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前颅凹底肿瘤的MRI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部分前颅凹底及侵犯前颅凹底肿瘤mri表现,探讨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MRI检查并由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前颅凹底肿瘤,比较其影像学特点。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范围9-82岁。分析有关肿瘤的起源、MRI表现及侵犯特征,做出定性诊断。结果 病变分布:前颅凹底上区肿瘤22例,向颅底和颅底下区侵犯,其中嗅沟脑膜瘤10例、前颅凹底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胆脂瘤3例、左额底黑色素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原发于前颅凹底骨肿瘤2例,转移瘤1例;前颅凹底下区肿瘤10例,来源于鼻咽部、鼻腔及付鼻窦肿瘤,向颅底和颅内侵犯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结论 MRI可充分显示前颅凹底区肿瘤的范围,将其按部位分区,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临床治疗很有帮助。MRI对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作出定性诊断。
【关键词】 前颅凹底;MRI;肿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48-02
前颅凹底由额骨、蝶骨小翼和筛骨筛板围成,组织成份包括骨、硬膜、颅神经及血管、淋巴组织,组织学来源多样,而且肿瘤常跨颅腔内外生长,累及多种组织结构,造成定位定性诊断上的困难。本文收集了一组累及前颅凹肿瘤的MR图像,分析其影像诊断要点及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2011年间经MRI检查并由临床病理证实的累及前颅凹底肿瘤患者3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9-82岁,中位年龄52岁。常见症状鼻塞10例,鼻腔分泌物8例,头痛20例,鼻衄6例,面额部肿胀16例,嗅觉减退9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Philips1.5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及T1WI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静脉团注法GD-DTPA造影剂0.1mmol/kg进行轴、矢、冠三个平面采集。其中尚有12例患者有CT检查资料。
1.3 图像分析 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双盲法评价,存在分歧时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将前颅凹底肿瘤按来源部位划分3组:源于脑底部有侵犯颅底倾向的肿瘤(不包括脑内原发肿瘤);来源于前颅凹底颅骨本身的肿瘤;来源于颅外而向颅底侵犯的肿瘤。然后分析肿瘤大小、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方式,以及颅底骨质改变(骨质破坏、骨髓信号改变)和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有CT检查资料的病例可以结合CT表现具体分析。
2 结 果
2.1 病变分布 位于前颅凹底上区的肿瘤22例,部分向颅底骨质及颅底下区侵犯,其中嗅沟脑膜瘤10例、前颅凹底两侧脑膜瘤5例、鞍结节脑膜瘤侵犯前颅窝底2例,胆脂瘤3例、左额底黑色素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原发于前颅凹底骨肿瘤2例,转移瘤1例;前颅凹底下区肿瘤10例,来源于鼻咽部、鼻腔、副鼻窦,向颅底和颅内侵犯8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
2.2 本组病例均累及前颅凹底,直径范围约2-15cm,位于上区的肿瘤以脑膜瘤居多,约占77%,MRI表现边缘较光整,以脑灰质比较,T1WI均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11例,T2WI较高信号6例,可见脑膜尾征12例,强化为中等或较强,强化比较均匀,其中嗅沟脑膜瘤7例在相邻脑内产生比较明显的水肿信号;胆脂瘤边缘光整,呈囊状,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信号均匀,未见明显强化,脑膜尾征未见;1例黑色素瘤形态不规则,T1WI和T2WI均为高低混杂信号;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强化较明显。来源于前颅凹底颅骨本身的肿瘤本组包括2例软骨肉瘤和1例转移瘤,软骨肉瘤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中央为低信号,结合CT扫描,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缘显著,瘤周水肿不明显。位于前颅凹下区的肿瘤以来源于鼻咽、筛窦和鼻腔的肿瘤直接侵犯颅底居多,约占80%。MRI表现为瘤体中心位于前颅凹底下区,信号与原发肿瘤相似;本组2例嗅神经母细胞瘤位于鼻腔顶部和筛窦区,侵犯相邻筛板,造成明显的骨质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信号不均,可见显著不均匀强化,结合CT图像可见多发斑块状钙化。
3 讨 论
前颅凹底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前颅凹底向下经筛板与鼻腔上部相通,两侧经眶上壁与眼眶相隔,向后经蝶骨小翼与颅中窝及海绵窦、鞍上池相邻,而且前颅凹底骨质结构很薄,血管神经较少,所以前颅窝底肿瘤产生症状较晚且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造成前颅凹底肿瘤体积相对较大,容易侵犯周围结构。但是,前颅凹底的肿瘤来源多样,累及前颅凹底的多种良、恶性肿瘤,可以来自局部脑膜和嗅神经,前颅凹底骨质本身,下方的鼻腔、筛窦及眼眶等,前部皮肤、额窦和后方的蝶骨、鞍上及鞍旁肿瘤也可累及前颅凹底。所以,累及前颅凹底肿瘤体积较大时,其定位定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1]。为了便于定位,我们将前颅凹底肿瘤分为三组,即上区、下区和颅底骨本身来源,结合文献及本组病例归纳,本组中脑膜瘤和鼻腔鼻窦肿瘤是累及前颅窝底的最常见肿瘤,分别占总例数的48.5%和22.8%,嗅神经母细胞瘤是特发于前颅凹底区域的肿瘤。
脑膜瘤是前颅凹底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位于前颅凹底上区,主要发生在前颅凹嗅沟、蝶骨嵴及鞍结节,以广基底附着于颅底,瘤体往往体积较大。脑膜瘤于T2WI呈特殊的较低信号,中等或较强强化,常见脑膜尾征,一般易于诊断。胆脂瘤发生于前颅凹底少见,本组病例中有3例胆脂瘤,占总例数的8%,较文献报道为多。胆脂瘤根据T1WI信号的不同分为两型[2],Ⅰ型T1WI为均匀低信号,包膜为中等信号,不强化,其组织病理基础是胆固醇结晶;Ⅱ型T1WI呈混杂信号,部分有包膜强化,肿瘤实质由角化上皮和蛋白构成。黏液蛋白于T1WI往往呈高信号,本组3例病例均为高信号,未伴有颅底骨质的显著改变。T1WI信号多样性、T2WI显著高信号、肿瘤实质不强化和无颅底骨质侵犯是颅底胆脂瘤的MRI诊断特征。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ENT)儿童以多见,发生于前颅凹底以往亦有报道[3],本组有1例,肿块通常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T1WI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可伴有囊变出血,肿瘤周围无或伴有轻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强化较显著,所以发生于儿童的PENT在MRI上有一定的特点,而且,PENT可能发生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的种植转移,在MRI上一定要留意这些部位。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表皮、黏膜较多,本组1例发生于前颅凹底者未发现体内其他部位存在瘤体,也可能是早期发生的转移而来。黑色素瘤由于其存在特殊的黑色素细胞在MRI上表现很特别,T1WI呈高信号而T2WI表现为低信号,所以瘤体信号混杂,应考虑到本病[4],但是分化很差的黑色素瘤中不含成熟的黑色素而呈现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与其他肿瘤鉴别困难。
起源于前颅凹底骨本生肿瘤多为纤维组织来源和软骨来源肿瘤,本组2例均为软骨肉瘤。由于颅底骨是软骨内化骨,软骨肉瘤可来自前颅窝底胚胎残余[1]。瘤体通常巨大,质地坚韧,颜色灰白,细胞学上为分化较差的梭形细胞,内有软骨细胞巢[5]。MRI信号特征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中央为低信号,增强扫描边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瘤周水肿不明显;结合CT扫描,中央可见斑点状钙化[6]。
嗅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嗅神经上皮,好发于鼻腔、筛窦,肿瘤基底部多位于鼻腔顶部,呈浸润性生长,易向副鼻窦、眼眶和颅内侵犯。其生物学行为不一,通常生长缓慢,血供较丰富的恶性肿瘤,可以发展迅速。嗅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鼻腔顶部和筛窦区密度较均匀大片状软组织肿块,偶尔出现局灶性钙化,周围骨质有破坏[6];MRI表现为瘤体中心位于前颅凹底下区,T1WI表现为较低信号,T2WI上肿瘤信号可不均匀,强化显著且不均匀,并可伴有脑膜浸润。尽管嗅神经母细胞瘤开始常发生在单侧上鼻腔内,但多扩展到双侧鼻腔和筛窦小房,甚至累及眼眶,突破筛板累及前颅凹,此时肿瘤与前颅凹底交界面呈广基底相延,骨破坏明显,与前颅凹底其它肿瘤如鼻咽癌、淋巴瘤不好鉴别。起源于嗅沟的嗅神经母细胞瘤少见,需与嗅沟脑膜瘤鉴别[6]。
来源于前颅凹底下区的肿瘤,最常见的是起源于鼻咽部、鼻腔、付鼻窦和眼眶部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向颅底和颅内侵犯[7,8]。本组多为鳞癌,淋巴瘤1例。肿瘤中心一般位于筛窦小房或鼻腔、鼻咽部,直接侵犯前颅窝底,向上可经眶上裂通过眼眶内侧壁到颞下窝,向下经两侧咽旁间隙漫延。侵及颅内病灶面呈广基底,颅内外肿瘤呈哑铃状。肿瘤范围远远超出鼻窦、鼻腔限制,呈侵润性生长,前颅窝底骨质呈侵蚀性骨破坏。由于上皮性肿瘤细胞密度高,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中等信号,鳞癌常发生出血和坏死,信号可不均匀。肿瘤的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有关,强化表现不尽一致。CT上呈软组织密度影,钙化少见,颅底骨质破坏明显,形态不规则。本组1例鼻咽部淋巴瘤,在T1WI和T2WI上均呈中等信号,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未见颅底骨质破坏。
综合上述,MRI可充分显示前颅凹底区肿瘤的范围[9],将其按部位分区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和临床治疗很有帮助。前颅凹底常规MRI扫描对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给予定性诊断。一些病例当病变呈广泛浸润破坏时,准确判断其起源部位及定性仍较困难;而且,前颅凹底肿瘤具有穿通性,瘤体往往体积较大,病人就诊较晚,就诊时表现的症状多不是原发症状,然而颅下区肿瘤虽可延伸入颅内,但要注意肿瘤的中心部位,只有长到足够大时才向其他部位侵犯。
参考文献
[1] Casselman JW.The Skull Base:Tumor Lesions[J].Euro Radiol,2005,12(3):534-542.
[2] 江波,孟悛非,陈应明,等.颅底胆脂瘤的MRI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294-1297.
[3] 高雪梅,程敬亮,任翠萍,等.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8例MRI诊断[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5):1019-1022.
[4] 张慧玲,陈绍英,皋岚湘,等.蝶窦恶性黑色素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4):235-235.
[5] 赵庆林,孙为民,田立,等.颅内多发间质性软骨肉瘤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6,11(2):79-79.
[6] 吴光耀,雷皓,田志雄,等.累及前颅窝底肿瘤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6,21(10):992-995.
[7] Durden DD,Williams DW.Radiology of Skull Base Neoplasms[J].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2001,34(6):1043-1064.
[8] Curtin HD,Chavali R,Imaging of the Skull Base[J].Radiol Clin North AM,1998,36(5):801-817.
[9] Chang CY,Luo CB,et 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Giant Pituitary Adenomas[J].J Formos Med Assoc,2000,99(11):833-838.