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总结了一套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1 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1.1 创设问题情境。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教师要考虑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何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所以,教师要营造积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在启发学生思考、全面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1.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要尽可能利用语言的情境、思维情境、实验情境给学生创设问题疑问,诱导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强化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达到启发思维,引导学习的目的。

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一节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观察连有灯泡的电极插入相同条件下的HCl、NaOH、NH3水、NaCl、蔗糖等溶液中的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且进行对比,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蔗糖为非电解质,其它五种为电解质,而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可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①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灯泡亮的程度不同?②不同的电解质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导电能力不同?③不同电解质溶于水后的变化有何不同?④电解质溶液是靠什么导电?⑤不同电解质在相同的条件为什么粒子的浓度不同?⑥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中为什么电离的程度不同?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不仅揭示出教材研究的问题,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在学习“AlCl3和NaOH反应”时,学生明确了实验是为了验证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试管、滴管的使用方法,强调做好实验纪录,但由于在操作顺序和试剂用量上各个学生不尽相同,结果给出了以下不同的实验现象:①出现乳白色浑浊。②开始出现乳白色浑浊,又部分溶解。③开始出现乳白色浑浊,又变澄清。④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⑤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乳白色混浊物又部分溶解。⑥开始无现象,接着产生乳白色混浊物,乳白色混浊物又全部溶解。这时的学生由于现象不同感到惊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教师就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启发学生间相互对比操作顺序、试剂用量,并进行讨论,分析反应原理,解释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探究的实践方法,既可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又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2 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注意点

2.1 摆正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组,从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不正确的看法,也要分析,找出其中有利于深入解决问题的因素,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讨论时,教师还要抓住讨论的中心,防止跑题,但不要过早表态、下结论,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②情境新颖,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注意到问题的存在。有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探究意识的激发。③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就能回答;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解决问题简直是望尘莫及,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

2.3 创设良好的学习和讨论环境。教学过程受到各种各样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民主作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等都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教师可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气氛,创设轻松自如的学习环境。若教师信任、关心学生,经常给学生鼓励或赞扬,可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所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问题情境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