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泽普县胡杨林宾馆生土建筑设计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泽普县胡杨林宾馆生土建筑设计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生土建筑的认知,从技术的角度浅析生土建筑在当代低碳与节能环保背景下的建筑创作策略,探索地区生土建筑的生成特点与要素。

关键词:生土建筑 技术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1)03-0130-10

生土建筑概述

几千年以来生土建筑的命运就与人类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生土建筑是世界物质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但生土建筑却已成为一个被现今很多人所遗忘和忽略的角落。

我国的生土建筑按材料和建造工艺区分大致可以分为夯土建筑、土坯建筑、窑洞建筑等。生土建筑以其天然的物理性能具有蓄能。隔热、隔声、防辐射等功效。生土可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吸附,泥土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有利于身体健康,生土还可以还原于大地使之能够循环利用。生土建筑还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自然和谐、低污染等优势。所以在地球环境遭到破坏日益明显的今天,生土建筑不失为一个在建筑形式上很好的选择。

生土建筑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形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陪伴人类一路走来。远古人类当时还没有能力和技术去建造房屋,他们只能居住在天然的洞穴中,来避寒取暖,躲避野兽。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在中国出现了半穴居,后来又发展成为地上建筑。我们从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当时人们已掌握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在其后的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生土材料的特性所以夯土技术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得到广泛发展,比如青海的“庄窠”,福建的土楼。同时土坯建筑在中国也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在新疆、宁夏、青海、福建、等地发展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土坯建筑。

生土建筑与地域性建筑、生态建筑、地下建筑、覆土建筑,绿色建筑等都有很多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的定义都在随着人类的认识在不断改变,人类对于生土建筑的定义也应随之改变。现今对生土建筑的定义虽然比较多,但各自区别不大,如其中一种定义为:“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仅作了简单加工的以原生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这个概念它抓住了材料的特点,若将生土建筑的定义进行延伸可能会更宽泛更包容些。如:以运用低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创造符合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构筑物。

从技术角度来浅析生土建筑

对于生土建筑的性质,为何要发展生土建筑,这里仅从技术的角度进行简单阐述,从而为生土建筑的发展提供些理论依据。首先来看看什么是技术,关于技术在《辞海》中的定义是:“(1)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2)除操作技术外,广义地讲,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其环境而从事的各类活动的方法和手段。技术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间产物,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能力。技术的发展,是人的欲望与技术的一种互相作用。技术正是在人类的欲望不断满足,一个欲望满足后又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新的欲望促进下发展的。许多技术其发明的动机是善意的,然而在后来的运用中却产生了与初衷相悖的结果。比如众所周知的海洛因当初是作为一种镇静止疼药,后来发现其上瘾的副作用而后渐渐成为的。

技术的快速任意发展带给人类短暂的幸福和满足后,其弊端在工业文明时期便很快表现出来。工业文明的生产以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认为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人们很快发现其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大批量灭绝,已经影响到人类的长远生存问题。而人类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原始时期,由于当时技术简单粗糙所以对自然少有伤害,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

很多技术在发展的同时都对自然产生着破坏,因为它们的每一次运用都在改变着自然界,自然界的特点是它的天然性和无人干涉性。既然技术具有反对自然的特性,这就说明技术虽然被用来造福人类,但技术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也表达过类似的见解。

现今人类已经看到了无论何种高科技、高技术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无所不能,这是因为自然规律不能打破,技术是有边界存在的。既然高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的同时,更多带给人们的是恐惧,灾难,那么就需要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能够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这必然将成为今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这时低技术产品的优越性便逐步显现出来:低技术产品表现在建筑方面最合适的代表恐怕就是――生土建筑,这个在地球上已经成功伴随人类发展几千年的建筑形式,其优点大致为以下几点:㈩节约能源,主要是因为生土材料具有可回收的特性;(2)施工方便,(3)造价低廉,就地取材使其非常经济,(4)冬暖夏凉,由于生土具有导热系数小和热惰性好的优点,使得夏季白天室内的温度明显的低于室外温度,而夜间热量慢慢扩散,使室温又不会太低,冬季室内温度也明显高于室外。综合以上的优点也许它便是我们所追寻的能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建筑形式之一。

分析泽普县胡杨林宾馆方案设计

2000多年以前,张骞出使西域后,汉军曾在现今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屯田,后受西域都护府管辖。200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已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繁华城镇。泽普是维吾尔语“漂着金子的河”的意思。这里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还是新疆重要粮、棉和大红枣生产基地。泽普县总面积989km2,总人口20.15万,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79%。

在泽普县城西南35km的大漠戈壁深处,奇迹般地生长着一片壮美的胡杨林,这就是叶尔羌河畔的璀璨明珠――金胡杨国家3A级森林公园,泽普胡杨林宾馆便坐落在其中。众所周知新疆大多数的胡杨都生长在大漠中,呈现缺水、干旱的特点。而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在叶尔羌河冲击扇上缘,三面环水,在碧水的映衬下胡杨林显得更加葱葱郁郁,这也是泽普县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与众不同之处。景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已成为集静态区、休闲区、田园风光区,冰水游览区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胡杨林宾馆的设计可以使游人在观赏胡杨林的同时,也能享受休闲度假的乐趣,引领当地民俗风情旅游的新时尚。

该项目由新疆玉点建筑设计院院长刘谓先生于2008年主持设计。原方案为两栋都为弧形平面的建筑,以环抱的姿态朝向主要街道来欢迎八方来客。其中一栋楼为局部三层,另一栋楼为二层。本建筑设计强调土生土长的建筑材质并就地取材,将新疆喀泽普地区当地的夯土技术和材料与混凝土技术相结合。这样既能够满足建筑抗震要求,又能节约资源降低造价。这种夯土墙面的装饰追求类似胡杨树身的材质以及农家小院的墙体,使墙面凸凹不平。建筑一侧的屋面高低错落,而另一侧屋面浑圆夸张。都没有规律的向空间伸展、延伸,这样会使客房的室内空间各不相同,充满趣

味。设计师努力将屋顶,侧墙、底板融为一个有机体,所以整栋建筑就如同从地下生长出来的一样,极富生命力。

设计师又在建筑物周围布置相当于一层楼高的大片木质葡萄架,其粗犷和模仿树杈形状的搭架方式,体现出胡杨林景区中各个生命体自由生长的蓬勃生命力。同时葡萄架又将建筑物向周围进行延伸,使建筑物能更好的与周围环境交融,在夏天架子上面种植的葡萄等植物不但能提供给游客们一个纳凉的场所,更是给建筑物创造了一个“灰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灰空间”的运用手法还同时增加了建筑空间的层次,使原先形体略显简单的宾馆,层次感更加丰富。众所周知维吾尔族特别偏爱葡萄和葡萄架。凡是有维吾尔族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它们。那碧绿的大叶片儿和翡翠、玛瑙般晶莹的串串葡萄,在棚架的支撑下,形成了充满温馨的“灰空间”。就像维吾尔族著名歌唱家巴哈尔古丽在歌曲里唱的“葡萄一串歌一串,甜甜的歌儿迎宾客,欢迎远方的朋友们,葡萄架下坐一坐”。当宾客们围坐在葡萄架下吃着瓜果,馓子,听着动人的音乐旋律和节奏鲜明的鼓点,看着优美的民族舞蹈,会忘却所有烦恼和忧愁,享受到仙境般的逍遥和幸福。

设计师还引入了水景,这也是本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设计师让水体如同一个美妙的音符在场地中游走,由宽到细自然渐变。它不但能与宾馆及周围景色巧于因借、倒影成趣,它同时还能起到组织人流和空间的作用,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味无穷的倒影。她同时还能为植物、鱼,微生物等提供生存之地。由于亲水性是人的特性,特别是儿童,这样又能给游容提供一个近水、嬉水的场所。

本工程于2009年12月竣工,很遗憾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工期,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建成后与原方案有所差别。最终建筑面积4636m2,地上局部2层,总耗资500万元。宾馆共有60套标准客房,其中包括家庭型套房,农庄型套房、单人间等,每层设有多功能咖啡厅,茶室,并在顶层设有大开间的多功能娱乐厅,客房、建筑的公共厅廊、楼梯间等,窗户均采用落地窗与竖向条窗相结合,视野开阔,景致优美。实际工程又加入了维吾尔族民居中“晾房”这个元素(晾房主要用途是用来晾晒葡萄干),将它运用在建筑的局部,使建筑的立面效果更加强烈,也使游客增加宾至如归的感觉。最后设计师突发奇想将原施工用的两座塔吊买下并将其永久保留,使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塔吊的存在仿佛在诉说此建筑还未完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它还在不断的自我建设中。

从胡杨林宾馆的方案设计中我们或许可以感觉出设计师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一个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破坏、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也同时在关注人们在建筑室内、室外的感受来进行建筑设计。这与现今大多数建筑师喜好设计讲究贵、新、奇的创作思维不同,设计师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意识到建筑师为此所肩负的责任、感触到生土建筑的生命力。也许这便是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设计灵感互相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虽然很遗憾有众多因素在制约、干扰着方案的实施,但不管怎么说建筑还是完成了,虽然没有原设计的那么完美、和谐,但它至少是设计师所传达的一个讯号。它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游客体验到生土建筑所带来的快乐和惬意,从而爱上生土建筑;让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重新审视生土建筑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推广生土建筑。

结语

我们也许能够从现今人类所定义的任何一种建筑类型中找到生土建筑的影踪。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今的各种低技术、高技术建筑都是由最原始,最简易的生土建筑发展而来。生土建筑可能算是各类建筑的鼻祖,它既然能伴随人类几千年发展并沿用至今,就足以证明它的优越性。

地球从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积聚形成一个行星到现在,目前某些科学家估计其年龄为45.5亿年。而人类却在刚刚摆脱茹毛饮血生活的几千年中,就将地球破坏得伤痕累累,让地球如此不堪重负。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这也就是我们现在全人类需要共同实现的生态文明。全社会都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观,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我们各位建筑设计师或准建筑设计师所能做的是要运用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使生态文明、绿色环保等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用实际工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土建筑,让更多的人爱上生土建筑。

最后运用古文中的一句话:“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愿生土建筑能够伴随人类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小虎,本源――论生土建筑的现实意义,西北美术2003年1期。

2 李生英,王晓丽,李维青,以吐鲁番为例谈新疆生土建筑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2卷第2期

3 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P43。

4 姜振寰,技术哲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P88。

5 陈凡,技术与哲学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二卷P61-P63。

6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