是20:15,天已尽黑,两个人精疲力竭。山谷里空荡荡的,暖湿的风不停地刮着,带来了零星的小雨。因为有成功登顶的基础,心情很放松,很愉快,这种愉快一直蔓延着,下雨不在乎,吃什么无所谓,睡觉也不着急,聊天的话也少了,慢慢地回放着品味着过去12个小时里发生的一切,它们最终被加工成一个小的片段或几幅场景永远记录在我的大脑主页,随时享阅。
主要攀登装备
一套C4最大到5号,一个红色LinkCam,大号的六角,两三个nuts,60米8.9单绳,dyneem带加若干小锁,下降留的扁带辅绳等。冗余装备不少,小机械塞、大小nuts、小号六角、Tricam。对偏远地区的攀登,大号的六角很管用,重量轻,还可以留做下降;带几个中小号的nuts也很有用,可以作为C4往下的延伸,放好了能承受冲坠,再小的就是aid时用了,再大的性能重量比不高。
露营装备
露营袋,1.2米防潮垫,睡袋。
主要食品
按照700g/人天准备,三袋方便面,400g炒面,300g肉,四袋榨菜,五个烧饼,60g压缩饼干。因为中午在对家河饱吃一顿,最后剩了一袋方便面和一个烧饼,食品刚好。燃料在煮最后一锅水时用光,稍欠。因为使用了过滤器,饮用水不费燃料,剩余不多的气罐支持了两人两天的热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